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知青宋新华重返黑土地修地 首批专供上海知青

2012年12月14日 14:18  新闻晚报 
知青宋新华重返黑土地修地首批专供上海知青

全机械加工大米,流程更规范

知青宋新华重返黑土地修地首批专供上海知青

宋新华在谷堆前查看今年新收的稻谷

知青宋新华重返黑土地修地首批专供上海知青

飞机喷施植物保护剂 856农场供图

知青宋新华重返黑土地修地首批专供上海知青

  宋新华带领856农场24队的农户,来到8511农场实地查看修复土壤的对比情况856农场供图

  应用生物农业技术帮助农民进行土壤修复,降解农药化肥残留

  上海知青重返黑土地“修地” 首批“知青大米”来沪供知青

  晚报记者 钱朱建 黑龙江虎林摄影报道

  打开地图,中国的轮廓宛如雄鸡。东北大粮仓虎林市,就位于鸡嘴位置。去年,虎林大米在上海热销,让很多上海人认识了这个边陲小城。但对61岁的上海知青宋新华而言,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珍藏了他太多的青春记忆。 1969年,18岁的宋新华和数十万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来到中俄边境兴凯湖畔。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在几代人血与汗的浸润下,“北大荒”终变“北大仓”。

  退休后,宋新华又来到这片黑土地。正如他的微博名字“修地人”,他应用生物农业技术,帮助农民进行土壤修复,降解土壤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生产安全健康的生态大米。目前,首批200吨“知青大米”正运往上海,将专供上海知青。

  老知青的黑土情

  浓浓黑土情孕育“知青大米”

  虎林,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南麓,隶属鸡西市,以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隔水相望。这里距上海约2000公里,即便乘飞机也需近5个小时。去年,虎林大米在上海热销,让很多上海人认识了这个边陲小城。但早在43年前,宋新华等上海知青便来到这里开荒,当时他所在的农垦区就在如今和虎林相邻的密山境内。近日,记者随老知青宋新华重返黑土地,见证了他的“知青大米”出炉。

  12月2日下午4点,地处高纬度地区的黑龙江早已一片漆黑。鸡西兴凯湖机场一天只有一两个航班,所有乘客要从机舱步行至机场大厅。从温暖的机舱走出,室外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让记者感觉,裸露在寒风中的脸和耳朵像被放进冰箱,瞬间没了知觉。就在记者快步冲向机场大厅的时候,宋新华却掏出手机,用微信直播起行踪。 “黑土地,我老宋又回来了!上海的兄弟姐妹们,等我带‘知青大米’给你们吃。 ”

  43年前,初中毕业的宋新华从上海普陀区出发,乘了4天火车来到紧邻虎林的密山。当他到兵团40团报到时,驻地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无人区和沼泽地。开沟挖渠、翻土犁地、插秧打谷、抗包背米……在黑土地里11年的摸爬滚打,宋新华从大城市的稚嫩学生蜕变为地道的垦种农民。吃苦、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也成为他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正是带着对黑土地的眷恋,退休后的宋新华回到这里。他带来生物农业技术,帮农民进行土壤修复,降解土壤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生产安全健康的生态大米。经过四年多时间的试验和推广,今年黑龙江农垦总局856农场有1万亩水稻田使用他的生物农业技术。用宋新华的话说,正是浓浓的黑土情孕育出今天的“知青大米”。

  地越种越薄引发“环保担忧”

  已年过六旬,并已退休的宋新华,为何要重新回到东北偏僻的农田?

  宋新华坦言,几乎每个人都会问他类似的问题,但他却很难用语言给出准确回答。就像年轻人经常会问,“你们当年为何要上山下乡?”“你们到底有没有后悔? ”这些问题,宋新华同样不愿回答。但在回城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回黑土地看看。他用行动,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前些年,和老乡唠嗑时,常听他们感慨地变‘馋’了、土变‘硬’了。 ”宋新华告诉记者,这些只是农民在种地时的直观感受。深层原因是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如果不增加施肥,产量就要下降。结果越是增加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环境的破坏就越大,陷入严重依赖化肥和农药的恶性循环。

  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856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栽培室主任柴楠告诉记者,“东北黑土地之所以肥沃,是因为有机质含量高。 ”柴楠从农大毕业后就来到研发中心,在这里工作了12年。他回忆,10年前还能看到覆盖着厚厚黑土层的沃土,有的黑土层甚至有1米厚,根本不需要施肥,种上庄稼就拼命长。然而,由于缺乏深耕细作,近些年东北土地普遍出现“一减一增”现象。减少的是耕作层的厚度,增加的则是化肥使用量。也就是说,耕地越变越薄,但化肥却越用越多。

  农业部的资料显示,地力下降并非东北地区个案,近些年,华北、西北、南方等多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出现这一问题。据了解,欧美国家粮食产量70%—80%靠基础地力,20%—30%靠水肥投入,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50%。“很多耕地的黑土层已露出黄土,长此以往,黑土地将不复存在。 ”和柴楠的担忧一样,在这片黑土地上开荒、耕种了11年宋新华同样认识到这个问题。“化肥和农药泡大的粮食,能营养能环保吗? ”宋新华说。

