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发:挥之不去的“老知青”情结
本报记者 胡增民
张长发,当年的回乡知青,如今的成功人士。几十年时光,弹指一挥去。回顾年轻时的那段知青生活,群峰叠峦景色秀,山湾幽雅溪水流。张长发抬头仰望云外天,不尽往事涌心头。而这些涌上心头的往事,都与一个东西有关,那就是山茶油。
看准的事情就去做
1959年张长发出生在福建省南平顺昌,这里素有“林海粮仓果乡”的美誉。
中学毕业后,还是十五六岁的年龄,张长发就随“上山下乡”运动到农村插队,做了一名普通的知青。
张长发回忆道:“我是最后一批知青。1969年去插队,那真是最苦的10年,放过牛,种过菜,赶过牛车,种过稻子,农活基本都干过。”
当时知青只有3条出路:当兵、念大学、回城。张长发一心想去当兵,却几次被拒,只好作罢。后来“四人帮”被打倒,张长发回到了顺昌县城,比较顺利地进入了供销社上班。
进供销社仅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张长发灵活、肯干、业绩出众就被领导看重,破格提拔当上了门市部主任。1980年张长发入了党,成了供销系统一名正式职工。两年后,张长发被提拔到中高层领导职务,至此一呆就是10年。在供销系统的这段时间里,他不仅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还学会了经商赚钱,更拓展了人脉资源。
上世纪90年代初,张长发停薪留职离开了供销社,开始“下海”创业,他投资娱乐休闲,很快挖到了第一桶金。就这样“下海”打拼了10年,张长发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金。做了多年服务业,张长发深感这个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就有了企业转型的想法。至此,他开始了企业转型的诸多尝试。
2001年,张长发出人意料地收购了顺昌啤酒厂,先后成立天泉啤酒公司和天泉矿泉水公司,欲从庞大的中国饮料市场中分享一杯羹。
2003年,福建的啤酒市场不景气,有许多的啤酒企业在亏本,濒临倒闭。张长发的天泉啤酒公司也不例外。“那时候大型啤酒企业的年产量有上百万吨,而天泉啤酒却只有几千吨。高成本、低市场,今后企业肯定是没有生存的空间。”
在企业生死存亡的一瞬间,张长发果断地决定放弃啤酒市场再转型。
“山上茶果竹、田间瓜菜米、栏内畜和禽、水里特种鱼。”张长发是个土生土长的闽北人,对于闽北的各种资源了如指掌。在他看来,一个企业要成功,就要做自身有优势,别人还没有发掘的潜力产品。
闽北自古就有山茶油的历史文化和优势,是我国山茶油的盛产地。在山茶油的生长过程中少有施肥喷药,营养成分完全来自天然无污染的空气和高山土壤,是一种难得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周恩来总理曾经还到闽北的政和县视察,将其命名为油茶之都。
山茶油素有“东方橄榄油”、“油黄金”的美誉,不仅可以外敷内食,而且市场价值极高,产业发展潜力大、前景广,对张长发而言无疑是座沉眠的“金矿”。
“对!山茶油!”兴奋的张长发开始地毯式地搜集关于山茶油的资料。
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一丝曙光,张长发做出从啤酒行业转战油脂行业的决策。但这一决定遭到公司自上而下的反对:一是当时山茶油产品在市场上并不为人所熟知,虽然民间普遍使用,但是大多为农村油坊生产,还未形成产业;二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对茶油生产工艺一无所知;三是山茶油的销路一片渺茫。
然而,这些困难却更加坚定了张长发进军油茶产业的信念:没有产业就创造产业,没有工艺就研发工艺,没有销路就开辟销路,没有品牌就树立品牌!
