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债券 > 新基金业 > 正文
 

基金发展依靠新基金推动 基金数字化繁荣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 00:16 证券日报

  □ 银河证券 王群航

  中国基金业真正的大发展应该说是从开放式基金开始的,而且,由于封闭式基金已经暂时停止了发展,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基金行业的大发展完全是以开放式基金从规模到数量的迅速膨胀为标志的。从2001年9月21日至今,短短的三年多一点时间里,截至2004年11月国泰金象保本基金正式成立,开放式基金的数量就已经发展到了100只,总规模已经达
到了2370.16亿份,所管理的基金资产达到了3285.85亿元。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发展成就。不过,在这一片“数字化”的繁荣背后,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回顾一下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程,审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到底应该体现在哪里呢?是数量、规模、业绩、自身的收入,还是对于投资人的回报?

  基金发展主要靠新基金推动

  统计显示,截止2004年第三季度末期,在有公开信息的90只开放式基金中,有73只基金的规模较成立时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仅17只基金的规模较成立的时候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这90只基金在统计期末的合计增减规模是净减少了560.98亿份。这个数据表明,开放式基金市场规模的发展完全是靠新发行基金来推动的,而非靠业绩和持续营销来发展的。

  基金公司的发展模式、营销服务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这种问题普遍性地存在于各个基金公司之中,它已经成为了整个基金行业的垢病,其有害之处有两个方面:(1)巨大的费用投入。这种由巨大投入所支持的发展模式,超过了国内任何一个行业。(2)进一步促成了基金公司对于“以发行促发展”这种模式的偏好和追求。因为基金公司收入的根本在于规模,只要能够募集来资金,就可以旱涝保收地坐享其成。

  还有一点,市场上经常听到基金公司在抱怨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其中之一就是有部分投资者喜欢认购新发行的基金,而且常常是赎回老基金,认购新基金。既然如此,基金公司是否可以不要发行新基金呢?这已经是基金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行为悖论了。

  需要什么样的体制

  对于此数目巨大的投资亏损,基金行业却从来没有因其而反省过。而且,很多基金管理人强调“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言外之意是他们将风险控制得很好,资金损失的幅度小于基础市场下跌的幅度。要知道,广大投资人是聆听了基金公司的宣传后从银行里把钱取出来交给他们进行投资的,这一正一反,投资人的损失其实更加巨大。

  表面上看,基金管理人关于“风险、收益”之类的说法似乎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从逻辑上看,这是很荒谬的。如果基金管理人看好后市而募集设立开放式基金,现实的惨象说明他们的“专家”水平根本不够格;如果基金管理人意识到后市的赢利前景风险重重,他们仍然要募集设立开放式基金,那就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了。上述种种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投资业绩的盈亏与基金管理人的收入无关,基金管理人的收入是只要募集来资金就可以坐地收钱的固定费率制度,而投资人的损失无关他们的痛痒。这又是一个此行业体制上巨大的弊端。这个弊端的危害性相对于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之间的体制弊端有过之而无不及。

  开放式基金规模可变的特性,使得很多基金管理人非常害怕提及业绩报酬,因为无论主观、客观的原因,他们都有可能无法获得这项收入。如果因为分设业绩报酬而使他们减少管理费收入,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而且也早就不答应了。至于“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放大投资风险是损害投资人的利益”等,如果他们敢于尝试,那么,按照他们目前所宣传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来评价,是否会吓走很多投资人呢?如果担心“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放大投资风险是损害投资人的利益”,那么上述只有46.67亿元被“蒸发”了,基金管理人是否应该有责任呢?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基金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