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财经新闻人物之制度改良的引发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14:14 北京晨报 | |||||||||
2004年度财经新闻人物之制度改良的引发者 中石油集团前老总 马富才:引咎辞职的功臣
海量的Internet很自然地把“2003年12月23日”这个日子作为中石油公司前老板马富才人生的“分野线”:此前,即使你使用最强力的搜索引擎,也难以查找到任何与他相关的资料;此后,与之相关的页面便铺天盖地而来。 马富才在中国石油业是一个人人熟知的名字,作为一名实干家,他是中石油公司的功臣。 之前,是因为他的低调——他几乎从未接受过媒体专访,尽管他是中国第一号赚钱企业的老总,但普通人对他知之甚少。 之后,却是因为他已经与“12.23”重庆开县事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井喷事故紧密相连而频频“曝光”。而在“12.23”事故发生之时,马富才正是被称为“肇事方”——中石油——的“掌舵人”。 这起突如其来的特大事故夺走了243条生命,波及了60000人,也让马富才从此卷进不绝于耳的责难“漩涡”中。最终,它也带走了这位现年57岁、有着34年石油系统工作经验、执掌中石油5年的正部级企业高管手中的帅印。 今年1月,时任中石油总经理的马富才便向国务院提出了引咎辞职请求。这在当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 4月14日,马富才的去留尘埃落定——在当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宣布,接受马富才的请辞。在他辞去行政职务的同时,中共中央也批准其辞去集团党组书记之职。马富才因而被媒体称为中国推行高官问责制后引咎辞职的第一人。 马富才的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一次全新的国企高管引咎辞职的制度安排。虽然人们为他的突然辞职感到惋惜,但是在重庆井喷事故后的舆论环境中,对于马富才来说,这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据说,如果不是节外生枝,马富才未来也可能会如同中石化前任董事长李毅中(后调任国资委副主任)和中海油前任总裁卫留成(后出任海南省省长)一样身居要职。在最盛的一种传闻中,马富才将出任山东省省长。 经历了悄无声息的数月沉寂后,时至11月份,马富才将在短期内复出并担任某要职的传闻开始流传。 敏锐的外界捕捉到一个马富才即将东山再起的信号:11月4日,请辞后低调归隐的马富才在中石油集团的一个大型会议上第一次公开露面。 据接近马富才的人透露,在马富才请辞后的数月里,他对中石油全国各地的管线进行了考察。其间,还亲自去了“12.23”井喷事故发生地——重庆开县境内川东北气矿。 此外,马富才最近还得到了一个“新的工作安排”——负责中石油集团管道运输和在海外业务方面一部分工作。 晨报记者 李隽琼 唐万里:300亿灰飞于金融雷区 2004年4月底,一位曾很体面的董事长,开始用绝食的方式向德隆大当家唐万里讨回自己公司7000万元本钱。这件事给唐万里以极大刺激,数次痛哭失声,并仰天长叹:“金融风险太大了,还是做实业稳当,这次事情过去后再也不搞金融了。” 7000万元本不值得唐万里痛哭。德隆由号称“万里平川一片新”的唐万里、唐万新等唐氏四兄弟一手缔造,曾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旗下拥有资产270亿元,子公司177家和金融机构19家,控制资产达数千亿元。 必须承认,唐万里与他的兄弟们具备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与执行能力,房地产、番茄酱生产、汽车配件、金融证券、水泥、旅游……新疆“唐门”用眼花缭乱的资本魔术,告诉了中国企业什么叫“企业多元化”。那是一场“并购→每股收益增加→股票价格上涨→增资扩股和债务融资规模增加→进一步收购不相关业务”的循环游戏。 然而,游戏终于玩儿不下去了,今年4月的唐万里,面对的是德隆全线崩溃的惨状,面对的是崩盘后数百亿元的资金黑洞。伴随着唐万里的哭泣,中国民营企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整合冲动和金融冒险,黯然散场。 德隆如今已不是唐氏四兄弟的德隆,却没有立刻万劫不复。唐氏兄弟一步错,步步错,但起码有一句话是对的——Too Big To Die大而难死。 央行已经命令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驻,提供了巨额再贷款,资产清算工作基本结束。这是央行首次对一家民营企业出手相救,原因很简单——放任德隆系金融风险的蔓延和扩散,对金融系统的冲击将难以估量。 德隆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轰然倒地,表明金融系统与金融监管制度都还存在着重大缺陷,大批券商的深层次危机随之一下子表面化,并由此成为中央政府金融监管政策的转折。从德隆崩盘至今,管理层对资本市场的铁腕整肃不断升级。 在中国金融业的巨变进程中,总有人要承受巨变带来的剧痛,唐万里不幸是其中之一。他的悲剧在于——动手太早,先行者终成“先烈”。