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建立在信用货币基础之上的。这个世界,不讲信用的人和由于客观条件造成难以再讲信用的事层出不穷。一旦信用货币出现危机,将会给世界经济或与信用货币关联度高的国家带来极大风险,因此,一个国家和广大民众是否增持黄金储备便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和一个难以搁置的话题。
197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更改章程,从法律上正式明确黄金的非货币化地位。主要内容包括:黄金不再是货币平价的共同单位,也不作为特别提款权的价值单位,取消黄金官价;禁止重新确立固定的黄金价格,基金组织不再干预黄金交易的市场价格,也不建立固定价格。取消必须用黄金向基金组织进行往来结算的规定,任何使用黄金作为支付手段的须经绝大多数成员国投票赞成。
至此之后,黄金开始了漫长的非货币化之路,黄金的货币属性弱化,商品属性突显。
尽管如此,就此断定黄金将彻底退出金融领域还为时过早。黄金非货币化后,黄金的货币地位依然存在,现在黄金的货币功能主要是储备功能、融资功能、支付功能和投资避险功能。
首先,黄金仍然是国际储备资产。目前,各国央行[微博]仍储备大量黄金。自1973年后,美国一直维持8000吨以上的黄金储备规模。这一事实恰恰说明美国非常看重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通过“劫持”和“软禁”黄金来树立和巩固美元的地位。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出于对冲美元风险的动机也持有大量黄金储备。20世纪90年代,欧洲中央银行明确表示将黄金储备量消减到15%左右。其后,这一比例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法》的规定,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向欧洲中央银行转移的国际储备资产中,15%以黄金的形式转移。
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实际行动显示对于黄金国际储备资产地位的认同。尤其在国际局势动荡、发生金融危机时,增持黄金是各国央行的首选。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1998年德国、法国、意大利分别增持黄金841吨、623吨和519吨。因为黄金与信用货币相比,黄金不是任何国家的负债,持有黄金不受任何国家、地域限制,随时可以兑换成任何货币或转购急需物资。黄金的这些特点,促使各国央行长期储备大量黄金。
关于黄金储备,不得不提的是欧洲国家自1999年起每5年签订一次的规范黄金出售的央行售金协议,规定每年售金数量不得超过400吨,在前两份售金协议期间,欧洲国家持续抛售黄金,2005年达到最高峰。自2008年起售金数量即大幅回落。2010年,全球央行结束了持续21年的净售金历史,从黄金的净卖出角色转变为净买入角色。也就是说,2009年签订的第三份售金协议已经成为一纸空文。按照时间,2014年9月应签订第四份售金协议,但根据现实情况,这份协议很可能在形式上也要寿终正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截至2014年1月,全球央行持有的黄金总量接近3.2万吨。其中美国、德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意大利和法国这前五大持有者的黄金储备总量占全球官方黄金持有量的60%。
其次,黄金具有融资功能。黄金融资功能历来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青睐,充当了各国政府在国际融资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在黄金非货币化条件下,虽然人们对黄金的货币作用表示疑义,而在实际经济交往中,用黄金作抵押,用黄金偿还债务的事例依旧屡见不鲜。1991年,印度国大党执政期间,为了取得国外的贷款,把价值10亿美元的黄金抵押给国际金融机构。在获得贷款后,印度外贸发展迅速,1994年末印度央行已拥有19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收回了1991年抵押在国外的全部黄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韩国政府发动民众,收集民间黄金250吨,并兑换成外汇,用于弥补贸易赤字,从而缓解了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的冲击,成为国际金融界广为传扬的经典案例。这些足以说明,当一个国家发生经济、金融危机,需要在海外融资时,黄金是最好的抵押品,是世界公认的偿付手段,一旦债务国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债权国有权把黄金兑换成任何货币。因此,用黄金作抵押、用黄金兑换外汇,能有效解决国际收支中的问题,从而真正体现了黄金的融资作用。
再其次,黄金仍然发挥着支付功能。国际清算银行至今仍将黄金列入可以接受的国际清算工具。比如,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无法用其他办法(如借款等)解决的时候,便会动用黄金予以清偿,这就解释了各国央行为什么储备大量黄金的目的。对于黄金的国际支付职能,各国都愿意接受。而用其他国际信用货币清偿外债,如果遇到某种信用货币贬值,债权国家就会对这种信用货币表示不接受甚至不认可。而黄金是一种突破地域限制和时空阻隔的国际公认的资产,加上黄金具有广泛的流通性和易变现性,在信用货币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便毫无异议地成了最后的支付手段。
最后,黄金具有投资避险功能。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黄金市场迅速发展,赋予了黄金新的金融属性——黄金投资价值。黄金投资价值不仅体现在黄金具有保值功能,而且体现在黄金具有规避风险的功能。从黄金规避风险功能分析,黄金与美元同为国际货币,但是它们之间的价值关系,从长期分析存在负相关性,这就为各国央行提供了规避风险的投资工具。同时,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黄金成为各国信用货币避险的工具。黄金分散风险的功能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格的相对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它的保值功能具有降低非系统风险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动荡时期,黄金又能成为面临危机国家的避风港,所以,黄金是一种重要的规避风险的投资工具。
签订《牙买加协定》,确认黄金非货币化已近40年,这条漫漫的黄金非货币化之路,今天仍然看不到尽头。相反,黄金在特殊情况下发挥的货币作用,仍然不时地显现着它作为特殊货币的“英雄本色”,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目前,全球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约3万余吨,约为全球所有黄金存量的1/6。其中官方黄金储备超过千吨的国家和组织有美国(8133.5吨)、德国(3384.2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814.0吨)、意大利(2451.8吨)、法国(2435.4吨)、俄罗斯(1077.9吨)、中国(1054.1吨)、瑞士(1040.0吨)(备注:数据来源于世界黄金协会)。我国的黄金储备名列世界第七。
特别值得高度重视的是,我国黄金储备与国家储备资产的比例只有1.1%,而美国为71.0%、德国为67.3%、意大利为66.0%、法国为64.5%,俄罗斯为9.3%,其他欧元区国家一般在40%—60%,世界平均水平为10%左右,我国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0。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为主,贬值使美元成为掠夺别国财富的工具,也严重威胁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
大肆鼓吹“黄金无用论”的美国,黄金储备一直保持世界第一。正是这个美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其黄金储备的绝对优势,通过操纵黄金市场,打压黄金开采业,实施束缚、控制所有黄金生产国和黄金储备国的战略,实现对全球金融控制,维持美元全球霸权。这就使人不难明白,为什么即使遭遇金融危机,在国内众多的金融机构陷入破产泥潭时,美国也坚持不采用抛售黄金储备以弥补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黄金在稳定社会经济,防范通货膨胀,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具备其他金融资产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底为筹集资金宣布出售403.3吨黄金,印度迅速购入其中的200吨。这些黄金在后来的金价飙升期间可以为印度赚取巨额收益,尽管当前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下跌,仍高于印度当时的购入价格。对印度而言,此次购金显然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地位。再如,深陷欧债危机的意大利、葡萄牙和塞浦路斯等国,宁可忍受获得外部援助的严苛紧缩要求,也不愿走出售本国黄金储备这样的“便捷”解决之道。尤其是像意大利这样的全球官方黄金储备排名第四的黄金持有者,同样始终坚持不依靠出售黄金来筹资。这种做法恰恰从反面印证了黄金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纵观世界经济强国,都在国家层面制定并实施了黄金战略。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应该继续构建并实施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发展战略,增强国家对黄金这一战略资源的控制力,增强我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强基固本,打造强大的抗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防止社会动荡,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使我们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