据张长发回忆,当年放弃啤酒行业是对的,不仅厂房可以做茶油加工车间,啤酒罐可以做油罐用,啤酒罐可以自动冲洗,可以自动控温。一共44个罐子,3000多吨的容量。
打造茶油第一品牌
背倚青山,草长莺飞。日加工30吨茶油的生产线和按照制药标准设计的无菌灌装生产线“气势磅礴”,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保存的茶油全部是低温储藏,产品陈列室内数十种包装各异的茶油琳琅满目。这是6月16日,粮油市场报记者在位于福建顺昌县的老知青集团有限公司所看到的。
张长发告诉记者:“加上我们在湖南衡东日加工30吨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多吨,可以说老知青无论是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品种品牌等,不仅在福建,在全国茶油界都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老知青”是我国专业从事山茶籽、山茶油加工及油茶(茶粕、茶皂素)综合利用的自产自销型企业,总投资1.5亿元,可日处理原料100吨、年产1万多吨精炼山茶油及2000吨高纯度茶皂素,其生产规模为福建省最大、全国名列前茅。
“老知青”在顺昌、湖南衡东两地新扩了生产线,其精炼山茶油的能力可达万吨。精炼后既秉承了传统茶油的色亮、味香、功效,又保持了其纯正品质,产品先后通过了QS、ISO、HACCP、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
“每一滴,都贵在纯正。” “老知青”聘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质量管理人员严把质量关。在种植、采购、加工、包装各环节中,质量检验人员都必须要跟踪、监督生产和产品质量;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操作,保障出厂产品质量达到100%合格。该公司的产品在各级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的历次抽查检验中均优于国家标准。
凭着独特的技术与高品质,“老知青”拥有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厦门等地都设立了销售分公司,销售规模位居全国行业前茅。2010年底,山茶油产品开始飘洋过海,打入东南亚市场。
“只有把好质量关,把质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企业才会有市场竞争力,才能拿到畅销五湖四海的通行证。”张长发称,“我可以自豪地说,‘老知青’的山茶油保质期可以达到24个月,比国标延长半年。”
质量铸就品牌,荣誉造就信任。如今,老知青集团公司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1年被评为“中国百佳粮食企业” 、首批“全国油茶产业重点企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1年度黄金客户。
“2011年我们的销售额是1亿多元,3年后要达到5个亿。我们的品牌定位是:立足闽湘,辐射沿海,走向全国,瞄准高端消费群体,争创中国山茶油第一品牌。”张长发对此很有信心。
让知青文化薪火相传
“老知青”乐与和高等院校、科研部门“攀亲结缘”,先后与福州大学、福建农科院、同济大学、复旦(微博)大学产业学院、江南大学、武汉大学(微博)等多所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山茶油、茶皂素和山茶籽粕综合利用新技术荣获2010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奖。
我国专业生产茶皂素的企业少之又少,具有规模性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高扬创新旗帜的“老知青”又一次尽显英雄本色,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食品级茶皂素生产线,并于2011年1月批量生产。其提纯工艺技术——食品级茶皂素提取技术申请国家生产专利,茶皂素引气剂申请行业标准。与此同时,“老知青”还申请参与制订我国茶皂素行业的内控指标。一般厂家茶皂素提取量为60%,而老知青达到了95%。
张长发不好意思地说,“老知青”为了保密,他们提取茶皂素的车间,外人不让参观,就连生产的设备也是分段制作,同时,3年内不允许厂家做第二套设备。
科技创新让企业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如今,“老知青”与福州大学合作研发的食品级茶皂素纯提技术已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被认为项目研究深度深、品种多,加工工艺先进,是国内首条生产线。
与同济大学共同研发的茶皂素水泥添加剂、引气剂项目是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产品可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如核电站、机场跑道、高速公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铁路无轨轧板等工程的水泥混凝土添加引气剂,提高抗冻、抗盐、抗酸能力,使工程寿命延长5~10倍。
当记者问及张长发,公司当初为什么叫“老知青”时他回答,一是当年顺昌是知青县,福州第一批知青就下到顺昌,2003年县里举办一个知青回乡恳谈会,很多知青回来到插队过的地方,看看老房东,看看老支书,有的捐款建希望学校或修路,当时就萌发了叫“老知青”的念头;二是从销售来讲,当过知青的这一代人进入中老年了,对茶油有需求;三是当年的知青了解山茶油,种过油茶树,用过山茶油;四是从品牌角度讲,便于记,很多广告词容易忘记,但“老知青”一看过目不忘,还令人产生联想,从相识到相知;五是从现代社会来看,对知青是信赖的,我们要做品牌,让消费者信赖。
