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凸显唯论文一刀切弊端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3日 03:39  经济参考报微博

  为论文而论文

  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凸显“一刀切”弊端

  记者 高广志 管建涛 哈尔滨报道

  当前,我国农业科研普遍存在评价标准“唯论文”的一刀切倾向,无法有效调动农业科研人员服务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有关专家认为,这直接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等问题出现。建议逐步建立市场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并针对农业科研的不同类别形成分类评价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常见“初步研究”难见“进一步研究”

  “现行评价机制逼着要写论文。”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化榜谈起农业科研评价标准显得很无奈。

  他说,不管是高等学校还是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涨工资、晋职称都得看论文,一些科研人员过度追求数量,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有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科研上,而是集中在如何短期内出论文,导致农业学术论文质量差。

  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艺师刘忠堂是多个农业期刊的编委,最近刚刚退了三篇稿件。“其中一篇稿子实验方法有问题,但得出结论是对的,显然有抄袭嫌疑。”他还说,现在论文数量非常多,有用的却很少,多是重复性研究,换个材料重新得出个数据,而且有些数据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有些论文甚至不能自圆其说。刘忠堂曾在《大豆科学》刊物上编辑过一个专家的稿件,不久后这个专家又写了第二篇稿件,投到同样是刘忠堂当编辑的《激光生物学报》。刘忠堂说,实验材料、方法和上篇一样,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但两篇论文结论竟截然相反,如果没编辑第一篇稿件可能就刊发这篇了。

  “以前一个农业科研课题实验要重复做两三年,现在大多做一年就发表论文了,质量肯定不行。”刘忠堂说,他曾因为稿件实验不扎实,连着在两篇刊物上退过同一作者先后发来的同一篇稿子,但最终这篇稿件仍然发表在一家著名的学术杂志上。

  学术期刊《黑龙江农业科学》编委曹靖生介绍,现在农业科研论文多了,但大量科研论文创新性不足,经常在一些论文中看到“初步研究”字样,再往下看就没有“进一步研究”的表述了,都是“为论文而论文”。

  有关专家介绍,一些刊物为了生存,几乎只要给钱就能发表论文。写论文大多不是为了成果转化,无法真正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而成了评奖提职的工具,所以,科研人员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大打折扣,这也是成果转化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黑龙江省土壤协会副理事长魏丹估计,即便是较好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也只有30%左右。

  论文不一定是优秀科技成果

  以论文为标准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着“一刀切”倾向。陈化榜说,搞分子技术等前沿学科的专家能够通过努力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但应用性强的学科领域几乎无法做到。这就像轿车和拖拉机一样,一个载客,一个犁地,既不能比较哪个更舒适,也不能比较哪个耕作效果更好。

  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介绍,国家级科研单位大多是针对全国的重大项目和高精尖方向攻关,而省级科研单位主要以服务本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和应用技术为主,在刊发高级刊物时就会受些影响。特别是以植保、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等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很难在一些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论文。

  刘忠堂说:“技术推广方面的论文一般只能进入类似《大豆科技》这样的三级刊物,而大豆技术创新等一些相对精深的论文则刊发在《大豆科学》上,所以从事技术推广方面的专家就会‘吃亏’。”

  “从事育种方面的研究更不容易发论文。”刘忠堂介绍,育种是方法学,也叫实用科学,通过多年的积累大家对方法的掌握已经差不多,很难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是能不能选出优良品种,选出的优良品种推广面积大小。

  “在高等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不一定是优秀的科技成果,农业科研应该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生产力发展为终极目标。”黑龙江省农科院有关专家介绍,有的老专家一辈子也没写过几篇文章,但在农业科研领域中的地位却不容置疑。

  逐步建立市场化的科研评价体系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许艳丽,以及刘忠堂、矫江等专家认为,农业科研评价“唯论文”导致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一线脱节。应逐步建立市场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并针对农业科研的不同类别建立分类评价机制,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和转化率。

  第一,以市场认可程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把农业技术创新纳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的整个系统中,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为农民和消费者服务,进一步调动研发积极性,切实推动生产力发展。

  有关专家介绍,很多国家都没有类似我国的各种评奖和审定机制,完全是以市场接受程度为标准。技术成果转化后,如果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自然就给科研人员带来收益,也会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可以适当把农业技术创新纳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的整个系统中考量,把为农民、企业创造价值,为市场认可作为核心的评价标准。

  第二,调整科研方向,促进农业科研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焕发生机。由过去只重视高产研究,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视产中研究,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研究兼顾,并继续重视作物研究,发挥地区优势与市场结合的作用。

  第三,实行分类评价机制。许艳丽认为,不同科研人员应该有区别的评价体系。如果是研究型的农业科研,可把学术论文当做评价标准;对从事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农业科研,要侧重实际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效果,比如农业技术推广面积、受益农民数量等。对市场效益不好,又是农业生产必要的农业科研应加大国家投入。

  第四,建立农业科研人员激励和流动机制。农业科研人员工作岗位采取聘用制,如果多年没有研究成果应被解聘。受聘人员的工资根据评估委员会的评估确定。同时通过提职加薪等方式鼓励一些科研人员到基层去,了解农民需求,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日本可能允许在钓鱼岛祭奠二战死亡国民
  • 体育奥运-击剑名将不满落选 欲告别国家队
  • 娱乐萧亚轩与爱郎调情撒娇依偎柯震东
  • 财经今麦郎方便面被曝酸价超标 传曾遭查扣
  • 科技微软计划2014年终止Windows XP服务
  • 博客韩寒:我并不赞同关闭百度文库的诉求
  • 读书庐山往事:毛泽东邀王光美游泳江青吃醋
  • 教育揭湖南24名高考状元现状:大多湮没无闻
  • 育儿微评:谁来保护被充气泵击穿的13岁少年
  • 健康六策略应对空调病 揭秘妇科检查细节
  • 女性婚纱女王Vera Wang与丈夫离婚 女星蕾丝裙
  • 尚品型男超常规短裤搭配 催情酒与情欲无关
  • 星座测试真爱离你有多远 12星座离奇诅咒
  • 收藏近现代瓷器飙涨10倍 极品蝴蝶身价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