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华:气候问题每个人都是肇事者 | |
---|---|
1.气候问题每个人都是肇事者 | 2.减排需要落地 |
3.节能减排黄金时代到来 | 4.低碳时代需要领袖人物 |
文/新浪财经能见派执行主编席淑静
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敏捷、干练、务实的吴昌华[微博]聊了很多,她身体里似乎藏着一个永远在运转的马达,感染着周围的人瞬间倦意全无,充满干劲。节能政策的推动、环保产业的升温、民众意识的觉醒,一直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吴昌华明显感觉到属于中国节能行业的黄金时代真的来了,她更没有理由停下奔波的脚步。
低碳经济不能只靠说
“我经常开玩笑说,其实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肇事者。”气候组织大中国区总裁吴昌华说。认真想来,这并非玩笑话。在粗放型的生产结构中,物质生活的每一点改善,都是以消耗更多的能源为代价,涓流汇成深海,组成的便是中国巨大的能耗数字。
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6.2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中国每消耗1吨标煤的能源仅创造14000元人民币的GDP,而全球平均水平是消耗1吨标煤创造25000元GDP,美国的水平是31000元GDP,日本是50000元GDP。
雾霾笼罩中国,是粗放型生产方式释放的最直接信号,节能减排成了头等大事,总理李克强屡次为治霾喊话,环保部、能源局、发改委、工信部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陆续出台,2013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为0.737吨标煤,同比下降3.7%。
“现在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肇事者变成解决方案的贡献者,并且成为社会的共识。”吴昌华说。“解决方案的贡献者”,听起来更像是商业谈判中常用到的词语,而非环保宣传中的道德说教用词。
或许是因为长年累月地关注并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吴昌华十分了解该如何说服社会的每一个相关方为气候问题做出贡献,道德说教固然重要,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却更有必要。
1992年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自此拉开了无休止的气候谈判序幕。1995年起,该公约缔约方每年召开缔约方会议,讨论公约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如何展开实际行动并做出承诺,彼时在美国一个智囊团工作的吴昌华就开始介入其中,并协助培训中国的谈判代表成员。
2007年,长期参与气候议题的吴昌华决定回到中国,并接受了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的邀请,组建气候组织[微博]在华团队。气候组织是世界上第一家专注于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成立于2004年4月,由布莱尔和来自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20位商业精英和政府领袖共同发起。
“一开始的两三年整天说,到处说,整天讲低碳经济,我几乎走到哪儿,脑门上都带着四个字——低碳经济!”吴昌华说。努力获得了回报,来自社会的奖励和荣誉飞向吴昌华及气候组织(中国),但在不断与中国的利益相关方接触过程中,问题也暴露出来。
“我谈低碳经济,每一个地方政府的官员、企业,都认可应该发展低碳经济,但是怎么做呢?这是他们的困惑。”吴昌华发现,自己无法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其实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人家给了我一个窗口让我去学习,去调研。我自己越讲越无聊,觉得就那点儿破东西,越讲越肤浅。”
这个时候,全球气候谈判也到了僵持阶段。2009年,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气候谈判的热度有增无减,哥本哈根迎来了历史上最热闹的时刻。“2009年的哥本哈根是一个分水岭。”吴昌华说,2009年之前,气候问题仍然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谈判,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时,媒体的报道、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人们发现国与国之间的指责与推卸已经到了无法掩饰的地步,会场外举着横幅和标语的环保人士通过媒体的镜头宣泄着他们失望与愤怒的情绪,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觉醒并开始就气候问题表达他们的诉求。
关心并推动解决气候问题的人们发现,事情正在变好,也在变坏,好的地方在于终于全世界都关注气候问题了;坏的地方在于环保“先知”们发现“落地”的工作做得太少。
在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之前,吴昌华已经认识到“落地”的重要性。2008年波兹南气候大会期间,吴昌华与气候组织的全球CEO讨论到深夜。“我们达到一个共识,需要从技术入手深入下去。我们不是技术专家,没关系,可以学。”
互联网降低能耗?
曾经穿梭在政治庙堂上的气候组织要接地气了,讨论之后决定重点推动LED、电动汽车、CCUS、节能建筑等技术。在当时,这些都是较为前瞻性的领域,技术成型,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间。气候组织决心深入其中,助推市场快速启动。
之所以要推动LED技术,是因为全球19%的电力用于照明,而全球6%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来自于照明。如果将全球照明效率提升一倍,则对气候产生的影响相当于将欧盟所有电力和热能生产排放的温室气体减少一半。
2009年,气候组织在全球发起了LightSavers 项目,首轮在全球选择了十多个城市推广LED技术,中国地区选择的城市 是扬州和贵阳,全球进展最快。
气候组织(中国)在扬州和贵阳地区深入介入LED技术的推广,如组织参与城市共同设计产品标准,为试点城市探索合适的金融模式以减轻前期投入成本,吸引市场资金进入城市路灯照明工程改造。“用能源合同管理模式来做。”吴昌华说。
从标准的制定,到数据的采集,再到项目的落地,LED技术和产品在中国迅速升温。“无论是我们自己感觉到,还是在国际范围内,从政府到企业,他们都对气候组织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认可。”
2012年,气候组织在联合国大会上发布了LED领域的著名报告《照明的清洁革命》,助推LED技术全面规模化应用。“这时候发现技术更加成熟,包括投融资的模式也越来越明晰,但是仍然觉得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规模化的速度。”
为此,气候组织又开启了一个新的项目,调研在城市一级运营管理城市路灯照明的人群,去了解障碍究竟是什么。“下去调研才发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是坐在办公室中完全想不到的。”吴昌华说。
气候组织在推广智能化技术方面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气候组织发布了一个名为《智能2020》的报告,系统测算了ICT行业的能耗数据,发现尽管单个企业如戴尔、IBM等企业的数据中心常年运转,能耗巨大,但整个行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不足2%。此外,ICT技术应用到其他行业可以有效降低能耗,比如智能建筑、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电机等以信息化提高了行业效率,减少排放,测算结果显示ICT行业对全球减排的贡献率超过了15%。
