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闻周刊描绘中国世纪:崛起的强国正在诞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1日 18:10 新华网 | ||||||||
美国《新闻周刊》5月9日一期以《未来属于中国吗》为总题,用21个版面进行《中国的世纪》的封面报道,多角度地解读中国的崛起。专辑认为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个事实,并且强调中国的崛起不仅是挑战,也是对美国巨大的机会。本网连续摘发了《新闻周刊》的这一期策划: 总题 《未来属于中国吗》
国际问题专家法里德·扎卡里亚5月9日在美国《新闻周刊》撰文说:过去400年,世界上曾经有过全球力量的两次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欧洲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如今中国的崛起,外加印度的崛起和日本持续的影响力,标志着全球力量的第三次巨大变化,即亚洲的崛起。对美国而言,中国的挑战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扎卡里亚认为,从历史上看,当世界一个主要强国面临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的挑战时,两强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相处的。双方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将决定它们的未来关系,以及将影响到世界和平。 扎卡里亚指出:当今世界爆发一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核威慑、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和全球化等因素都大大降低了这种可能性。但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下,一场为争夺全球权力和影响的竞争正在悄悄展开。应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呢?美国别无它选,只有准备迎接挑战,即重新把重点放在迄今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科学技术—上。 这篇题为《未来属于中国吗?》的长篇论著,要点如下: 美国缘何对中国充满想象力 美国人崇尚美的东西,却会对一些大的东西产生困惑。美国人喜欢具有规模的东西,尤其喜欢具有超大规模的东西。这就是为何中国能够使美国人充满想象力的原因所在。中国的规模使美国黯然失色,其13亿人口是美国的4倍。中国曾经是一个大国,但十分贫穷。不过所有这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曾经如此具有魅力的规模和人口现在开始呈现不祥之兆。美国人现在想弄清楚,“中国威胁”是否会带来噩梦,是否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威胁。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煤炭、钢材和水泥的最大生产国,能源的第二大消费国,石油的第三大进口国。过去1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600%,而美国对华出口则增长了415%。增长速度最为惊人的地方当推上海。15年前,位于沪东的浦东还是欠开发的农村地区。如今,它已经成为上海的金融区,其规模是伦敦新金融区的8倍。 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被称作“世界工厂”。如今这一称号非中国莫属。中国的崛起已不再是预言,而是一个事实了。它已经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而且还是世界上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居第二的国家了。它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一支军队(250万人),军费开支在世界上排名第四,而且每年都以10%以上的幅度增长。不论它是否会在经济上超越美国——在我看来还显得非常遥远,它现在都是世界舞台上一支新的强大力量。 中国的经济增长给世界——尤其是给美国——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巨大好处。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报告说,过去10年,廉价的中国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另外,中国与其它亚洲国家一起购买美国国债,因而使得美国人及其政府能够不断借款消费,进而使得世界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汽车:中国年轻人“想突破限制” 袁军喜欢把脚踩在油门上。他戴着玫瑰色眼镜,身穿棕黄色飞行员马甲,一手扶着丰田陆地巡洋舰的方向盘,一手握着车载无线电通讯系统的麦克风。路边的风景十分怡人:大片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其间点缀着灰瓦石墙的房屋。但袁军无暇欣赏,他忙着向身后的SUV越野车队———有北京吉普的大切诺基,有五十铃的竞技者,有日产的帕拉丁————播报路况。