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农业 >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科技 > 正文
中国农科院学习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众专家建言农业科技创新
本报记者 吴佩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并把它提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高度。作为我国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学习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表达了勇担引领农业科技创新重任的责任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提出,今后,中国农科院一定要承担起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重任,致力于攻克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科学难关和技术瓶颈,引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为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技创新要与粮食生产安全紧密相联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粮棉油生产事关国家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对此,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积极建言献策。
“粮食安全是个系统工程,今后,不光水稻、玉米和小麦,包括棉花、油菜等在内的农作物的生产安全,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是不少专家的共识。
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朱德峰提出,当前的水稻生产,既面临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及水资源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又面临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从事水稻生产劳动者出现结构性变化。“水稻生产要求技术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稻作技术,稻作所要加强稻作技术科研工作,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的产量直接关系2亿棉农的收入。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李付广认为,多年来,我国为防治棉铃虫历经坎坷研制出了转基因抗虫棉,赢回了原本被国外转基因抗虫棉占领的市场,今后,我们更应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
同样,我国油料作物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油料作物所所长王汉中直言“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由于油料单位面积产油量和效益偏低、生产技术落后,制约了我国油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威胁着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作为油料科研国家队,油料所将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研制出高效生产技术,力争经过20年的努力,大大增强我国油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王汉中说。
针对上述粮棉油生产安全问题,中国农科院相关院所正在进行有关课题专项研究,大力开展科研创新,加强此方面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发展现代种业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做大做强我国种业产业。要科技创新,要保障我国粮棉油生产安全,关键是种业先行。现在,中国农科院相关院所已在生物育种上提出了新的规划,正在积极开展行动。
据专家介绍,目前水稻所直接育成并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即达到8个。同时,创新的育种技术和材料为全国所用,直接和间接育成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亿亩。今后,水稻所将进一步加强水稻种质资源和材料创新、水稻育种技术和方法创新、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创新和水稻育种科技成果的转化。
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化研究的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吴崇友认为,当前我国油菜收获损失率高、产油量低与油菜品种质量不无关系。因此,筛选和培育适合机械化的油菜品种在日后的科研中显得至关重要。王汉中提出,今后,油料所要致力于研发高含油量、高产、多抗(抗病、抗倒、抗裂角等)、营养高效的油料新品种,促进油料生产的机械化发展。据了解,如今我国已培育出了集超高含油量、抗菌核病、抗倒伏、抗裂角于一体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双低高产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拉开了油料生产新跨越的序幕。
“生物技术创新对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春义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集成并融合生物组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持续不断地提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为我国生物育种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要把农机农艺结合作为科技创新的新内容
专家们认为,除发展种业外,攻克共性技术难题、创新防灾减灾技术、加强成果示范与推广,都是农业科技创新道路上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我国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突出。”吴崇友的一句话既指出了我国粮棉油生产所面临的问题,也点明了农业科技创新要努力的一个方面。
据吴崇友介绍,目前,我国玉米种植行距多而复杂,收获机械难以适应;而棉花生产同样存在种植行距、株高、吐絮率等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农艺问题。油菜的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更加突出,如品种抗裂角差、株型大、栽培技术与机械化不配套等,制肘了机械化的发展,生产用工多、成本高、比较效益差,影响了油菜生产发展,必须重点研究解决。
“我们下一步要通过农艺农技融合突破水稻机插技术,特别是工厂化育秧技术及杂交稻机插秧技术,解决现有大棚育秧中心供秧能力不强,秧本比不高等问题。”朱德峰表示,如今,水稻机插秧技术已成为掣约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日后,水稻所也将着力创新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技术,从而提高生产率。
针对油菜农机农艺结合问题,吴崇友提出,除了筛选和培育品种,还要优化适合机械化的栽培技术、大力发展油菜直播、研制通用性、适应性强的种植与收获机械设备、构建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模式等等。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应该着力解决,从而提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吴崇友如是说。
科技创新要加快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
要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一支强大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针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内容,以及我国现有的科研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制度,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也是积极建言献策。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赵芝俊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有关部门要在考虑农业科研工作性质与特点,以及参照发达国的一般做法的前提下,建议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及其人员实行“参公管理”,国家对长期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贡献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二是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为科研工作提供充分而稳定的经费保障;三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与评价机制,建立覆盖全面与分类指导的评价体系,规范评价与考核方式及频率;四是为科研工作营造一种自由创新的氛围,给予创新型人才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生物研究所有关专家则希望,国家能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扩大农业科研院所在招生和职称等方面的自主权,这将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同时,他们希望国家通过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经费支持,改善和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硬件条件。稳定、充足的经费和优秀的人才,将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