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2005 中国财政政策大转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 11:26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稳健财政货币政策,实施7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

  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明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合理调控总量,着力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稳健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既不扩张,也不紧缩,标志着国家在经济政策上迈出重要一步。

  预算收支

  在预算收支上“有保有控”,保持基本平衡。

  长期国债

  明年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的增减程度,也将成为其与积极财政政策显著不同之处。

  “双稳健”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在明年首度携手,这一“双稳健”之举,将协力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

  1998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功成身退

  背景回顾

  1997年 亚洲爆发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导致货币贬值、股市暴跌和大公司纷纷破产。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做出了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决策,积极财政政策正式登台。

  “积极政策”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从1998年开始,我国一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用财政政策的手段筹集资金,其代表性事项就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筹集资金以后,投入国家重点建设,扩大内需,在这个过程中间,又形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项目的兴建和完成。1998年,我国首次大规模增发了长期建设国债1000亿元。在此后6年多的时间里,每年都增发1000亿~1500亿元的国债,累计达到9100亿元。其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有关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推进“费改税”改革,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提高公务员工资、增加对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等。

  这些国债资金的投入,先后拉动了各方面的投资规模达到3.5万亿元,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幅度一直保持在每年1.5%~2%之间,百姓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力方面,农村电网改造5年间投入了3000多亿元,使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高于城市一倍的电价降为与城市持平,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农民减轻负担400多亿元;公路方面,大规模的投入使通车里程达到180万公里,全国99.6%的乡镇和91.9%的行政村都通了公路。

  主要特点

  “积极政策”

  带来高国债高赤字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是用高国债、高财政赤字的方法,拉动国内经济。但如果财政赤字长期高位不下,加上一些地方隐性财政风险,就容易诱发财政风险。自2002年起,财政赤字跃居3000亿元以上,并接连创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连续三年,我国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逼近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3%。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政策,从中、长期来说,应当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面对不断攀升的国债和财政赤字,不少机构和学者也一直热烈讨论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如何淡出的话题。

  2004实施宏观调控:

  不寻常的2004年

  面临的问题

  投资需求再度膨胀的压力仍在

  目前形成投资扩张冲动的机制还在,投资需求再度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前三季度,在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32.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5.4%。投资的摊子铺开后,运行的惯性很大,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

  物价上涨仍面临较大压力。相当部分的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最终会以成本推动形式传导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去。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也开始“补涨”,涨势高过粮价。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也在提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容小觑。此外,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比较突出,各项改革任务繁重。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粮食播种的面积年年减少、产量连续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今年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3%,创下了1994年以来投资增幅的最高记录。一些行业和投资过度扩张,今年一季度钢铁投资增长了107.2%,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与此同时,煤、电、油、运全面告急,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为避免中国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决定加强宏观调控,着力解决这些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

  宏观调控打出“组合拳”

  “这次宏观调控打的是‘组合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近日如此表示:“中央多次强调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十分注重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

  10月29日的银行加息,更是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外电纷纷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在宏观调控中将更加灵活地运用经济手段,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越来越娴熟。

  人们注意到,这次宏观调控注意从源头上控制,把紧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道闸门”,对于控制投资规模过快增长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从而成为本次宏观调控的一大鲜明特色。中国人民银行相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国家严加土地政策管理,坚决把住土地供给闸门,采取了诸如依法处置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等措施,起到了明显成效。

  “有保有压、区别对待”,这也是今年宏观调控坚持遵循的重要原则。对过热和过冷行业进行结构调整,是为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次宏观调控一方面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和支持农业、教育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通胀压力得到缓解

  最令人感觉紧张的通胀压力也得到了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经历了今年三个季度高位运行之后逐渐趋稳。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比9月回落0.9个百分点。权威部门预计11月、12月将继续这一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过快的势头进一步回落。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万亿元,增长27.7%,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15.3和0.9个百分点。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开发等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增速均有明显回落。

