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频频出事 凸显公司治理危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 01:41 中国经济时报 | |||||||||
见习记者 范思立 实习生 李晓晔 “伊利事件”爆出后,伊利方面反复强调:此事虽然对投资者信心有所打击,但鉴于伊利的品牌形象和稳定的消费群体,投资者的信心肯定会随着公司的业绩状况而重建。但北京证券分析师吕立新仍对伊利的股票表示了忧虑,他认为股价的震荡会持续一段时间。高管被拘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存在问题,可能会对经营业绩产生潜在的不利因素。对二级市场
高管出事 治理结构不完善是根源 从金正数码科技原董事长万平到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黄宏生,从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到而今被拘的伊利5名高管,我们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关注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频频发生公司高管出事——无论国内上市公司还是海外上市公司,无论是国有上市公司还是民营上市公司。 “不能将伊利高管风波看作是个案,应该将近期连续发生的公司高管出事联系起来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兆熙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一语点题。李兆熙说,伊利高管出事源于今年6月份独立董事俞伯伟质疑伊利股份违规进行国债投资,暴露出公司治理问题,引起证券市场的震荡,直接导致证监会的介入,随后证监会的核查小组进入伊利调查。他说,今年上市公司高管屡屡出事的现象发生,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目前股市的背景环境有关,说明我们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不到位和企业风险管理薄弱。 公司治理结构不应成为空架子 李兆熙认为,公司治理应该有一个框架。但许多股份公司缺乏健全的内设专门机构,或者是机构虽健全,作用却普遍缺失,使得公司治理结构成了一个空架子。当前,无论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想上市融资,但他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即一旦公司上市,无论原来是私营还有国有,都会变成公众公司,带有很大的社会性。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引入独立董事可以体现社会的监督作用。但是,现在我国很多公司的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来源,与董事会有“说不清”的关系,造成独董作用缺失。像伊利股份独董那样站出来独立说话的,实数属罕见的个例。 要重视过程监督,而不是事后监督 李兆熙表示,目前国内公司治理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董事会议事和操作程序不规范。伊利为什么能违规进行巨额国债投资?又为何不向广大投资者及时披露?在我国公司治理中,尤其要重视强有力的过程监督而不是事后监督。他说,对企业的估值中,治理结构指标比财务指标更重要。企业必须完善公司治理,资金运作需要有透明度,要对广大投资者负责,及时披露信息,接受资本市场的监督。通过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来规范企业经营,减少风险。他认为,公司要加强内部审计,健全内控体系,做好风险管理。如中航油事件就说明企业的内控体系和风险防范严重扭曲。 中国企业“人治”色彩仍浓 李兆熙谈到,在中国的企业中,董事长作为法人代表,地位高于董事,习惯于首长制和第一把手决策,甚至有“董事长=CEO”的说法。他说,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把企业运作的收益个人化或单位化,把企业运作的成本社会化,所以,更应关注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决策行为与动机,密切跟踪和判断公司主要领导人以何种动机做何种事情,这一点至关重要。例如,今年公司高管出事的问题都说明对高管人员的约束不足,显示出企业的“人治”危机。 李兆熙最后说,加强公司治理,在宏观层面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微观层面上有利于企业合法经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