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跨国公司的全球调整(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9日 17:34 中国教育电视台 | ||||||||||||||||||||||||||||||||||||||||||||||||||||||||||||||||||||||||||||||||||||||||||||||||||||||||||||||||||||||||||||||||||||
表8 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比较
注:数据摘引自《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1)》与能源研究所研究报告;火电为6000KW以上;钢铁行业为75个大中型企业平均可比能耗;水泥为大中型回转窑。 由于重化工业快速的情况还可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因此,从中长期来看,能源、资源、环境将明显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从来不象现在那样突出,今后还有可能进一步将加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 二是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 近年来,多数行业保持了增加值率平稳上升的态势,但总体而言,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2%,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和11.7的百分点。尤其是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领域,增加值率仅22%,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了35%。 导致出现此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中国的制造业处在低端位置。在许多工业领域,国内企业或者通过零部件进口组装实现生产,或者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国内企业只能在产业链的低端位置获取少量的加工费用,增加值率因此被限制在较低水平。 表9 2003年重点制造业行业增加值比重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数据库
从全球制造业重心的历史更迭及其相关国家制造业加速发展的机制看,欧、美历史上制造业在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是依靠着原创型的技术创新,日本等国60-80年代制造业的崛起和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是凭借管理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而中国是借助加工组装环节的低成本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发展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基地之一。中国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位置,附加价值也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三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中国中高技术产业的比例,居世界第22位,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印度,这与制造业全球第四的地位极不相称。 表10 2001年主要国家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资料来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网站。 导致中国工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技术水平落后,以及附加值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制造业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中国的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中国全社会的研究与发展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远低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目前,中国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已出现严重萎缩,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 表11 世界各国制造业研发投入比重
资料来源同表11。 四、促进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取向 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解决中国面临的资源约束及环境保护压力,首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适当抬高市场进入门槛,以此促进制造业采取先进适用技术和制造工艺,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将资源、环境约束纳入到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构架之中,形成符合中国现实国情以及长远利益的国际分工体系,妥善处理好进出口结构,减少资源、能源富集产品的大规模出口。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二是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在政府购买创新技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研究开发资助、加速设备折旧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并促进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其次是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建立国家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甚至国外机构、企业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的攻关体,力争有所突破。 三是进一步采取鼓励性措施,吸引外资公司将研发中心进入甚至转移到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好的环境,促进更多的外资研发机构进入。 三是提高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应着手培育国家比较优势的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当中逐步提升地位,转变在分工中处在低端的状态,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鼓励发展国产品牌,鼓励技术开发、设计等企业的发展。 四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 制定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利用设备加速折旧、提供国产装备的买方信贷或卖方信贷、技术改造贴息等政策,促进国产装备市场的形成或壮大。 五是注重产业的地区优化布局,引导发展产业集群 继续推进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地区的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条件等为约束变量,以形成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优化布局结构为目标,制定产业发展地区规划,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手段。 产业集群将产业分工细化与降低交易成本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国际经验以及中国浙江、广东等地的实践均证明,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往往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达。为此,应充分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以产业集群的理念考虑产业的地区布局和引导地区经济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倡导计划。并根据产业的经济特性,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企业在地域的相对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以及吸引要素集聚的机制。对现有集群应着力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执笔人:冯飞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