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晋中10月7日电 题:妇女老人成山西乡村秋收主力军
作者 任丽娜
“儿子和丈夫在外地打工,家里10亩的田地,我一个人收割。”中国大部分秋收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六旬妇女杨改详承担起了全家8口人的秋收重担。
杨改详是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拐儿镇西五指村的村民,望着大片喜人的庄稼布满在山间的沟梁中,杨改详是痛并快乐着。痛是因为面对秋收这样的重体力活,今年已逾六旬的杨改详,身体已经表现不支,右边的大腿和脚已经疼痛不已,每次去田间收割,她总要先在家里吃几片去痛片。而快乐自然是缘于丰收的喜悦,除了家里人的口粮可以保证外,还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卖掉。
中新社记者此时在西五指村蹲点,发现村里很难找到年轻人,老人和留守妇女成了秋收的主要劳动力,有的甚至还把孙子孙女带到了田间地头。
上述画面衬托出的是中国农村的现实,青壮年劳力集体逃离了农村,奔向城市,过着打工生活。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老人、甚至儿童组成的“杂牌军”来承担。
记者在西五指村生活的这5天时间里,到地头采访发现秋收的农民年纪最小的51岁、最大的竟然有75岁的孤寡妇女。
据拐儿镇政府工作人员窦世修介绍,西五指村在册的有946口人,860亩耕地,而真正在村子里居住的有500多人,其中四分之一的人在外地打工。“目前,村子20岁至30岁的青年农民一个也没有,侍弄这近千亩土地的主力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留守妇女。”
杨改详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今年31周岁了,都在外地当矿工,并在县城娶妻生子,不再回村子里生活。2个儿子共6口人的田地便由杨改详耕种,加之自己的田地,去年收入不足3000元人民币。
面对低下的农业效益,老一辈固守乡土的传统思想也开始土崩瓦解。杨改详说,种地太苦,最多也只能解决温饱,今年她在家里守着田地,让丈夫樊爱明也出去打工了,一个月1200元的工资,她盘算着今年家庭收入可以过万元了。
杨改详的背后呈现出了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劳动力流失和老龄化”问题。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