他意味深长地说,老知青这代人生活阅历丰富,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几代人;勤俭朴实、吃苦耐劳、待人真诚、正义扬善的知青精神,如今已不是2000万的老知青在传承,受其影响的高达2亿人之多;通过打造老知青品牌,在整个社会弘扬真诚、纯朴、吃苦、耐劳,富有责任感的良好风尚,促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风范形成和整个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
“知青精神,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传承和继续。”张长发果断提出了挖掘老知青文化、山茶油文化和企业文化,把三种组合一起形成“老知青”的品牌文化。
28集电视连续剧《老知青》,张长发作为制片人,有望今年年内开机。电视剧《老知青》主要表现当年的一批知青,主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把自己的知识再运用到农村,农村缺少文化,知青就当老师,当赤脚医生,这些人碰到的问题,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勤俭、朴素的生活。
“正是有了这个阅历,他们回城后什么都能干,能挑重担,也容易出成绩、出成就。他们也能够体会最底层,后来有些人回馈农村,修桥铺路,资助办学,关注和照顾孤寡老人。还把农村的农产品销到城市。这些人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张长发激动地说。
“2009年老知青品牌经北京亚事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评估价值为1.16亿余元。”张长发说。记者在现场看到,汇聚全国众多油茶品种的油茶植物园正在建设,仿古建筑的老知青博物馆主体结构已完工。
若再加上由香港《中华人物》杂志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以及作家寒北星为编剧的28集电视连续剧《老知青》即将投拍,“老知青”品牌的含金量无疑将会大大提升。
他有一副“菩萨心肠”
通过和张长发接触,发现原来他是一个非常平和的人。对任何事,他都不焦不燥,在他眼里,企业的困难是对他的考验。张长发说:“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更没有不努力就成功的事。我相信事在人为,小小挫折等于激励。”
回望这些年,“老知青”一步步走来,其中有跌倒、有跃进、有泪水、有笑容,惟一没有的就是气馁与放弃。在张长发的人生理念里,有句话叫:“不为过去错误而懊恼,把握当下,命运在手。”正是这条理念以及与生俱来的性格,张长发学会了相信回报但不求回报。
纵观现在的企业家,呈现两种极端。一类是蒙头发展,只想自己,不为他人。另一类是在壮大企业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甚至不顾己利,帮助他人。显然,张长发是属于第二种。
了解山茶油的人都知道,顺昌绝不是国内最好的山茶油区,张长发完全可以把“老知青”建在湖南、江西等大山茶油产区,但是张长发却没有这么做,依然把公司总部设在顺昌。他说:“就因为我是顺昌人。看着顺昌发展不起来,很难过。我是想把公司总部建在顺昌,利用‘老知青’做强做大后的产业资源,再把顺昌乃至周边的企业、产业一起带动起来,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
在顺昌县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老知青”与农户合作,以高出市场价150%的价钱收购,并组织农户种植油茶树,使得农民年收益翻了好几番,带动全县农村人口脱贫致富,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经济落后的问题。
“我看见‘老知青’带给顺昌,甚至带给社会的利益,远比只给我张长发一个人利益来的高兴得多。”
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家,张长发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也不忘回馈社会。
助学、修路、帮农、捐款……一个都不能少。“‘老知青’能跨过一个又一个的坎、渡过各种各样的难关,不是我张长发一个人的功劳,是社会、是人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我现在做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不求回报,只想为社会多做点事。”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当年张长发在慷慨解囊帮助别人的时候,“老知青”刚开始的效益并不好。但他依然义无反顾伸出援助之手。“相比那些没饱饭吃,没房屋住的人,我已经很幸运了。我帮助他们不是要回报,只希望他们以后能为家乡、为社会出一份力,不成为国家的负担。”张长发语重心长地说道。
正是张长发这样不求回报的做法,让受过张长发帮助的人也心甘情愿地回来帮助他。曾经有个张长发资助的女学生大学毕业后,宁愿放弃去大企业发展的机会,也要来“老知青”落户。
“5.12”四川大地震,张长发第一时间带领员工,和县工商联、红十字会联系,但由于事发突然,县工商联、红十字会还不了解捐款捐物的程序,无奈之下,张长发就自费把物资运到四川,帮助受灾群众,紧接着再组织员工捐款。
“我相信,人做多少好事,就会有多少回报,但是我不求回报的到来。”张长发大爱无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