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职场黄金期达人怎么过(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6:19 《第一财经周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翼是“京漂”的典型缩影:出生在农村或者中小城镇,不甘于在地方上碌碌无为,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来到北京,进入知名公司任职,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自己抱负的途径。

  1994年,张翼大学毕业,开始在湖南衡阳做起了电视记者。他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报道的第一个新闻事件:当地一名中学生参加电视台晚会获了大奖,但奖品被学校拿走,这名学生于是状告学校,索要奖品。这个作品帮这名中学生讨回了公道。张翼也在这里一呆就是六年。辞职的时侯,他已经是总编室任。

  对生活中喜欢有些“动静”的他来说,这是一段出奇漫长的历史。“在地方工作,我能看见自己的未来,并因此丧失斗志,这是我最害怕的事。”2000年,张翼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他留在了北京,先后在《法制日报》、《中国医药报》做起了老本行,并慢慢适应了这座每天需要7点爬起来挤公交的城市。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新闻宣传和文件起草工作。回忆起那段岁月,张翼至今心有余悸。“沉闷、压抑、无聊机关里没有思想,或者说不需要自己的思想。”毫无新意和挑战的工作让他逐渐丧失工作热情。三年后,他又一次选择了离开,到了现在任职的公司:炎黄传媒集团,职位是总裁助理兼公关中心总经理。

  如果说以前的若干次职业“迁徙”是量变,那么从机关到企业则是一次质的变化。张翼在这里找到了大展拳脚的舞台。由于深谙媒体运作之道,加之广博的人脉关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张翼把炎黄传媒的品牌宣传做得有声有色。“一年前炎黄没有品牌,一年后炎黄是业内知名品牌。”张翼对自己的“战果”很满意。

  从湖南到北京、从机关到公司,不断的改变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没有让张翼感到不安,他说自己喜欢用这些经历丰富人生。“过程是曲折的,结果是幸运的。”他如此总结自己的转型之路。

  到今年7月,张翼就34岁了。“一个男人的职业黄金时代是35岁至45岁。我不是觉得,而是确信自己正在进入职业黄金期。”在他看来,一个“公司人”进入职业黄金时代的标志有两个:一是这份工作能让自己的才干得以充分发挥,二是自己能把这个岗位的“功用”发挥到极致。“当然,收入和职位也是重要标志。”

  张翼说,处于职业黄金期和从前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再为基本的生存奋斗,而是可以为某种目标或理想去放弃已有的东西,利用前半生所累积的知识、人脉、经验和资本去实现另一番愿望。“就好像一个人在疯狂地奔跑之后,也许会转变路向,去追寻另一番不同的价值体验。”

  如何维系自己的黄金时代?张翼表现得信心十足,“职业要是有下坡路,那就是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我相信自己45岁以前,身体没问题,所以,应该不存在职业下坡路。”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