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四学者论政绩考核 先弄清政府该做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 09:43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本报记者 汪晓东 政府不是企业,不能只关注经济指标 政府不仅要讲究效率,还要讲究效益和效果;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什么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常务副院长胡伟: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政绩考核的改革,但是,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办法。目前的政绩考核可概括为“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样做肯定是有问题的。 政绩考核制度最早是在西方国家首先建立的,但他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不过,有一些原则是大家公认的,比如,政府不仅要讲究效率,还要讲究效益和效果;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我们现在的情况,总体还是比较注重显性的经济指标,而有些东西是经济指标中看不出来的,比如,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都改善得怎么样,社会是否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怎么样等等,这些在以往的政绩考核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复旦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谢遐龄:GDP考核是有缺陷的,也是不完整的。即便是考核经济指标,那也不仅仅是GDP,至少有三方面内容:一是产品和服务的增长,就是GDP这一块;二是生产力的增长,比如设备的更新、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等;三是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改善,比如现代企业制度等等。作为企业,对经济指标关注得多一些,无可厚非,但政府不是企业,政府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指标。 防止另一种倾向:完全无视GDP 经济仍然是首要的,但不是“只要”;经济仍然是第一的,但不是“惟一”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浦兴祖:政府的政绩考核是个重要的问题,但也是个难题。因为有很多东西实际上很难量化。更早的时候,对于政府的考核,定性的成分多一些,量化的比重少一些。后来,在考核中逐渐注意到量化的问题,采用指标分解、逐项打分的办法,应当说这是一种进步。但又必须看到,很多东西的确难量化。比如,干部的考核注重“德、能、勤、绩”,不说别的,“德”怎么量化?近年来,有些地方想把政府的诚信引入考核范畴,那么,诚信怎么量化?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要引导政府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但又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认为GDP不重要了,甚至应该在考核中取消了。我们一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GDP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不能矫枉过正。 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都是以经济作为基础的。发达国家之所以不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强调了,他们其实是一直如此的,除非发生战争。我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是针对很长时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提出来的。现在提科学发展观,并不是说经济不重要,更不是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讲“全面发展”,不等于没有重点。经济仍然是首要的,但不是“只要”。以前过分强调“首要”,有些人于是就误认为“只要”了。 经济是首要的,但有“还要”的东西;经济是第一位的,但又不是“惟一”的,还有第二位、第三位的。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坚持“重点论”,又要坚持“两点论”,切不可“形而上学”。经济建设是中心、是重点,但除此之外,还要看到社会的发展情况,比如教育、卫生、科技、环保等等。 同时,经济本身还有一个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问题,比如,我们获得了一个GDP的增长指标,消耗了多少能源,占用了多少土地,牺牲了多少环境,有没有做贻害子孙的事情,这些问题恐怕也是要考核的。也就是说,要看这些GDP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而不能纯粹地看GDP。 还有一些问题也非常重要,就是经济发展使哪些人受益了;是少数人受益,还是大多数人受益;城乡的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拉大了———这又涉及到利益分配的问题。 这些方面都要在政绩考核中体现出来。这样,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先弄清楚政府该干什么 不能单纯看政府做了多少事情,如果有些事情本来就不该政府去做,多做何益 改革政绩考核的事情,不是一个地方的政府能够独立完成的,而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我主张“不能以GDP论英雄”,但我并不认为湖州的改革是成功的。我在浙江做调研的时候,听到不少相关的议论,有人说,湖州的GDP在全省的排名在后面,所以他们才提出要淡化GDP考核;也有人提出,他们虽然淡化了GDP指标,却强化了招商引资的指标,这比考核GDP也差不了多少嘛。说到底,还是发展观的问题在困扰着我们。 改革政绩考核的事情,不是一个地方政府能够独立完成的,而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关键是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没有弄清楚,就是地方政府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各级政府应该分级定位,每一级政府都有自己该做的事。这样,要考核政府的话,那就是考核你该做的事情做得怎么样。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政府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不该管的也在管。在这种情况下,要设计出一套科学的、全面的政绩考核指标是不可能的。 在有些政府考核指标中,最该考核的内容恰恰不在其中。比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该逐渐退出以前主导的很多领域,让市场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则需要加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发展的指标就要往前排。 那么,政府最该考核的政绩应该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社会保障。这是政府第一位的功能。现在有些地方说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社会保险,是一种商业化的运作。社会保障作为政府的责任所在,它与这些市场行为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保障应当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由财政来支付,实行“按需分配”。 社会保障的范围还要进一步扩大,保障的水平也要进一步提高。有些地方政府并不是没有钱,但不少钱花在了面子工程上了,盖那么好的办公楼,修那么多大而无当的广场。这些钱其实就应当用来搞社会保障,包括发展其他的社会公共事业嘛。 浦兴祖:在政府的考核中应当引入行政改革的理念,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要求,加快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弄清楚,哪些是应该管的,哪些是不该管的;哪些是应该加强的,哪些是应该弱化的。 当然,政府职能转变本身也是难题,因为职能的背后是权力,权力的背后是利益。这就是一些政府部门不愿主动转变职能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看,考核政绩,就不能单纯看政府做了多少事情,还要看政府所做的是否符合转变职能的要求,是不是政府应该做的。如果有些事情本来不该政府去做,虽然看上去很忙,还经常加班加点,但这样的瞎忙活不但不应该加分,甚至还应扣分。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政府转变职能。 比考核指标体系更重要的事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考核体系,而在于谁说了算 浦兴祖:政府的考核,不仅有一个考核什么的问题,还涉及怎么考和谁来考的问题。以前更多的是上级组织考核,这当然很重要,但还需要多方面参与其中,尤其是政府的服务对象、即群众的参与。不能仅仅相信几个数字,那样很容易出现“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情况。要多听听老百姓怎么评价。弄得不好,可能是上级评价很高,但群众评价很低;表面上花花草草,很多群众怨声载道。 说到“万人评议机关”活动,总体上应予以肯定,但也要防止“流于形式”。执政为民,就要让群众有更多的选择权、评价权,这也是民主政治的要求。但是,群众的民主权利需要体制和机制的保证。“万人评议机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有些部门老百姓不一定十分了解,因此也要有不同的评议办法。同时,一定要警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弄虚作假,比如通过某种方式拉票,这样的行为一定要予以严惩,并通过制度安排来保证不流于形式,不被人钻空子。 刘福垣:关键是干部制度要配套改革。就是说,在组织任命干部的过程中,老百姓的意见有没有体现? 群众评议可能评出两头的干部,最好的和最差的,至于干部有没有能力,可能就评不出来。 胡伟:制订一个比较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其实并不太难,难的是能否得到有效贯彻,是否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做保证。也就是说,考核得好会怎么样,考核得不好又怎么样。如果是上级喜欢谁就让谁上,那么这样的考核又有什么效果?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果政绩考核很差,那政府的预算就要被削减,没了钱就办不了事,办不了事就得走人。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考核体系,而在于谁说了算。这就需要相应的干部制度改革作配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