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房子上千万 建筑设计专业的海归也买不起房

2014年05月06日 09:28  她理财  收藏本文     

  【导读】她理财的网友luoluoatbj,在国外生活了多年,回到北京后发现自己喜欢的房子怎么也买不起,能买得起的又不喜欢,后来辗转去了广州工作生活,仍然没有买房。

  高龄人士了,至今没有买房。这个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大学毕业几年后,自费出国念书,在国外因为身份不定,又常常换州、换工作。没买房子,一直租公寓,积蓄也不多。因为父母开始年迈,2010年生下宝宝后带回来,和父母同住,休息了半年后找工作上班。

  回国后发现房子不那么好买

  我们家住北京南城,后来搬到大兴。爸妈换房的时候我在国外,也没有帮忙,他们自己拿的主意。当时老人就想清净的地段,地方宽敞些,买了套200多方的复式四房。大约3000多一平,等我回来时候,大兴正在大兴土木,很多新楼盘,比如理想城,保利的茉莉公馆等等,单价约在一万上下。比起今天来还是便宜的。

  我本身念建筑设计,回来后不想进设计公司,就转向房地产,找了个建筑师的职位,工资算是不高不低吧。房地产这行比较讲究本土经验,海外经历不像金融或者IT那么常见,我其实很多方面都还要重新开始。老公收入跟我差不多,父母房子也够我们三代同堂外加阿姨了。我们每月给父母和阿姨一共七千,比起自己租房开伙自然是便宜省事多了。

  到了公司,才慢慢重新了解过去这些年北京的发展。我们公司第一个楼盘是在非典时期开售的,当时很担心卖不好,还好销售情况不错,公司生存了下来,渐渐扩大了规模。公司在北京一直是比较便宜偏僻的刚需住宅。我很多同事早年买房,虽然收入一直不算高,但是凭着房子立住了脚。几年过去以后,地方也不偏了,也有了不少资产。

  后来北京的地越来越难拿,公司背景实力有限,在北京就只以保障房为主,在外地开拓商品房。像我这种晚了一步的,就没有可能沾光了。不过当时房市还一直很火,公司在成都、沈阳、武汉、西安等地都有楼盘,当地分公司的同事跟着公司开发买了,基本上都继续升值。某次我到沈阳的分公司出差,正好赶上当期的摇号,六千多一平的房子,销售中心人山人海,分公司所有人员都动员上,奋战到后半夜才做完。

  这些房子,其实跟北京的类似,买的早的,比如当时有人买到成都市区四千多一平的,一年之内转手也能二十多万入袋,买的晚的,价位就不是那么白菜了。有些地段,又是政府哗的批了一大块地,多个房地产商一起上,比如我们某地的房子,左边是万科,右边是中海,竞争激烈,二手市场放量也大,就很难脱手。不动产毕竟是不动产,房子升值再高,也要到cash in的时候才能说真的赚到钱了。

  我们北京的同事也有自己投资这些的房子,我自己是一来手头很紧,北京的房子还没买呢,二来这些房大多都是期房,自己又肯定不会入住,急着转卖的话税费很高,不急的话就压一笔资金。我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所以也不太考虑。

  感悟:

  1. 理财理财,还是要有余钱才可以理。不然即使有机会,你也只能pass。

  2.房产的信息差别很大,理财还是要做足功课,不见得跟风就能上。

  房子的通勤问题影响生活幸福感

  说到房子,其实通勤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至少在北京。当时我的公司在西面,可以从大兴一直坐四号线过去,地铁里40分钟。通勤还不算艰难。就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四号线的终点站还在公益西桥,离我家还有三四个地铁站,大晚上下了地铁还要和别人拼黑车,在国外开惯了车,自然有些不习惯,不过还好挺了一个多月四号线就南延了。

  一年后我换了一个公司,在国贸上班。工资没有太大提升,但是项目在北京,不用全国出差了。这家公司做的是比较高端的物业,总价都要千万,买也买不起。当时十三号线还没有打通,上班需要先坐四号线在西单再倒地铁一号线,西单转车的麻烦北京的姐妹都知道,四号线也开始越来越挤,早高峰的时候要等两三趟车。所以出门也得提早。公司朝九晚六,每天早上七点多出门,晚上回家七点多,父母和小朋友都已经吃了饭,剩下饭菜给我一个人吃。基本上工作日我就没有和家人一起吃过饭,感觉在家的时间几乎没有质量。这份工作我其实挺喜欢的,所以每天上班也挺乐意的,不然以我这么懒骨头的人,真的忍受不下去。

  感悟:

  我的生活状态大概跟很多北京人类似,不管是不是有房,都是要在通勤上花很多时间。特别是比较年轻的同事,很多人买的是房山、通州、甚至廊坊等。每天的通勤同病相怜。住在北京这点上,幸福感大家可能都比较差。

