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石被拘:揭开发审委权力寻租的内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 02:12 中华工商时报 | |||||||||
桂胜/文 自王小石被有关部门以涉嫌受贿罪名为由被拘以来,中国证监会的权威性、发审制度的公正性、发审委员的信誉度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造成这场震动的王小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小石是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工作处的一个副处长,今年才43岁。据熟悉他的人讲,这是一个“老实人”,在组织发审委委员会议、协调发审委员会与发行部以及上市公司等工作方面,并无明显失职。但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工作关系,王小石可以依靠出卖发审委名单来渔利,从而达到个人的目的。 王小石出卖的是什么呢?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发审委是股票发行上市的最终审核人。参加具体某一股票发行申请审核会议的,通常为7名发审委委员,由他们组成一个专门的审核小组。只要同意票数达到出席会议委员人数的2/3,股票发行申请即获通过,俗称“过会”。 表面上看,王小石只是出卖了发审委员的名单,但是因为发审委员能够决定一家企业是否“过会”上市,因此这个名单就成为了决定企业能否上市或能否再融资的“秘密武器”。在中国,企业为了上市或再融资可谓殚精竭虑。在企业上市的整个过程中,从券商的辅导改制、重组包装,到审计师事务所的资产审定,再到发审委的最后表决通过,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其风气之 盛,已经演变为行业内的“潜规则”,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由此可见,王小石出卖的是名单背后的权力。 王小石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卖名单,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潜规则”的盛行,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股市的发行机制存在着极大的漏洞。中国股市的发行体制一直是为了融资而设计的,企业和管理层无须为这种融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发审委只是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形式化的审查,就可以做出一个决定,给一个企业带来几亿乃至几十亿的廉价资金,而一旦出现问题也不要他们承担任何责任。发审委员手中的权力与责任的失衡已经成为滋生权力寻租的温床。 其实,“王小石案”的曝光是早就埋下伏笔的。在证监会的各种章程里,虽然有“发审委委员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不得接受发行申请单位、与发行有关的中介机构或者有关人员的馈赠,不得私下与上述单位或者人员进行接触”等等规定,但是为了确保这一点,他们还规定了很重要的一条原则,那就是“发审委除当然委员,其他委员的身份应当保密”。为了防止名单泄漏,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证监会曾经实行过一段时间的“A、B组制”,即通知两个组的委员同一天参会,待委员到会之后,才告知由哪一个组进行审核。 从中不难看出,管理层对于发审委委员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权钱交易早就心知肚明,只不过束手无策而已。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