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大开发 西部离东部还有多远(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11:57 中国经济时报 | |||||||||
2003年被认为是1995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最快的一年;亦是1992年以来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最高水平的一年。我们选择以2003年为例,或许是触摸东西部产业现状的一个标志点。有关材料对这一年度东西部产业状态有这样的陈述:
东部继续发挥全国工业发展引擎和发动机的作用,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提高了3.4个百分点;西部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为8.2%,提高了0.3个百分点。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五个工业经济大省(市)对全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64%,提高了5个百分点。利润列前五位的广东、山东、上海、江苏和浙江合计实现利润4330亿元,占全国利润总额的53.1%,增幅在30.4%—49.6%之间…… 很显然,中国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在数字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这更多地取决于东西部产业作用力的不同。如今的东部地区,已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经济更快增长的时期,产业结构迅猛升级,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增长的附加价值高。东部已形成了强大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扩张的能力,再加上新一轮国际资本和高科技产业向中国东部转移的重大机遇,内在动力的鼓动,外在机遇的降临,加速着东部的发展。 而在西部,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工业化基础薄弱,与全国及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西部的经济增长还处在依靠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同时,发展状况并不景气的国有企业往往在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国有经济的落后发展恰恰制约着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旦国家投资减少,政策变动,对西部的触动会远远高于东部。这从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加大可见一斑,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2004年的宏观调控,切了东部的“尾”,却砍了西部的“头”。西部产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尴尬。从去年12月的总结材料中可看出,受财政和信贷支持的西部地区,遇到的困难显然大于东部。特别是在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行业受到明确限制后,对西部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例如,去年上半年,四川省有6000多个已立项的项目不能正常开工,对西部地区这个最主要的经济省份来说,经济打击可想而知。 “健康水平”折射收入高下 虽然,近几年的一些统计数据不断证明,在农村居民收入领域,西部地区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2002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东、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76元和177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6.5%。东部地区增速明显低于西部地区。由此,东西部之间农民收入的比例关系由2001年度1.97:1缩小为1.91:1,西部农民收入与东部差距在缩小。但从统计数据中也能明显看到,农民收入实际数额的差距依然很大是不容置疑的,正如近来的一项调查显示,东西部人均收入相差的程度,至少在2倍以上。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在东部地区企业员工人均工资水平明显高于西部的现实下,东西部地区企业员工对薪酬表示满意的比例竟然十分相近,分别为71.6%和76.5%。 只是有一项研究很耐人寻味,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专家计算出的中国31个省区市人群健康指数表明,大城市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据报道,该项研究涉及了4大类内容27项指标,其中包括人寿状况、身高状况、疾病状况、文化素质等要素,从计算出的各区域居民的健康指数来看,中国人口平均健康指数为36.08,最高的是北京,为60.15,最低的是西藏,仅为10.44。按等差差距为5.0原则,可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健康指数划分为五个等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基本被划入“一等区”,其健康指数在40.0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都在70岁以上,常见病死亡率较低,人的文化素质较高;而广大西部地区基本处于“三、四、五等区”,健康指数在25.0~35.0之间,甚至在在25.0以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0~69岁,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死亡率较高,受教育程度偏低。 西部:消费难以走进“良性循环” 有一种规律,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区域通行,即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收入增加,进而扩大消费,而消费扩大又促进了生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在中国的东部地区也适用并出现了明显的效果。这中间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消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正是由于个人消费上不去,没能形成这种良性循环,反而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恶性循环:消费滞后影响产品销路→产品滞销影响生产扩大→生产萎缩影响就业扩大→就业困难影响个人消费,首尾相接,使整个经济发展越加艰难。 同样,用数字也能说明这两个性质截然相反的“循环”的存在。 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3538元,全国最高的广东省为6254元,是最低的内蒙古的2.52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西藏的3.8倍。到2003年末,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8372元,全国最高的上海为17110元,是最低的贵州省的2.81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1943元,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西藏的5.5倍。“循环”性质的不同造成了相反的发展方向,使得东西部地区本来存在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而各国的经验表明,一旦一个地区的经济处于某种循环之中,要使这个地区的经济出现大的变化,就必须打破这种循环,而要打破这种循环,就必须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于是有学者认为,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会有助于促成新的产业和消费增长点,进而影响经济生产结构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以图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并为此提出种种信贷方案,但这些观点究竟能对现状有多少刺激,目前只能拭目以待。 市场化程度:东西差距的主因 纵观东西部差距的各种研究指标,市场化程度显然是最为惹眼的指标之一,有数据显示,东西部的市场化程度指标差距巨大,这似乎和《中国经济时报》与搜狐网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不谋而合。在这项调查中,有43.32%的人认为对于东西部的市场化程度相差幅度在50个百分点以上,在各种观点的比例中占绝对优势。而谈到这一点,专家们的观点是,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市场化进程最快,而北京及周边地区及大连等东北地区市场化进程次之,中西部地区最慢。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认为,东西部现有差距的主因就是私营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袁钢明亦认为,西部地区“欠发达”的根源是“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袁钢明在一次论坛上明确谈到,中国西部的许多省份如新疆、贵州、甘肃等省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稀有资源。如果能按市场规则运行,可以轻松快速地发展。若参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依靠“市场化手段”对西部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交易,那么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全可能让西部富起来——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富集地区,多数都是富裕地区。如果确如专家们所说,看来市场化程度将成为缩小东西差距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指标。 不过,近来最热门预测的确是有关未来中国的总体市场化程度的,权威观点认为,到2008年为76.1%,2013年为82.5%。而据天则经济研究所的预测,中国的目标市场化程度应为80%—85%较合适,比较符合中国国情。但是,从目前的60%多到80%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前20多年我们把体制改革中好改的那部分已经改过了,剩下的是与所有制、政治体制相联系的比较难改的部分,这无疑将考验中国的“攻坚”能力。 怎样缩小东西部差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专家认为,真正的出路还在于依据国家现有力量在政策、体制和实际的财力物力上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走东西部共同、协调发展的道路。 在2005年的3月,依然滞留在早春中的西部,在全国“两会”的声浪中,正在默默地积蓄着前行的力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