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消费率为何降至最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主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5日 04:00 中华工商时报

  林红梅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方针。但是,消费对经济拉动的能力仍然偏低,消费率已降到改革开放25年以来的最低点。有关专家指出,在控制投资的同时,需要尽快调整国家宏观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天堂II初章 战乱魅影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免费邮箱升到30兆

  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消费率仅为55.4%,是1978年以来25年里最低的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宏观经济学专家许光建教授说,近年来,我国消费率呈现持续走低趋势。1978年,我国的消费率为62.1%,“六五”期间平均为66.1%,“七五”期间平均为63.4%,“八五”期间为58.7%,“九五”为59.4%。2002年,我国消费率已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为58%。2003年消费率进一步下降到55.4%。一年内降了2.6个百分点,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种。尤其令人注意的是,下降的主要是居民消费率这一块。

  根子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消费率持续降低的根子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减弱。”

  许光建教授说,进一步分析去年的消费率会发现,城镇居民消费占57.6%,呈上升趋势。农民消费占42.4%,是下降的。

  数字印证了以上分析。近2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64%,下降到去年的47.8%。

  从历史上看,1981年,我国居民消费率曾达到67.5%,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那几年是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

  消费率降到最低点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过热。根据经济学理论,投资和消费是一对互相作用的矛盾统一体。投资占的比例高时,消费比例必然降低。

  我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重储蓄,轻消费,成为消费率持续走低的又一因素。统计显示,2003年底,我国百姓储蓄余额高达10.36万亿元。

  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尤其是农民工群体收入偏低,收入得不到保障,是消费率持续走低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约有9400万人,已超过国企的6800万人,农民工已经崛起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许光建指出,政府对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保障滞后,老板把农民工的工资压得很低,农民工的劳动条件、福利待遇都很差。欠薪是农民工收入得不到保障的典型体现。

  调整宏观政策促进消费

  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创造财富,满足消费需要。如果消费率持续偏低,投资生产出的产品卖不出去,将会造成产品过剩,企业开工不足,使国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圈子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消费率,已成当务之急。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比例,该政府花的钱要由政府来花,为农民创造消费条件。许光建教授举例说,比如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农村医疗、养老保险体系等,政府该承担的责任要承担起来。对庞大的仍在增长的农民工这一产业工人群体,政府要给予关注,出台政策法规,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农民工收入。近1亿农民工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要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早日建立起全社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届时,百姓将不再辛苦攒钱,敢于把钱用于消费。

  另外,金融机构要根据百姓需要,提供灵活的消费信贷服务。如贷款买房、买汽车,许光建认为,限制条件不要太死,要想法激发大家的消费激情,而不是把大家吓回去。要尽快建立终身信用体系,为消费信贷全面走进百姓生活提供保障。

  许光建预测,在现有水平下,如果消费率提高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矛盾将得到缓解,国内消费市场会出现繁荣,进而给企业带来发展商机,国民经济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25A5)

  专家预测,在现有水平下,如果消费率提高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矛盾将得到缓解。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消费率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李长春出访亚欧四国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大学生卷入非法传销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