自1991年购买第一辆车以来,袁军已驾车行驶了60万公里以上,包括几次前往西藏、老挝和印度的长途跋涉。他领略了无限风光,但印象最深的是内心的震撼。他说:“城市里的一切都是一成不变的————一成不变的工作,一成不变的人,一成不变的经历。而在路上,一切都是新的。” 求变精神是美国的一贯作风———追求新的体验、开拓新的领域、探索绝处逢生之道乃至在上班路上同交通拥堵斗智斗勇。现在中国也充满了这种精神。十年前,普通美国人每天开车约一个小时,而中国只有1040万辆汽车,几乎全都属于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如今这个数字已超过2300万。2003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骤增82%,去年尽管政府为缓解经济过热现象而控制银行放贷,但汽车保有量仍然增加了11%。持有驾照的中国人数量超过4000万,2003年瑞士咨询公司CBC进行的调查显示,40%的中国家庭有购车计划。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称:“汽车给了人们追求自由的机会,为他们敞开了一片私人空间。” 旅途中可以饱览中国的风土人情。今年3月初,《新闻周刊》记者随袁军和极地越野四驱俱乐部成员在农村地区颠簸了三天。我们从成都出发来到汉藏混居的康定小城,然后继续前行,来到海拔2.5万英尺的贡嘎山基地。一行十二辆SUV越野车三十多人走了700英里路,途经无数专为在路上奔波的人服务的饭馆、酒吧和妓院。车队经过一个小村庄时,戴红领巾的学生们排着队在路边观看,袁军感叹道:“中国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如此。” 袁军有钱有闲,因为他在1990年辞去了国有企业技师工作,自己开了一家贸易公司。 现在他拥有一家鞋厂,养着六辆汽车(包括他的陆地巡洋舰)和一套四居室房子。他的旅途收获颇丰:在云南和西藏结识的女友,在拉萨得到的佛教绘画,还有更加广博的胸怀。他说:“从小到大,老师都跟我们说西藏文化很落后。但现在我明白了,信仰是他们的生命。” 北京斥巨资为人们出行创造便利。中国的公路总里程仅次于美国,政府今年1月宣布在今后25年内投资2000亿美元再增加约两倍。据估计,中国的公路总里程将在2020年左右超过美国。 有时候,中国似乎人人都想变得更好、更大、更快。袁军说:“我们被压抑得太久,现在想突破限制。”几个小时后,陆地巡洋舰开进一片雪地,他系紧绳子把其它越野车全部拖上陡坡———车轮在雪地里打滑了。他欢呼着,用车辙在雪地里划出一个“8”字。及时行乐是他这一代人特有的生活态度,用他的话说,“我们在事事受到严格管束的世界里长大,现在终于自由了。” 企业:中国企业家中的杰克·韦尔奇 (美国通用电气集团前总裁) 使人感到屈辱的是这家公司的传统。在中国家电制造企业海尔公司,工人们每天上班前都要在厂房的空地上排好队伍。管理人员会点名叫出那个前一天犯错最多———比如说,没有拧紧冰箱上的一个螺丝,干活速度太慢或者在组装过程中划伤了冰箱门———的工人。然后,这个“罪人”会走到地面印有一些巨大绿色脚印的地方,面对同伴,接受持续好几分钟的训话。 当总部设在海滨城市青岛的海尔集团在千里之外的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开设新厂时,管理人员们认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们应该使用同样的方法。美国工人非常愤慨,拒绝向这种令人尴尬的仪式低头。中国老板们屈服了,并且最终把这一插曲视为他们在创立世界名牌的努力中遇到的又一个教训。海尔公司董事会主席张瑞敏说:“现在,政府也在注意创立中国自己的名牌。这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对中国公司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 北京希望,在2010年之前,中国能在福布斯500强中占有至少50席。去年有15家中国公司榜上有名,但中国依然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喻户晓的名牌。许多人认为,海尔(它的发音在英文中意味着“更高”)能率先实现突破。 海尔公司的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在20世纪80年代初,其债务高达1000万美元。如今,海尔已是世界五大家电制造企业之一,拥有3万名员工,年收入超过120亿美元。首席执行官张瑞敏1984年加盟该公司时年仅35岁。张瑞敏是杰克·韦尔奇的忠实崇拜者,同时也是一名影响力巨大的共产党员。他的月薪只有大约800美元,去年获得的奖金刚刚超过3000美元。 张瑞敏上任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禁止那些用不惯现代化抽水马桶的工人随地小便。作为一个狂热追求质量的人,张瑞敏曾经拿来一把大锤,命令工人们帮他砸掉哪怕只有一点点小毛病的冰箱。这让一些工人心疼地直流眼泪。 海尔是中国最先关注客户服务的几家大公司之一。一些感觉敏锐的维修人员注意到,在有能力购买比较讲究的公寓后,顾客会责备那些穿着沾满污泥的鞋子的维修工弄脏了房间的地面。海尔因此命令工人们在进顾客家门时必须穿上鞋套。在一个还不存在客户服务的国家,这就像一个美国电缆修理工捧着供两人享用的茶点出现一样。 海尔凭借自身努力扩展海外市场。它首先进入的是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和美国。海尔从1999年开始在这些国家销售使用自己品牌的冰箱。2000年,海尔斥资4000万美元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区。