  退休老知青带来“营养套餐”

  2006年,宋新华通过一位知青朋友接触到生物土壤修复技术。这项技术主要使用酵母菌发酵生物肥,将作物秸秆、豆饼、牛粪、猪粪,棉籽饼、骨粉、木屑等进行有氧发酵,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经过发酵生物肥,能提高生物肥的利用率,消除土壤中残留化肥对作物、土壤环境的污染及有益微生物的伤害。很快,这项技术被他推广到江苏无锡一家葡萄园,当年葡萄品质便有了大幅提升。“由于葡萄口感好,农药和化肥残留低,价格翻了几倍。 ”宋新华随后将该技术推广到青浦练塘的茭白种植,也取得成功。

  有了这些成功经验,宋新华想到曾经下乡的北大荒,希望这项技术能更广泛运用到水稻种植中。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8511农场的办公室,至今仍保存着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宋新华在这里进行生物土壤修复试验的点点滴滴。从2007年的小范围实验,到2008年扩大到1500亩水稻和4000亩大豆,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的土壤土质有了明显改善。更让宋新华激动的是,在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甚至略有增加。

  “知青大米”出炉记

  为推广技术随身带锅做饭

  米,是南方人的主食。米饭、米粥、饭团、泡饭,做法不一,却都离不开好米。但要论对米的喜爱和挑剔,却少有人能和“米痴”宋新华相比。年轻时在黑龙江吃了11年正宗东北大米,再回到上海后的宋新华才有了深切感受,“同样是米,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

  宋新华说,东北大米的特点是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烧出来的饭粒油亮,有股天然清香。但他在上海吃到的米少有这样的品质。自从重返东北推广土壤修复技术,重新和农民们打成一片。宋新华渐渐了解到,每年新产出的东北大米经粮贩子收购,经过多番倒腾,往往被混到一起,无法专一品种加工,影响大米口感。就算同样产自东北的大米,由于土壤土质、灌溉用水、水稻品种、加工工艺等不同,也会造成口感和营养上的区别。

  为了比较不同大米的口感,宋新华的车上常备一口电饭锅,方便做饭。甚至在饭店请朋友吃饭,他也会自己煮上一锅饭。通过对比是否使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的两块水稻田出产的大米,宋新华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为了追求高产,单纯靠化肥和农药的堆积,这样的东北大米也不会好吃。 ”

  然而,8511农场以旱地为主,水稻种植面积较低。宋新华却希望在水稻种植上大面积推广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用生态技术生产放心大米。于是,他选择毗邻兴凯湖的856农场。

  用实地比较打消农民疑虑

  兴凯湖,是东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4380平方公里,约两个太湖大小。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兴凯湖变成中俄界湖,北部属中国,南部属俄罗斯。在距离兴凯湖不远的公路旁,“黑龙江垦区生物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标牌高高耸立,宋新华的目的地就选在这里。

  在856农场24队的办公室,队长高鲁疆介绍,辖区内5.8万亩水稻田与兴凯湖灌渠接壤,是兴凯湖灌渠的第一个用水单位。由于使用的是兴凯湖天然湖水灌溉,这里的大米质量一向要高于其他邻近地区。但就像东北其他地方面临的情况一样,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也困扰着这里的农民。 “农民种地不仅要看老天脸色,还要祈祷粮价不跌,风险本来就很高,如果产量再下降,很可能白忙一年。 ”856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栽培室主任柴楠说,尽管专家和技术人员意识到过渡使用化肥、农药的问题,但如何既保证产量又能可持续的发展却是个难题。

  尽管拿着在8511农场的试验结果,但当宋新华提出想在高鲁疆的24队大范围推广土壤修复技术时,种粮大户、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心里也没底。“一个退休老头,净鼓捣些整不明白的技术,能好使吗? ”856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栽培室主任柴楠当初也充满疑问。

  今年30岁的廖波和父母承包了3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由于全部采用大农场机械化作业,对技术有一定要求,主要都由他在管理。廖波回忆,包括他父母在内的许多农民都有一样的担心,“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宋新华当即带上这些农民,驱车1个多小时赶到了8511农场试验田。 “宋老师卷起裤脚就踩进地里,扒开土层让我们比较。 ”廖波看到,使用了土壤修复技术的土层明显松散。还有农民找来两块地里的水稻根系,发现使用土壤修复技术种出来的根系明显发达。“水稻的根系生长要超过30公分,根系过短,营养物质吸收得少,也更容易倒伏。 ”廖波说,去实地参观的都是经验丰富的农民,看到这两点区别后,大家就再也没了疑问。

  求规范作业在水田泡半天

  农民想通后,宋新华的土壤修复技术在856农场得到推广,今年使用该技术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为了确保每个环节都按规范操作,宋老师尽管已经60多岁,但在水田里一泡就是半天。 ”856农场24队主管技术员马弘楠告诉记者,从育秧、水田整地到插秧,宋新华从不落下。到了土壤净化剂与生物制肥素加草炭土的拌制过程,宋新华亲自监工,直到拌制好的生物肥无大颗粒,手抓成团,落地即散开。随后,在人工施用生物肥过程,他又安排农场人员3人一组,人与人间距10米,确保无漏施。