不过,他过去所做的事情,几年后如果被人效仿,也许会真正功成名就。 晨报记者 张旭光 创维集团老总 黄宏生: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原罪 在岁末的喧嚣中,创维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将在香港度过一个忐忑的新年,虽然已获保释,但他被要求不能离港。 11月30日晚,黄宏生被香港廉署传讯,“罪名”是涉嫌造假、挪用资金。接踵而来的是48小时的问讯、短暂的庭审以及对创维未卜前途的种种猜测。 黄宏生曾这样说:“我非常尊重彭德怀元帅,因为他在打仗的时候,不是先研究如何进行冲锋,而是先考虑形势不利的时候如何撤退。” 但是,在2004年的冬天,这位深富忧患意识的民营企业家却陷入人生最大的一场危机之中而无处可退。 “对于中国的家电业,黄宏生是一个有贡献的人。”在黄宏生事件之后,一位业内人士颇有感触地说。的确,在中国,黄宏生一手创立的创维集团是四大彩电巨头中惟一的民营企业,家喻户晓。2004年《福布斯》富豪榜出笼时,黄宏生更是以2.7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第31位。 黄宏生是恢复高考后首批进入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四年之后,黄宏生交出的毕业论文是黑白电视机设计,并立下宏愿:要创建出像索尼、松下一样的企业。从此,黄宏生的人生轨迹就一直追随着这个理想前行。 黄宏生是饱经历练的企业家,且不说创业期间先后遭遇货物积压,投资机顶盒、开发彩电失败,以至债台高筑。即使是在1991年,创维发展走上正轨之后,黄宏生也还面临过职业经理人集体跳槽的低谷。 无数次化险为夷后,在2004年,创维顺风顺水推进国际化的时候,却因为在资本市场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而泥潭深陷。 问题出在企业境外上市圈钱的路途中。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在“潜规则”和“明规则”的转换中措手不及,问题成倍地放大了。 黄宏生将面对何种指控和危机仍是大大的问号。但是,黄宏生事件所引发的反思却已经将一个紧迫的问题再次摆到人们的面前:在提醒企业家个人道德自律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建立起真正“未雨绸缪”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调理民营企业家的“生态环境”?!晨报记者 刘映花 证监会发行部副处长 王小石:引起发审制度的一场改革 王小石是谁?就在一个多月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没几个。但是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王小石这个名字便在证券市场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王小石,43岁,证监会发行部一位副处级官员。11月4日,正在市委党校学习的王小石被检察机关传唤后带走。5日,王小石被正式拘留。11月18日,王小石被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受贿”为由正式逮捕。 “王小石事件”在证券市场上引起的震动不同凡响。他是涉嫌出售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名单和介绍拟上市企业贿赂发审委委员而被逮捕的。 据说,王小石到案以后,初步交待了犯罪事实,已有多位前发审委委员被牵连其中。 而事实上,王小石也是被“牵连”的人。8月份,西城检察院接到一起实名举报,举报人张红,被举报的人是张红的前夫林碧,二人在处理离婚财产发生了纠纷。而林碧正是王小石将手中职权“变现”的合伙人,王就这样被“牵连”而出。 关于王小石的为人,透露出来的信息非常少。被引用得最多的评价是,他“看上去很老实”。 就是这个“看上去很老实”的王小石,却在2004年末触动了证券市场一根敏感的神经。 许久以来,关于中国证监会,这个垄断着企业发行上市出口、负责制定中国证券市场各种规则的机构,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和猜测。 王小石案发后,种种质疑和猜测似乎得到了印证。于是中国证券发审制度遭到了暴风雨般的指责和批评。中国证监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在面对指责的同时,证监会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新一届发审委的39位候选人名单首次进行公示,并向公众提供了发表意见的渠道。甚至有评论称,“王小石事件”成了证监会发审制度改革的契机。 如今,王小石在检察机关受审,证监会的新一届发审委即将产生,证监会仍然垄断着企业发行上市的出口。 会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王小石”?没人能知道。 晨报记者 王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