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金融时报:从投资到物价 一条扭曲的传递链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 11:27 金时网·金融时报

  三个月前,还在小心提防通胀魔影再现的中国经济正遭遇新的压力。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6月份宏观统计数据显示,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仅为1.6%,比低物价水平的5月份还低0.2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FDI)连续两个月下滑。联想到纺织品遭遇的贸易壁垒和企业利润增长率下滑的现实,一股“政府应警惕经济走缓”的呼声,正在成为当时舆论的聚焦点。

  尽管国内学者们对经济形势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认为这一轮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推动的。在投资中,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长最为迅速。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占了26%的比重,北京市、上海市等地的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超过了60%。因为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导致市场对钢铁、有色金属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而钢铁和有色金属消费的大幅度增加又刺激了煤炭、电力需求的快速上升和价格的不断上涨。

  自3月份以后,随着调控房地产市场新政策的连续出台,钢铁市场的价格已经出现了明显反应。我们注意到,从4月份开始,钢铁价格已经开始走低,尤其是与房地产业直接相关的钢铁品种下跌幅度非常明显,其中以北京地区和上海地区线材价格跌幅最大,线材价格比3月末下降了20%多,而且,市场价格下跌的速度还可能加快。

  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32个月连续上涨,还是让人们感到,目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较快。但与以往我国经济过热往往伴随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不同,今年1—6月CPI仍在低位徘徊,有些商品的价格还在下降。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一般来说,投资需求中有相当比例转化为消费需求,根据过去的经验数据,这一比例约为40%。这就是说,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时滞,投资膨胀引起生产资料需求膨胀,再引起消费资料需求膨胀,就会带动物价大幅上涨。但到目前为止,这条规律并没有发挥作用,投资品价格上涨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涨的传导机制失灵了。

  从虽然不断下滑却仍高位运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到上涨不已的PPI,再到目前低位徘徊的CPI,这一条扭曲的传递链条,至少向我们透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宏观调控及时、有效。这次宏观调控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首先是控制了投资的过快增长。同时,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对投资项目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这种调控方式,是切断投资过热向CPI传递的最为有力的力量。

  第二,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逐步走到尽头。为什么中国生产能力的扩张步伐总是领先于消费的增加呢?根本的原因应该归结到经济增长的模式上。中国的增长方式是以高储蓄、高投入、高能耗为特征。资料显示,中国70%以上的经济增长可以用要素的投入增长来解释。相反,生产效率的改善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且,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投资效率的边际贡献已经进入到一个下降通道。按照2001-2003年的平均值,中国将GDP的40.5%用于投资,实现了8%的增长率,要提高1%的增长率,就必须有相当于GDP5.1%的新增投资。90年代以后,中国的资本系数处于上升趋势,这表明投资效率在下降。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已不可能再带来预期的增长,而很有可能使经济增长泡沫化。房地产投资带来的经济虚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三,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现在,投资虽然慢下来了,但是两年来投资过热已经形成了过多的生产能力。PPI与CPI的背离,说明我国的产成品多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生产中增加的成本很难反映到价格上。国际初级市场价格上涨虽然对PPI产生了明显的助涨作用,但却始终无法感染CPI,对因PPI上涨而带来的额外的成本,绝大部分生产厂家只能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这说明,我国经济中加工业尤其是低水平加工业占比过大,纯数量型的经济扩张已难以拉动经济增长。而另一方面所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又成了经济发展中一个不稳定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之处在于,一是能否改变以投资拉动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能否对现有的、已过剩的低水平加工能力进行妥当的处置。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防止投资反弹,警惕经济增长再次回到老路上;防范化解因为压缩投资、消化多余低水平加工业生产能力而产生的金融风险;防止因经济增长压力而产生的通货紧缩以及与之相伴的倒逼机制的形成将至关重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物价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