  让马弘楠印象最深的是,今年7月1日,到了用飞机喷施发酵好的植物保护剂的时候。宋新华特别关照马弘楠赶到机场,确保飞机储存罐清洁和飞机喷施保护剂的亩用量准确。“植物保护剂要在水稻的孕穗前期、始穗期和齐穗期各喷施一遍,宋老师担心一旦飞机储存罐没清理干净,残存有农药的话,会影响植物保护剂的效果。 ”

  通过几个月努力,不少农民惊喜地发现,应用土壤修复技术后的水稻田热闹了,各种蛙叫虫鸣比往年响亮。承包有1700亩土地的卢勇波拿出500亩地使用新技术,在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后,他发现“水田里各种小鱼、小虫比往年明显多了。 ”更让卢勇波高兴的是,土壤得到修复,水稻的亩产量也和往年持平,但大米的口感更好了。

  标准化加工大米更加健康

  在856农场今龙米业加工厂,使用土壤修复技术种植的新稻谷已送到这里,即将加工成新米。在小山丘一样稻谷堆前,宋新华迫不及待弯下腰,捧起一把稻谷放在掌心揉搓起来。吹掉金黄色的稻壳,掌心留下几粒透着晶亮的白皙米粒。 “这一粒粒大米,从播种、育秧到施肥,我都没少操心,所以才叫‘知青大米’。 ”

  在今龙米业加工车间,记者看到,从稻谷到大米,要经过清选、烘干、去石、去壳、鼓糙、抛光、色选等十几道工序。由于全部采用大型机械作业,大米加工真正做到标准化。宋新华说,他的“知青大米”有着许多先天优势:第一,虎林地区是中国绿色稻米之乡,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无污染,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第二,灌溉用水全部来自兴凯湖,是天然无污染的水源;第三,就像新疆温差大,水果特别甜一样,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足,能使营养成分在稻谷中充分累积;第四,和农村自主种地不同,垦区采用的是准军事化管理,农民种植有统一严格的管理;第五,856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的技术保障力量强,这里承接了农业部、中国农大、黑龙江省农科院等众多农业项目;第六,通过土壤修复,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稻谷更环保健康。

  “希望上海的知青们也能吃上来自第二故乡的大米。 ”如今,宋新华的愿望即将成为现实,目前,首批200吨“知青大米”正在运往上海的火车上,预计下周运抵上海,将专供上海知青。为此,宋新华还专门找人设计了“知青大米”的包装,在布料包装上印上了“下乡知青的米袋子”字样。

  【记者手记】

  魅力黑土地

  钱朱建

  网络连载小说《一个知青的下乡手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共和国历史上,知青上山下乡由来已久,但有两届初中生非常特殊,他们就是68届和69届初中生。他们没有正规上完初中,所谓的“一片红”让他们在大都市里集体消失,无一不走向农村。

  已过耳顺之年的宋新华,虽是67届,却也是1969年下的乡。 43年前,当他从上海大都市来到祖国边陲,用他稚嫩的双手垦荒时,个中艰辛作为80后的我已无从想象。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但他的激情和坚韧却一如往昔。

  为了“知青大米”梦,他重返黑土地,一干就是4年;从虎林坐火车到哈尔滨谈项目,700公里路要走16个小时,他没有怨言,只是调侃绿皮车厢几十年未变;看到高高的谷堆堆在加工厂,他欣喜地拍下照片发微博,发微信,招呼网友来围观;坐上农家热炕,他的上海口音一下子变成东北味儿,“唠嗑”、“咋整”成了他的口头禅。

  正如《知青手记》序言中所说,豁达、纯朴、坚毅、激情,这些是黑土地里富有而都市里所缺乏的精神。不管是宋新华,还是他的“知青大米”,是这片魅力黑土地给了他们养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北京地铁连续发生女乘客被划伤案告破
  • 体育湖人负尼克斯遭4连败 2012体坛年度总结
  • 娱乐曝迷幻饭局男星曾欲迷奸嫩模 被同行误食
  • 财经机构指五粮液洋河等龙头酒企塑化剂超标
  • 科技iPhone 5大陆开卖:货源充足 售5288元起
  • 博客日本选出年度汉字 明星婚宴送多少红包?
  • 读书国殇日:勿忘中日历史惨痛黑镜头
  • 教育北漂硕士起薪仅2500 提及学历羞于启齿
  • 育儿富商借试管生8胞胎:5子超生或罚千万
  • 管清友:走出债务收缩型衰退尚需时日
  • 艾诚:一个被判无期徒刑国企老总的反思
  • 安邦智库:CPI不能反映中国真实物价水平
  • 罗天昊:垄断必亡国
  • 刘泳华:乔丹体育反诉乔丹是在挥刀自宫
  • 洪平凡:欧元区机制脆弱性的根源在哪
  • 叶檀:20亿村官的食利链条
  • 孙立坚:QE4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 宋文洲:我为什么没有改国籍
  • 谭昊:为何公私募冠军的业绩如风中之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