这有助于它免受倾销的指责,并缓解了指责中国窃取美国工作岗位的政界人士和工会领袖的怒火。2002年,海尔购买了曼哈顿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其美国总部。 与许多中国公司不同,海尔没有忽视研发工作。去年,海尔的研发经费占其收入的4%,与美国同行不相上下。海尔甚至根据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支付设计师的工资。每个海尔员工都有一张个人核算表,衡量他每季度对公司的贡献。 然而,海尔公司面临着很多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它还是没能在美国建立起一个高效的销售网络,它的所有权结构依然很不清晰。公司的一部分资产已在香港和上海股市公开上市。但没有人真正知道余下的部分属于谁。海尔是所谓的“集体”企业。从法律意义上说,工人们拥有海尔公司,但他们不参与分红,无法知道他们到底拥有什么权利。 电影:中国电影明星进军好莱坞 几个月前,26岁的章子怡在参加特柳赖德电影节时,发现自己身边坐着琼·艾伦、艾伦·巴金、劳拉·琳尼和安妮特·贝宁。索尼经典的总裁之一迈克·巴克说:“子怡吃惊得要死。她认为,‘我根本无法与这些大腕女明星相比。’但所有这些大腕明星在电影节上发言时都称她为未来之星。”索尼经典公司发行了章子怡最新的电影《十面埋伏》。虽然大多数美国人尚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记不起她来自哪个国家,但章子怡和中国电影人给美国电影增添了自己的艺术色彩,并使电影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文化输出。 如果没有中国电影人,就不会有李小龙和李连杰的电影;也不会有《变脸》、《冰风暴》和《霸王别姬》。而最重要的是,观众们就看不到一些最惊险的动作片,其中包括让美国人了解章子怡的电影《卧虎藏龙》。这部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获得4项奥斯卡大奖,创下了外语片有史以来的最高总收入1.28亿美元。在过去9个月中,中国电影,如《英雄》、《十面埋伏》和最近发行的《功夫》,都创下了很高的票房收入,并且正在美国的2500家放映厅上映。 这对力争摆脱香港低成本功夫片的整个中国电影业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兆头。李安导演为《卧虎藏龙》请来的美国编剧詹姆斯·沙姆斯说:“香港电影的发展仍然是健康的,但影响文化发展的动力又转到了上海。事实上,现在你谈‘中国’文化时,已完全是一个多重文化的混合体,例如,在中国公司出资拍摄的韩国电影中有日本的演员。” 巴克认为,对外开放对中国电影和美国观众来说只会带来好处。他说:“它将会使中国电影更加多样化。经过相互影响,中国电影正在成为泛亚洲的电影业。这种情况实际上已经发生了。” 教育:美国学生掀起学汉语热潮 在得克萨斯州舒格兰的杜勒斯中学,汉语班花名册上的第一个名字是贾森·赵,最后一个名字是凯西·张。在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姓名:伊丽莎白·霍夫曼。今年上12年级的霍夫曼从8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她曾前往南京学习了一个夏天,并打算在今年秋天上大学以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当那些通常选修西班牙语的同龄人问她为什么要学习汉语时,她常常反问道:“你们为什么不学呢?” 随着中国迅速朝超级大国的方向发展,美国的学校负责人和政府官员也开始持有与霍夫曼相同的看法。今年早些时候,来自新泽西州的众议员拉什·霍尔特说:“出于经济、文化和安全原因,我们应该更加熟练地掌握中国的语言和方言。”美国国务院已把汉语定为“至关重要”的语言。 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正在增加。在芝加哥的公立学校,选修汉语课程的人数从1999年的500人升到了今年的近3500人,这些学生大多是白种人、非洲裔和拉美裔。到2007年,美国大专院校委员会将推出汉语和意大利语预修课程考试。届时,将有2400所中学开设汉语预修课程,相当于开设意大利语课程的学校数的10倍。 人们对汉语产生浓厚兴趣,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全国外语教学委员会教育事务主管马蒂·阿博特说:“人们总是在努力分辨,哪种语言会对前途有所帮助。”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和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崛起之后,美国分别掀起了俄语热和日语热。当时,这两种语言的教学经费急剧增加,学习人数也骤然上升。 在美国的家庭中,汉语已超过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成为继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第三种最为普遍的语言。连小学生的家长也受到感染。朱莉·多布森说:“如果我能够让我的孩子对汉语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具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她的两个孩子分别为8岁和9岁,已开始了系统的汉语学习。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