  收入的增加,是经济良好发展的直接反映。今年以来,国家的“钱袋子”和农民的“钱袋子”均大幅膨胀。财政增收创出了近年来的新高。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收超过4200亿元。1至10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133亿元,增长39.7%。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将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居第三位。

  农业成为今年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一大突出亮点。今年我国一举扭转2000年以来连续4年粮食减产的局面,预期目标实现在望。更为可喜的是,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农民实现增收。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0元,实际增长11.4%,是1997年以来最好的一年。

  2005稳健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货币政策双登场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当经济启动后,政府财政支出就应相应减少。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正是顺应了这一变化。

  事实上,国家近两年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已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自2003年起,我国当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开始缩减,比2002年缩减100亿元,2004年又缩减300亿元。

  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取决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近两年来,我国社会投资明显增快,尤其从去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也持续攀升,国家财力充沛。这一系列变化,给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创造了合适条件。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高培勇

  老百姓利益要靠经济稳定发展

  什么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呢?高培勇表示,这一政策体现了对宏观经济有保有压、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的原则。稳健是指它既不同于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那样的扩张,也不同于紧缩型财政政策那样的收缩,就是要逐步减少它的扩张力度。老百姓应当获得的一种经济利益是经济保持一种稳定发展的格局,既不过快也不过慢,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这是过去两年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必然结果。从2002年开始,我国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已经从1500亿元逐步减少到今年的1100亿元,随着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这一规模还将继续减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会减弱。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条件下,把财政收入的增量和国债发行的收入,更多地倾向于投向那些五个统筹的项目和支持改革的项目,比如说这几年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增加的速度非常之快,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也增加得非常快,甚至用于支持各项改革政策出台的支出也增加很快。高培勇表示,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每年保持2000亿元以上的增长,这使得我国有足够的财力保证明年各项目改革措施顺利实施。

  相关疑问

  会不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减少国债的发行,会不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呢?

  专家高度评价新政策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副院长王一鸣看了中央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后,显得非常兴奋。这位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学者告诉记者,稳健的财政政策不光意味着适当减少国债的发行,还包括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投资结构。因此,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之后,不仅不会影响我国目前的建设速度,而且现在投资和建设相对薄弱的环节,还会得到国家财政的进一步支持。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明年中国将执行的双稳健财政和货币政策给予积极评价,他认为双稳健引领宏观调控是非常好的做法,举国方向一致,他对宏观经济预期乐观。在对未来经济走势表示乐观的同时,这位经济学家还建议政府应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他认为,目前政府依然存在“错位、越位、不到位”现象。

  资本市场面临发展机遇

  有人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比作我国宏观调控的两只手,随着财政政策的转变,货币政策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将担负着更重大的任务。有关专家指出,明年我国货币供给量增速有望超过今年第三季度的水平,资本市场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初,我国央行制定的目标是将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保持在17%。而央行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末这一指标为13.6%,货币供给相对偏少,不少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专家认为,我国经济明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目前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已经获准进入股市,每年将为股市带来超过600亿元的增量资金,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相关办法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试点工作有望明年正式开始。资本市场将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明年经济:一条红线两个重点

  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些提法让人感到踏实和鼓舞,一个是科学的发展观,再一个是平稳快速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这些很快就会体现在我们经济生活中。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认为,明年的经济走势,经过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和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明年仍然会保持一个既较快的增长,又很平稳的运行这样一个态势,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明年总的经济工作是把握一条红线、两个重点。

  一条红线就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全部经济工作。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伏,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加快发展,第二个重点就是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来保证我们的经济平稳较快地运行。

  刘树成认为,在宏观调控中,中国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今年预计经济增长能够达到9%或者略高一点。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了不行,高了也不行。如果太低了,比如低于7%,就会给就业、给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太快,比如超过10%,也会使整个经济生活绷得很紧,所以9%这个增长速度是一个既平稳又较快的增长。

  明年经济工作

  面临的困难

  明年的经济工作既有很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发展,但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从国内看,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为明年打下了良好基础,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条件较多。但是也必须看到,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既要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增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

  2005年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对于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年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确把握调控的力度和重点,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克服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倾向,真正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时评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