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计委透露,去年到今年4次药品降价,涉及药品200多种,最高降价幅度达60%,而且都是常用药,药品降价总额累计94亿。
去年1月、6月和10月,国家计委三次宣布药品降价,降价的主要是人血白蛋白、头孢拉定和一些消炎药、胃药,降价总额约74亿元。这次降的是抗生素类药品,降价总额约20亿元。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几种常用药降价前后的价格对比。
尽管这几次药品降价的幅度都不小,但有关人士透露,目前我国药品总体价格仍然偏高,还应该“减肥”。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人看一次病要花79元,住院要花2891元。在这两项费用中,药费分别占了60%和47%。这说明,药品价格是决定医疗费用的最主要因素。
那么,药品价格是怎么一步步涨上去的呢?药品价格主要由生产、流通二个环节决定的,国家计委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这二个环节的问题都不少,而零售中的利润最多。按照规定,医院和药店可以在药品批发价的基础上加价15%零售给患者,这是医院和药店的正常差价。但实际情况是,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制药企业从50年代的5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家,许多常用药品严重供过于求,导致了制药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使医院可以用比国家定价低很多的价格买到药品,然后再用国家确定的批发价加15%的价格卖给患者,牟取暴利,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反过来,制药为了在竞争中获得利润,也会虚高生产成本,给他们的私下降价打下“埋伏”,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使许多药品在出厂时价格就是虚高的,层层加价之后,到了患者手中,自然也就高得“吓人”了。
国家计委价格司负责人认为,药品降价的关键是改革现行的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在出厂前就把价格降下来,同时加强对零售企业,特别是医院药房的药品价格的监督,挤出药品价格中的水分,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吃得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