苗棣:个人窥视变为集体窥视 真人秀的恐怖意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 20:14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我们都是窥视狂,自古如此。但当个人的窥视发展成大规模集体窥视的时候,就有了一点可怖的意味 □ 苗棣/文 1998年,喜欢拿电视寻开心的好莱坞推出了一部引人注目的影片,叫做《楚门的世界
既然是肥皂剧,场景当然都是搭在摄影棚里的。与众不同的是,这个摄影棚硕大无比,不但囊括了整个一座城镇,还有大海和天空上的星体。剧中的角色也基本上是职业演员,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主角楚门(Truman,即“真人”)。楚门一直以为自己是在过着正常的普通人生活,而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受到万人瞩目;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到处都有些不对劲…… 由喜剧明星金凯利主演的这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寓言影片当时颇为轰动。有人从中看到了当代人类的焦虑与困境,有人从中感受到现代科技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对个人私密空间造成的巨大威胁。但在那个时候,几乎还没有人意识到,这部电影竟会成为不久后电视业发展方向的一个谶语,“真人秀”居然成为几年后电视节目的一种主流形态。 “真人秀”可以说是Truman Show的更准确的一种译法,目前,它已经成为中国电视界对于像《老大哥》、《幸存者》、《学徒》或是《美国偶像》这类节目的一种标准称谓。在美国和欧洲,电视业和媒介通常还是被统称为“真实电视”(reality television)。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真人秀”的叫法更得其真髓——它是一项表演(而非现实本身),但表演者不是职业演员,而是些普通的“真人”。 当下美国最火的“真人秀”当属NBC的《学徒》。《学徒》可以说是CBS著名“真人秀”《幸存者》的城市版。同样是16个竞争者分成两组进行对抗;同样是在每一次对抗后,在失败的一组中淘汰一人出局;同样是只有一个人顽强地坚持到最后,成为惟一胜利者,并得到丰厚大奖。不同之处在于,《学徒》把竞争的场所由热带的丛林搬到了大都会的摩天大楼之间和豪华的办公室,竞赛的内容也变成真实的商业经营项目,最后的优胜者获得的不是百万元的巨额奖金,而是一个年薪25万美元的稳定职位。 《学徒》与过往所有“真人秀”节目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的创意者、制作人和主持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是一位著名的纽约地产大亨,而非电视人。《学徒》让特朗普名声大噪,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并使他的事业重新进入高潮。对于NBC,《学徒》的高收视率至少临时解救了他们在CBS《幸存者》与FOX《美国偶像》夹击下的困境。 那观众从中得到了什么呢?他们看到了赤裸裸的真实。《学徒》应该算是迄今为止最贴近生活的“真人秀”了。它的舞台是每一个人都熟悉的、无处不在的办公室,它提供了让每个观众了解成功秘密的平台,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残酷商业竞争和错综人际关系,完全是真实商业社会的缩影。 我们都是窥视狂,自古如此。六朝时期留下的文字不多,最为流行的当属《世说新语》。而这部已经被目为经典的大作,说穿了,不过是关于名人隐私的记录,八卦得很;但文字不够具象,于是才有了照相,有了电影,有了电视,有了网络。只是到目前为止,在满足大众的窥视欲方面,电视显然更具优势。它比照片动态,比电影即时,比网络聚焦,在为公众提供娱乐的名义下,它可以让历来被认为不太道德的窥视行为变成安全的观赏。 有了这样的大众基础,电视业还能不踊跃吗?翻一下美国主流电视的节目单就会发现,在黄金时段,“真人秀”已快要占据半壁江山了。不但有相对静态生活状态展示的《老大哥》,有野外生存竞争的《幸存者》,有选拔平民明星的《美国偶像》,有职场竞聘的《学徒》,还有了直播整容过程的《天鹅》,玩家庭角色转换的《交换配偶》,表现性挑逗的《诱惑岛》,甚至帮助困难家庭的《翻新住房》。只要生活中可能有的侧面,都可在电视中以真人游戏的方式来表现,而且,至少到现在,美国的观众对这些“人造纪录片”(Constructed Documentary,国外对“真人秀”的另一种称呼)还是乐此不疲。 莫里哀喜剧中有一句名言:“笑什么?你们在笑你们自己!”套用一下,当个人的窥视欲得到最充分的满足并发展成一种大规模集体窥视的时候,其实人人都在窥视他自己。这就有了一点可怖的意味。也许等到大家都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所谓“真人秀”也该收场了。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