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儿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0年年底推出的《城市高收入群体分析》中,用“高收入群体”代替了“富人”之说,从这个群体的成型到最后结论与分析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国家统计局为这个群体的调查伤透了脑筋。
在2000年政协会议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兼政协委员贺铿用数据说明了现在中国社会中个人收入差距增大,我国现在将近6万亿元人民币的储蓄存款,其中80%属于不到20%的储户。中国高收入群体都是哪些人?他们富到了什么程度?收入来源和资产状况如何?这些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3.2万元,中国富人的底线哪些人属于高收入的人群?程学斌说:“所谓高收入群体的界定,有绝对和相对两种界定标准,比如说家庭的资产有100万,这就是绝对标准;但如在北京年收入为5万的人在西部可能算是高收入,但在北京就很一般。中国的富人到了国外,就什么也算不上,这就是相对的标准。我们以相对的标准为此次调查的依据,最后高收入的界定是以1999年全国城市住户经常性调查中10%最高收入家庭的户均可支配收入为底线,即3万2千元,但实际操作以3万元为标准。我们调查的第一步是确定抽样框,但是调查的时候找不到高收入者的来源,只能从收入的去向来确定。所以在以3万元为底线的同时,还以是否有商品房房子必须本人购买和私家车为参考对象,有些城市还加上了股票大户室的参考标准。”多角度透视富人构成考虑到此次调查的广泛性和专门性,城调总队的工作人员对城市高收入群体的职业也划分得极为细致。他们首先按照传统的职业分工,将调查对象分为了8大类职业,其中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的比例最大,占31%,但他们在总人口中却占了较小的比重。尾随其后的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占城市高收入群体的25.2%,基本符合了“知本者”现在的社会身份,“脑体倒挂”的现象已不存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知识经济产物的自由职业者也首次被列入了调查者的行列,占了17.8%的比例。他们又按照实际的社会分工要求,将高收入者细分为了24小类,私营企业经营者以月收入13445元高居榜首,接在其后的是职业股民与社会中介服务人员,收入分别是8491元、8496元。
从文化程度来看,比例最高的高收入群体是大学专科,占高收入群体人数比重仅3.1%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收入最高,人均月收入为11034元,而比重更小的,只占1.7%的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人均月收入排在第二位,是7947元。这里似乎还有脑体倒挂的现象,但程学斌对记者解释说: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取得高收入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靠资金而非劳动取得高收益,现在靠这些是不可能取得高收入的。
程学斌还指出,在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比重下降了,只占总收入的50.8%,其他收入由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第二职业收入等构成,现在中国人的收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