报告发布之后,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中文版报告发布时,吴昌华来到发布会现场吓了一跳,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的负责领导济济一堂。“《智能2020》是气候组织的一个品牌。”吴昌华说。
减排与智能化技术相辅相成,既可以推动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两化融合,又可以有效减排,兼顾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报告对中国而言首先是减排理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越深入越会明白需求在哪里。推广技术的过程中,气候组织发现从技术发展为产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11年3月,中国发布了“十二五”规划。“我跟国际社会的很多同行讲,这是中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里面的指标很全面。”
但是完成规划指标,需要资金的支持,为此气候组织(中国)在2011年发布了中国第一份低碳发展的财经战略。“2010年我们已经开始设计这个课题进行研究。2011年11月发的。”报告的实操性得到了来自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认可,2012年气候组织(中国)顺理成章接到了发改委和财政部的课题,开始牵头设计国家一级的气候融资政策。
“虽然我不是投资人,但是我可以去参与基金这些资本平台的设计。比如最近快要结束的一个赤水河流域的水资金,以PPP模式为基础的水资金,这将是中国第一个区域流域的以生态补偿为基础的PPP模式的投资平台。”吴昌华介绍。
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里,气候组织深度介入关系到低碳市场的四个方面:资本、技术、政策、需求。“四者的结合它一定会更加有效。”吴昌华说。
中国节能行业迎来大发展时期
“低碳繁荣今天已经开始了。前不久跟中国节能行业的这些同行们做过一次演讲,我说你的黄金时代来了,今后十年一定是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黄金时代。”吴昌华对此深信不疑。
2014年11月《中美气候联合声明》对外发布,中美两大排放大国都对未来减排做出了承诺,是低碳繁荣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性事件。《环球科学》杂志评选2014年十大科学新闻,“联合声明”的发布位列榜首,因为“声明”的发布表明中美两国在最高决策层确立了未来发展的低碳方向。
“今天的中国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挑战是巨大的,但是中国已经开始要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最大的贡献者。为什么?因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和我们国内要解决环境资源问题的需要成了一个完美的结合。”吴昌华说。
LED市场的培育和成长、智能化技术的拓展与延伸等经历已经证明了气候组织在低碳市场的前瞻性,低碳繁荣时代到来这一论断也不是凭空揣摩。“由于我们一直在研究,不是看一个小东西,而是全面地去看产业链的问题,所以,我们能够提出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能够带动一些企业,带动一些资本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走。”
低碳繁荣时代的到来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培育人才成为气候组织当前以及未来一个阶段的重点,为此,2014年气候组织(中国)发起”未来学院[微博]”(The Future Academy),依托国内外优秀企业案例、深入走进接触企业,并由业内专家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为塑造低碳市场未来领袖提供成长平台。
“最终改造这个世界,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是由人去创造的。”吴昌华说。气候组织(中国)启动的未来学院项目集理论知识、企业案例、实际调研为一体,2014年一共招收了40名学员,收纳了6个企业案例,学员走进亿利资源、新奥集团、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等企业,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远大集团总裁张跃、亿利资源集团董事会主席王文彪等知名企业家亲自授课并听取学员对企业的建议。
“最后的结果很有意思。”吴昌华说,原本项目的定位是培养未来的节能领袖,但是参与到项目中的企业同样收获巨大。
“我们给企业带来了两波外脑,一个是专家导师们,他们都是来自中国名校的教授或者行业的权威专家;第二,我们的学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背景,带来的全是新鲜的眼光和视角。”吴昌华说。
因此,诸如冯仑、张跃、王文彪等企业家尽管事务繁忙,但只要能够抽出时间,都尽最大可能参与到课程中来。“六个企业中有四个企业老总两天全跟着,没有离开过。”吴昌华说,“他们不是说看我的面子所以陪着,而是他觉得这个事情很有价值。”
尤其是课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学员PK,要求学员代入调研企业CEO的身份,去思考该公司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解决。“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点子,可能企业家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东西。它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创新的、交流的过程。”
“It is really fun!”吴昌华赞叹道,而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会碰撞出这么好的效果。
2015年未来学院的项目还会继续,好的经验会保留,有欠缺的部分会调整,如考虑到学员职业背景不同,未必都了解环保行业,因此会增加理论基础板块,重点了解可持续发展政策、能源知识、水资源知识、金融知识、社会治理以及环境规划管理等内容,以使学员在案例教学之前首先建立起理论系统基础(想要参加,点击链接,进入报名入口:http://thefutureacademy.cn/sign.html )。
这些年轻人未来或许就是低碳时代的商业领袖。2014年9月11日至12日气候组织(中国)在北京启动了首届全球清洁技术峰会,会上分享创新环保技术的面孔大多是年轻人,这些来自中国、欧洲、北美及其他市场的投资者、工业企业和清洁技术公司以脆生生的力量改变着未来(点击链接,了解小而美的能源创新:能源不再只属于大公司!优秀中小创业公司案例分享。能见派有关全球清洁技术峰会的微信文章链接)。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地球变得更美好,告别雾霾,告别污染,但采访过程中吴昌华很少去谈宏大的愿景,然而透过气候组织每一个坚实的行动,你会知道,改变世界的热情在她心里,从未消减。
欢迎关注新浪财经能源频道官方微信“能见派”(微信号nengjianpai),阅读更多精彩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能见派,关注高端与前沿,描绘美好能源未来。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