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成北漂为求机遇坚守北京 房价成最大烦恼

2014年02月17日 11:31  新京报 
离开,或是留下,这是一个问题。离开,或是留下,这是一个问题。

  那些“漂”在北京的打拼者们,在经历春节短暂的返乡团聚后,对摆在眼前的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却也更为迷茫。

  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高不可攀的房价、巨大的工作压力……横亘面前的高峰,让选择坚守北京的年轻人们,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离开呢,中小城市固然安逸闲适,但相对缺乏资源和公平的环境,让理想无处安放,奋斗的激情也渐渐磨灭。

  春节后,新京报对坚守在北京,以及曾在北京奋斗最终选择离开的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在选择留京的101位受访人士中,虽然有6成左右的受访者为北京“房价高”“交通拥堵”“离家远”而烦恼,但占同样比例的受访者仍坚信,北京相对开放、公平,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

  “机遇多”

  近六成“死磕”北京

  记者随机采访的101位在京务工人员,涵盖了全国大多数省份,男女比例基本各占一半,在京工作时间以5至10年居多,共有26人,占受访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就家庭背景而言,父母为普通职工的受访者超过一半,其次父母为公务员为18人,经商和务农分别为16人和14人。

  多数背景并不“过硬”的受访者中,近6成受访者认为留在北京源于“工作机会多,工资高。”同时“大都市相对开放、公平”的环境,以及教育、医疗等资源优势和交通、娱乐等设施齐全,成了他们“死磕”北京的理由。

  调查显示,选择坚守的受访者,并不都是高收入,收入5000至8000元的有31人,占总数的30.69%,其次为3000至5000元,有19人占18.81%。

  来自湖北的税先生今年32岁,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的他,来京7年间,工资一直徘徊在3500至5000元之间,并未有大幅提升。这使得其家人劝他回湖北发展,被他拒绝。

  税先生称,他来自农村,在二三线城市找一份工作需要一定的人脉关系,但来自农村的他显然没有“背景”,“北京就业机会多,如果不开心,我可以随时炒老板,在老家,我敢吗?”

  最烦恼

  近七成“头痛”房价

  北京积聚着各种优势资源,也积聚着烦恼。新京报对北漂者的调查中,近7成受访者因“房价高、房租贵”头痛;6成左右纠结于“北京交通太拥堵”“离父母太远”。

  所有受访者基本以租房为主,其中月租房支出1000元至2000元最多,占总数的27.72%。不过与之相应的,受访留京人士的居住环境也不是很宽裕,有近三成住在30至60平方米公寓中的受访者,多数是与同事或朋友合租。

  “我想在北京买房,但是动辄数百万,我哪拿得出来。”来自河南农村、在北京开预算公司的31岁总经理古先生在北京创业已有5年,但仍感觉“没有落地,一直在漂着”,原因是“买不起房产,只能租房。”

  留北京

  超八成“不后悔”坚守

  在北京工作或生活遇到困难时,有过半数的受访者曾经“动摇”过,表示有过离开北京回老家的打算,另有35.64%的受访者承认,曾接到过父母或其他亲属“动员”自己回老家的电话。

  此外,31.68%的受访者,在看到老家的同学生活条件等方面优于自己时,也曾有过是不是还要继续坚守下去的纠结。

  对于未来是否还会继续留在北京,选择不会离开的受访者要高过会离开北京的受访者约7个百分点。

  虽然在北京会遇到不少困难,但鲜有北漂人因在京工作而后悔。数据显示,86.14%受访者认为留在北京不后悔,只有近14%的受访者表示后悔“北漂”。

  在京工作7年、仍租住在群租房的税先生说,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是自己的决定,“远离亲人,独身一人在北京生活,是挑战,也是难得的人生经历。”

  ■ 观点

  逃离或坚守“幸福”来决定

  专家称留京以高生活成本为代价,性格积极乐观更适合坚守

  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葛玉好表示,北京等一线城市,之所以吸引年轻人,与其积聚的丰富的教育、文化、财经等资源密不可分。另外,大城市吸纳人才多,就业机会多,薪金高等特点,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不过葛玉好同时提醒,来京寻找机会的年轻人应该看到,在北京能挣到超过二三线城市收入的同时,所付出的成本也是水涨船高,除了要接受高房租、高物价外,婚后孩子入学等这样的隐性成本问题,都需要纳入考虑范畴。除了物质层面,与父母亲人的分离,需付出一定的心理成本,而这种成本会因距离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北漂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自己是否在北京工作。”

  北京一家就业培训机构的人力资源总监、职业发展导师蒋玲称,是否选择在北京工作,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态度,个人性格,个人能力不无关系。一般而言,生活工作态度积极乐观,生性爱挑战,个人能力强的人更适合在北京发展;而一些追求安逸生活的人则最好在二三线生活。

  “选择是否留在北京,还取决于所获得的幸福感。如果感觉很幸福,那不妨留在北京”,蒋玲举例称,有的北漂人物质生活匮乏,但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样让北漂人有很强的幸福感。

  “北漂”虽艰苦“诗人梦”更重要

  ■ 讲述

  人物:唐良超

  职业:文化公司主管

  8年前,20岁、本科毕业的唐良超带着几百元钱,买了一张硬座火车票从湖北老家到北京“寻梦”。他的梦想是当一名诗人,“在北京,能‘出’几首好诗。”

  住几平米的地下室;向诸多公司海量发简历;为省钱一天只啃一个饼子,四毛钱乘坐一个半小时汽车……他的北漂生活显得清苦,但在他看来“都是诗歌的素材。”

