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钱我们还亲热吗 专家倡导健康礼情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19:2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 |||||||||
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本是一件好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礼”超越了“情”的本义,甚至让不少人背成了“债”,成为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负效应和恶性循环。据此,当金钱打破情理平衡,存于礼情之间的腐败现象和社会不良风气就更值得大家深思了。 事件:收礼成“债”,“白条红包”难住新人
日前结婚的曾宁先生一脸尴尬地告诉灵通妹,在1月22日的婚礼上,他与新娘赵女士无奈地接受了八份亲朋封的“礼金白条”红包,共计1000元。新郎曾先生说,接到亲友打出的“礼钱白条”,他告知对方,礼金多少不重要,10元也是心意,重要的是亲友到场祝福。但那些亲友见他不肯收“白条子”,大为不满。他们执意将“礼金”塞给新人称,手头宽裕时一定补上。结婚收礼收成了“债”,新郎与新娘面对“白条子”红包,推也不是,收也不是。 四川师范大学的严进如教授告诉灵通妹,在五六十年代,亲朋给新人送钱,主要是出于资助的目的,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七八十年代,人们更看重礼尚往来,结婚送红包渐渐成为一种习俗。而现在,红白喜事、乔迁、祝寿、升职等人情场合中敛财和腐败现象的产生,使礼尚往来中的人情味越来越淡。“白条红包”恰恰反映出人们“礼、情”之间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调查:不正常的“礼、情”心态在蔓延 1月21日,一个月收到五张喜宴、寿宴请柬的史维东先生告诉灵通妹,人情味根本就是人际交往时人们心照不宣的幌子。他说,参加的邀请越多,越觉得大家交情渐淡。“礼轻人意重”的道理在如今社会根本没人认账,“礼”的轻重完全不能与人情淡浓成比例。 四川大学社会心理学的王教授分析说,存在于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不正常“礼、情”心态主要表现有三种,一是攀比心理,左邻右舍、亲友之间,你投之以桃,我则报之以李,你送100元,我还200元,你来我往,即使一些经济拮据的亲友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以此形成恶性循环。二是补偿心理,不少人认为如果自己遇事不摆宴设席,就收不回以往的人情投资。在这种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不管大事小情,总会借机操办,为的就是趁机敛财。三是从众心理,不少人对人情场合中“礼尚往来”虽有反感,但好面子,也只好随大流。王教授认为,不正常的“礼、情”心态和社会礼节交往,给整个社会人际交往带来了危机,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 专家:以健康的“礼情观”来规避社会陋习 1月24日,省社科院的赵文建教授接受灵通妹采访时认为,传统的“礼节”“人情”是值得人们学习和肯定的,也是一种民族美德。但目前“礼俗”却成了“逢场送礼”,渗进了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比如攀比、奢侈,甚至是腐败。尤其是近年来,除传统的婚丧嫁娶以“礼”相贺外,又添了许多新名目,如求人办事的“方便礼”。“礼俗行情”逐年看涨,大家相互攀比,一些收礼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许多原本不用“礼”的人情场合也非“礼”不可。成为一种“钱与情”“钱与权”的交易,沦为一种社会公害,也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他建议大家以健康的“礼情观”来规避这种社会陋习。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力度惩治以权谋礼的人,并用法律和制度来杜绝“礼情关系”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另一方面,社会应提倡讲究“礼俗”文化,勿以“金钱”来衡量人情,不用“礼”来做交易,礼尚往来不攀比。 喜帖成了“红色罚款单” 结婚是人们生活中一等一的大事。每逢结婚大喜,新人的亲朋好友都会登门表示恭贺。当然,按照我们的传统礼仪,恭贺自然没有空手的道理,送红包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可是,近来却屡有新人在喜宴上碰到这样的尴尬事:拆红包付款,却发现里面夹杂着假币;而送红包的人也牢骚满腹:赴婚宴送红包,分明就是送“红色罚款单”! 细究起来,红包演变成送者和受者都讨厌的“陋习”,一是与某些人广散请帖有关,无论亲疏,只要认识就派发一张,让人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二是礼金虚高、婚礼过于奢华也确实是红包“受牵连”的原因。 其实,提倡节俭婚礼当然好,但红包礼俗却未必要废,倒是送的人和收的人,在送纳之前应心里有数:收红包不是发财,送红包也不是破财,何必揪住一个钱字念念不忘! 相关链接 派出所所长贴告示拒绝“人情债” 2004年国庆前夕,湖南省华容县公安局马鞍山派出所所长罗绍武公开贴出了一张特殊私人“公告”:“本人深感人情往来麻烦,请客送礼繁琐……从今往后,除个别我还没有还清的人情外,如逢红喜事相邀,我将送鲜花以示祝贺;凡遇白喜事,我一定携带花圈前往悼念。从今天起,我决定不再收受人情礼金,如有不妥,敬请原谅。”据悉,自从老罗贴出了这个告示后,很多人都肯定了他的做法。(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