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农民被农业扫地出门,听起来可笑,但却正在发生。
被扫地出门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种地已无利可图。
农民如果只耕种自家责任田,通常只有3~5亩地,种大田作物1亩地1年的利润仅1000多元,种植经济作物1年也仅有3000元左右利润。那么,一个家庭的种植经济作物的年利润约9000~15000元。这种家庭月收入1000元左右的规模,即使在农村也已日渐边缘化。如果仅靠种地,甚至难以供养一个大学生。
如果将责任田承包出去,在河南许昌农村每亩有上千元收入,这从机会成本考虑显然好过自己耕种。农民为提高收入不得已另寻他途,这是一种主动选择,也是一种被动挤出,折射出单靠耕种土地已无法满足生活需求的现实。
被扫地出门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土地承包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
每逢秋收临近,农村就开始自发形成一股土地流转热潮。河南许昌的土地承包费已经从10年前每亩300元,涨到3年前的700元,如今一跃涨到上千元。为承包土地,不少农户要多方借债。例如想承包100亩地,至少要投入10万元,后期耕种、施肥、收割、种子、雇工等也是一笔不小费用。这种投入规模远超过农户靠农业积累的速度。
此外,小规模承包户的收益也日渐缺少吸引力。以承包100亩土地为例,如果只种大田作物,除去租金,年收益仅约3~4万元,这样的收益是没什么吸引力的。但如果种植经济作物,就需要押下更多资金,对管理要求也更为苛刻。
想获得更大收益,只有不停扩大规模。不少地方政府都在对大规模种植农户进行补贴,有些承包户可以得到的补贴达几十万元。这些补贴甚至成了承包者扩大规模的动力。
承包规模扩大的背后也暗合经济规律。农户种植土地精耕细作,单位收益肯定最高。大规模承包后,单位土地的收益可能有所损失,但由于规模相应,总收益却远超过农户。因此随着承包规模扩大,农户逐渐被挤出该领域。
农业已经从不得不养家糊口的营生,日渐变成了一门生意。想做这门生意的人很多,不过因为所需资金日渐增多,能做这门生意的人却有限。这门生意不仅吸引农民,也吸引来自城市的投资者。
这种高资金投入,风险也不可低估。
河南许昌一个乡镇出现承包万亩土地的大户,仅年租金即为1000万元。但由于承包者管理能力不高,其今年种植的良种田并不好,当地人称其麦田长得像30多年前生产队所种。这也让当地乡政府暗暗为其捏一把汗。
尽管如此,土地承包还是热度不减,“去年一亩地是1000元,现在已经涨到1200元。”当地乡干部介绍。他希望租金不要太高,因为其中风险日益增大,他要求承包者所出租金不能超过1000元。
风险还来自于农作物价格波动。大宗农产品价格近年来波动不大,但是经济作物价格几乎每年都有所不同,一旦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承包者将会血本无归,多年积累毁于一旦。
台湾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9%,在农业产业化领域经验丰富,台湾的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借鉴台湾经验,如果农户还想在农业中立足,可以涉足无法实现机械化、劳动附加值高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