  从《我在立交桥下走来走去》、《北京梦》;从《圆梦园》到《钟鼓楼》……,做文字工作的唐良超将北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诗歌中,利用空闲时间,近8年来,累计写出了300多首北漂诗。

  “北京的文艺青年很多,诗人尤其是草根诗人也很多,在北京很容易找到知己,也很容易以诗会友。”唐良超说,与中小城市相比,北京积聚着丰富的诗歌资源,而在二三线城市,诗人往往被认为不务正业。

  唐良超称,8年来,他没有赚到多少钱,但诗歌让他有了继续留在北京的勇气。“幸亏没有在老家,否则诗歌梦早没了。”

  年近三十,唐良超的父母希望他“现实一点”,建议他“回老家经商赚钱,或者在二三线城市找一份‘体制内’工作”。“我愿做精神上的巨人,不做物质上的矮子”,唐良超说服了家人,继续在北京享受诗歌给他带来的精神愉悦。

  “逃离”后不适应考研重回北京

  人物:王宁(化名)

  职业:文员

  来自河南的王宁,2008年从北京一所211高校金融专业毕业。在考研失利后进入北京一家私企做行政。“收入低、职务与自己的专业相差太远”,这份工作王宁干得并不开心。

  在父母一再劝说下,王宁动摇了。当年年底,她辞去北京的工作,经家人托关系入职一家大型金融企业在郑州的办事机构。但从一线城市回到家,巨大的心理落差让王宁很不适应。

  “准时上下班,工作难度不大,每月收入3000元,足够花销所需。”王宁说,郑州的工作虽然很轻松,但已经适应北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自己并不开心。“这里节奏慢,甚至可以说是拖沓,时常让我很抓狂。”

  “身边的人眼界、心态也和我不一样,感觉说不到一起去。”王宁说,她的同事多是本地人,不少也是托关系进去的,“感觉更多时候大家是在拼背景而不是实力,很多人仗着自己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奋斗发展的心思,懒懒散散的,而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因为没有特别硬的背景,又很难施展自己的才华。”

  工作之余的生活,王宁除了和朋友聚会吃饭或者去KTV唱歌,并没有其他太多的消遣方式,这让她觉得生活很乏味。

  半年后,王宁瞒着家人辞去工作,再次“北漂”。此前的经历让她感到,想要长期留京,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够。2009年4月,王宁再次辞职复习考研,第二年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通过选拔、面试,进入了一家事业单位。

  目前王宁每月收入7000元,住在与朋友合租的一套2居室内,每月房租就要3000元,一个月下来并没有太多结余,工作还时常需要出差和加班,但凭自己“实力”已成为业务骨干的王宁,还是觉得很有奔头。“这次留在北京,就不打算再离开。”

  机遇到来双丰收

  人物:李飞(化名)

  职业:经理人

  几乎有5年的时间,或者更长,“离开”这两个字,一直在沉重地敲击着李飞的神经,尤其是深夜孤独一人酒醉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但是李飞最终的决定是坚守,“在这里,我找到了事业和家庭”。

  18年前,李飞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这在他出生的辽宁那座小城市非常难得。每个寒暑假的同学聚会中,李飞都是那个佼佼者,席间,他将北京的各种资讯讲给同学们听。“在学生会期间我还参与过央视的节目,这让老家的同学们想都不敢想。”

  4年学业完成后,李飞留在了北京,在一家外语培训学院做销售工作,和老家同学们工作、生活上的差异越来越大。

  每天清晨,李飞需要提前起1个多小时,拎着公文包上班,当李飞的西服在地铁里被挤得皱皱巴巴的时候,老家的同学正吃早点,准备步行溜达着去上班。当他回到和朋友们合租的公寓,拥有自己的房子还遥不可及的时候,老家的同学已经开始买房了。

  “说实话,最漂泊的那段时间,我真的找不到留在北京的理由,是因为梦想吗?那我的梦想是什么?”动荡的那几年,李飞坚决不买房,因为说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回去了,而在老家托关系找个公务员的工作,虽挣得不多,但起码悠闲。

  “但话说回来,在别的地方可能会绝望,因为一抬眼就能看穿很多年后,完全没什么发展。”一直坚持留在北京的李飞终于在8年后等到了自己的机遇。跳槽成为金融机构经理人,让他找到了事业的方向,同时也收获了爱情,与一位心仪的女孩领了结婚证,并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庭。

  如今的李飞活跃在北京金融街[0.00% 资金 研报],拜访的客户也很体面,更主要的是有了一个不管自己去哪里,都有妻子等候的小窝。“这就是归属感吧。”李飞说,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坚守北京的选择。

  A12-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申志民卢漫刘洋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河南省人大代表遭“情妇”发照片举报
  • 体育CBA季后赛-北京广东同半区 王治郅谢幕
  • 娱乐曝柴静美国产女 抱孩子回国被目击
  • 财经评论:统计局房价数据已背离楼市真相
  • 科技揭秘抢票软件黄牛链条:批量卖12306账号
  • 博客陶短房:加拿大真要拒绝中国富豪移民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吐槽开学魔咒:老妈比老师狠 考研成绩
  • 杨佩昌:令中国人诧异的德国物价
  • 谢作诗:看病难看病贵是破坏市场之过
  • 叶檀:悲剧的金融摇滚明星朱长虹
  • 苏鑫:影响房地产热词 互联网和信托
  • 投资独行客:从洗脚城兴衰看消费升级
  • 梅新育:索罗斯情人与拉美经济动荡
  • 张化桥:中国人的感恩之心哪里去了?
  • 谢作诗:界定土地产权是农民致富之本
  • 谢百三:疯狂新股 失败改革
  • 江濡山:形形色色的一男多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