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怨声载道 别拿市场当替罪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 09:21 中国经济时报 | |||||||||
冯雪梅 看病难问题搅得民意沸扬。针对公众对医疗改革的种种质疑,权威人士终于表态: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市场化不是改革方向。——经历改革阵痛的医疗体制,在进行“市场化”的投石问路以及“激进派”与“保守派”的博弈之后,终于有了明确目标。从媒体报道带有问号的大标题《我国医改悄然转舵?》(《中国青年报》6月20日)里,我们似乎能看到博弈双方力量的不分彼此,以及改革方向的云开日出。 早在1980年,政府就开始了医疗改革的漫长之路:先是对医院逐渐放权,接着是承包、院长负责制,再到后来的运行机制改革以及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似乎并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有关改革方向的争议也一直不曾平息。“市场化”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有着充足理由,并且旗鼓相当,而一些“市场化”的改革也紧锣密鼓开始。显然,不令人满意的改革尝试,致使“我国医改悄然转舵”。 平心而论,要改变目前医疗体制的现状,恐非一日之功。而弄清以往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却有助于改变现状。 “市场化”或许并不适合中国的医疗改革,但据此将所有问题都归罪于市场,却有失公允。 一个问题是:曾经尝试的改革,是否严格遵循着市场路径及方法?以最具“市场化”代表的产权改革为例。乡镇卫生院的产权置换,由公有公营变成民有民营,走的是市场化的路子。但在置换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仅是公有医院的管理者,并非产权人。在产权人缺失的情 况下,依照市场化的操作手段,根本无法完成产权置换。可现在,所有的产权改革,都在“市场化”的旗号下,在多长时间完成置换的行政计划时间表的推动下,奇迹般地完成了。这样的改革,说它完全是“市场化”的错,让“市场”来承担负责,公平吗? 反对市场,有一个充分理由,即公立医院在市场化的推动之下,表现出强烈的逐利动机。 事实上,公立医院获取利润的种种方式,恰恰是非“市场化”操作。享有政府种种补贴和优惠的公立医院,也远没有走进市场,不过是利用自己的资源垄断优势,在所谓的“市场”中抢占先机“近水楼台先得月”罢了。 一盒出产价仅10元的药,到了患者手里,变成100元,能说这是“市场”的作用吗?遏制药价虚高的药品招标制度,演变成为想中标就得暗箱操作,是“市场”的原因吗?种种幕后规则权钱交易,都能算“市场”的过错? 医改的前提,是要分清楚,哪些事该政府做,哪些事该交给市场。市场化不是改革方向,并不意味着“市场”是一切过错的替罪羊。谁都不能否认,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其作用无可替代。即便是非“市场”的医改,也必须借助一些市场手段。 所以,当一些问题遭遇“市场”难题,需要反思的,往往是操作手段本身。像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股市的股权分置,说起来都有市场化的宏大目标和方向,可谁又敢说,改革的每一步,都严格遵循市场手段呢? 想要市场了,就搬出市场当令箭,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出了问题,不深究原因,拽出市场这个替罪羊,就不了了之。如此,市场倒真的成了战无不胜的神话。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