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诺贝尔奖得主讲坛 > 正文
 

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师云集中国意味着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 00:22 中国经济时报

  包月阳

  最近三天,在北京,有一场规模和规格空前的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主体的世界顶尖经济学家的聚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5月30日至 6月1日在北京召开。

  说规模和规格空前,首先是因为有八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五位虽非诺奖得主却也是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出席论坛;其次,为他们主持演讲的是中国知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而多达500人的正式代表也都是专业人士,包括中央和北京市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政府官员、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以及其他省市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200位旁听者也是来自高等院校的教师及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

  就在一个月前,4月28日,上海举办了一场“2005上海诺奖大师论坛”,那是一场以生命科学为主题的论坛,4位分别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和生理医学奖的杰出科学家为数百名听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会。把北京和上海这两个论坛联系起来,我们看到,在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有12位诺奖得主先后出现在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的讲坛上。诺奖大师云集中国,意味着什么?

  北京市副市长张茅前不久在向新闻界介绍诺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筹备情况时曾说,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举办集中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高层次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论坛,还是首次。而据经济学界一位权威人士介绍,从世界范围来说,此前也只有莫斯科曾经举办过一次类似活动。在当今世界,能够在一次论坛上聚拢如此多的诺奖得主,大概也只有中国能够做到。据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的55位获奖者中,目前健在的只有21位。客观上,诺奖得主不仅由于其身份特殊,研究和其他事务十分繁忙,而且普遍年龄较大,行动的便利性比不上中青年经济学家;同时,他们的研究领域也千差万别,有的诺奖得主的研究专业即便在经济学界也算得上冷僻,并非是与中国经济政策等热门话题能够直接挂钩的“显学”。因此,如果不是当今中国如此富有吸引力,此次论坛的创意恐怕很难具有现实性。

  吸引大师们的是什么?显然,诺奖得主们不会像跨国公司的CEO那样,看重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和诱人的投资机会,他们看重的恐怕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这样一个有研究价值的现象。前些年曾有说法:谁能把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问题真正研究透了,谁就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说,前些年这句话的重点还在中国经济问题太复杂、研究它太富于挑战性的话,今天,如果再有人说这句话,就应该包含另一层意思:中国经济不论从其发展速度还是从其总规模来说,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个十分重要的和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国的经济问题也就是世界经济的重要问题。如此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会对中国经济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邀请大师们来北京、来中国,不宜过多地强调或突出其可能产生的“明星”效应、宣传效应,而应像论坛主办者提出的办会宗旨那样,把着眼点放在“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我国政府官员、经济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向我国经济界、学术界介绍世界经济领域的前沿理论,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和战略研究支持”等方面。我想,大师们也不会扮演“品牌代言人”的角色。事实上,近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经济理论研讨会越来越多,国际学术界知名人士越来越积极地出席这些在中国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并不是为了宣传中国经济的成就,而是为了更深入、更广泛、更准确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更好地研究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些学者还可能是以挑剔的眼光寻找中国经济的毛病,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体系、对全球环境可能造成的某种冲击,为制约中国经济过快增长提供理论依据的。不管这些学者的立场如何、观点如何,只要是严谨的学术探讨,对中国、对世界就应该是有益的。相对一般学者来说,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治学态度理应更为严谨和科学,他们在此次论坛上的任何发言,相信都是科学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说,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以“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为主题,并定位为“学术北京”,是恰如其分的。

  让我们倾听大师的声音,享受这场精神的盛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