  在北京被限购的经历

  这中间还经历了被限购的事。我父母因为早年到广州工作,我们全家的户口都迁过去了。所以回国后我没有北京户口,没工作多久就赶上了限购。老公的工作在亦庄。我们想过是不是自己在国贸租房,不过一来舍不得带小朋友一起租房,二来很普通的房子也要五千起价,大多数租房都没有备案合同,又没办法用公积金,就还是继续跟地铁奋斗吧。

  我这个不孝女其实也私底下嘀咕过父母,当时买房干嘛不往城里买,哪怕买小点呢。不过不同的人,看房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父母买房时已经退休了,对于通勤远近也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想过有一天我会这么折腾。老人家更没想过我会带着孩子回来,所以对学区也不在意。我爸的战友当时约他买翠微那边的房子他觉得贵,现在两套房子的升值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我们就算卖了这套四房也买不起那边的二房啦。

  感悟:买房讲究——Location,location,location。个人的喜好固然重要,但是升值潜力是由大多数人的喜好决定的。国贸是办公重心,西城是教育热点,地段的需求决定了房价的坚挺。如果当时我多了解北京时势,在父母买房的时候跟着出出主意,可能会比较不同。

  我家小朋友比较小,对于学区房我一直也比较鸵鸟。后来表姐表哥因为孩子要上小学了,都先后买了学区房,比如一房一厅四十平方的老旧公房,还要几百万,真是把我惊呆了。自己觉得不可能出得起那个钱,也不可能去住那样的环境,干脆不去想了。我的朋友说我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看过了好房子,差的买不下手,好的又买不起,可不是就这么拖着了。反正我也是被限购了。从这点说,有时候晚了一步,就会差距越来越远。不过我也安慰自己,又不是没地方住,收入也不算很低,肯定有人比我更惨吧。

  后来我因为海龟的身份,经过大半年的折腾,又把北京户口换回来了。这时候再度不认真的考虑买房,对着北京动辄三五百万的房价,以我们的积蓄,大概的可能性有:

  1.买大兴的房子,买得起,离父母近,但是通勤等无法解决,而且学区不好;

  2.买国贸的房子,买不起,除非特别老旧狭小的房子,上班近,学区也很难解决,父母没办法搬到一块住;

  3.买学区比如海淀西城的房子,买不起,除非特别老旧狭小的房子,解决公立小学上学,但是上班仍然很辛苦,父母没办法搬到一块住。

  (这里的前提当然是不卖掉父母的房子,啃老也不能这么彻底。)

  再次吐槽北京的规划:大饼越摊越大,如果能在一个区域解决工作,生活和教育的北京人,那幸福感可真是强啊。

  北京不行去广州

  房子让人没脾气,于是就继续拖着。又没多久,老公不想在北京呆下去了。他是广州人,北京的饮食,气候等他都不习惯,自己的父母年龄也大了。经过讨论,于是我们又搬回广州。

  到了广州,老公一甩手上班去了,找幼儿园,找工作,找房子都成了我的任务。

  广州的房价自然比北京便宜多了,但是也没有到随手就能买一套的地步。而且我们的工资也随行就市,没有上升,还是得租房子。没有父母依赖,我不能也不想每天花三个多小时在路上了。下了班就得陪孩子啊。最后把一切定好了。其中最折腾的是幼儿园,其次是工作,最后房子倒是好找,十多年的楼龄,三房的月租五千元,社区环境不错,但是房子装修比较旧。还好小朋友也不介意,到现在也租了一年了。

  估计下面该买房子了吧。但是便宜的地方看不下去,喜欢的买不起,目前仍然是僵持着。

  今年的风声比较紧,有利也有弊。毕竟房子也是投资的一种,过去十年的上涨不代表不能跌,如果买了又跌了,一来要看有没有实现附加价值(比如学区房必须要有房产证才能上小学),二来要看自己是否能承受那些损失。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三亚向62万居民一次性派发2.2亿元红包
  • 体育利物浦9分钟丢3球3-3 多赛1场超曼城1分
  • 娱乐尔康小燕子在一起 李佳航李晟承认恋情
  • 财经王石:楼市一降价消费者就闹事
  • 科技移动互联网大会首日:智能机器人成亮点
  • 博客央视张斌:巴西足球史上最惨烈的比赛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学霸遇车祸 等交警期间背107单词(图)
  • 叶檀:棚改是中国式缩小贫富的方式
  • 郎咸平:“新政”能否改变中国
  • 黄震:移动互联将重新定义世界与金融
  • 天天说钱:万科为何“恐惧”
  • 刘远举:限牌限行是低效政策
  • 叶檀:荒谬的GDP全球第一
  • 海啸希望:GDP增速为什么不能低于7%
  • 冉学东:城商行变身投行是福是祸
  • 周彦武:中日央行外汇占款的处理方式
  • 陈思进:从沃尔玛的撤离看中国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