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各国中产生活:中国中产月入过万不敢买新衣

2013年09月02日 17:09  新华网 

  中产,究竟是怎样的生活

  说起中产,很多人马上会想到美国的生活场景:住在郊区,有一幢房子、两辆汽车,还有两三个孩子和一条狗,夫妇俩看着电视,吃着爆米花,喝着可口可乐,坐在沙发上不停地发胖……

  这是“美国式”中产。但各国情况不同。

  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中产呢?

  根据国际相关机构的定义,如果单从收入角度看,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中等收入层、中间所得层)一般是指年收入在5000美元(约合3万元人民币)到35000美元(约合21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群。

  他们相对富足,衣食无忧,构成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当然,随着经济的波动,他们有时仍需为生活奔忙发愁。

  但在一些国家,收入多少,也并非衡量中产的唯一标准。

  如在英国,衡量中产,更多的是一些诸如家庭背景、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软性因素,因此很多挣得比中产阶层还多的蓝领,依旧被归为“工人阶层”。打高尔夫球、网球是中产者的运动,尽管足球是英国最流行的运动,但有时还是被归为工人阶层的趣味。

  可以说,中产,既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阶层,但同时也与精神的满足感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且,中产的消长,也与一国的国运密切相关。在一些专家看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开始萎缩,新兴经济体的中产阶层则逐渐壮大,这也预示着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而深远的变化。

  算一算,你可成为哪国中产

  英国人会说,即使你挣得比我多得多,可以炫耀你的房子、车子,可你毕业的学校没啥名气,你的口音一听就是外乡人,更别说你还喜欢橄榄球这种“傻粗”的运动项目,就凭这些,你就别往自己身上贴什么中产的标签。

  《环球》杂志记者/柳丝(发自洛杉矶)

  《环球》杂志记者/李晓明(发自伦敦)

  《环球》杂志记者/饶博(发自法兰克福)

  《环球》杂志记者/张诚(发自东京)

  《环球》杂志记者/汪平(发自孟买)

  《环球》杂志记者/郭朝飞(发自北京)

  《环球》杂志实习记者/徐晨(发自北京)

  菲利普一家住在美国的西雅图,夫妇二人都在当地一家IT公司工作。几年前,两人贷款35万美元(约合210万元人民币)买了一栋200平方米的房子,车库、草坪等一应俱全,街边绿树成行,环境幽静。

  夫妻二人每天上班、买菜、做饭,周末开着车去附近的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徒步。但是,除去每月房贷、车贷、税金、保险、汽油和其他生活必需费用,一个月两人虽不至于“月光”,但存款也所剩无几。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层的家庭,有房、有车、有闲,但存款也不多。那么在其他国家,怎样才算得上中产呢?

  美国中产:活得好但也不轻松

  每天中午,奥利弗穿着自己最喜欢的鳄鱼T恤,再配上一顶棒球帽,约上朋友,就下馆子吃饭了。

  奥利弗一家住在美国洛杉矶。奥利弗本人移民美国有16年了,他在餐馆洗过碗,在烤鸭店片过鸭子,扛过摄像机,近几年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媒体公司,雇了五六名员工,也终于由此挤入了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

  奥利弗的妻子也没闲着,她在一家外资企业当会计。夫妇二人有一个儿子,正在上初二。

  一到下午三点,儿子放学后,奥利弗就开始忙碌了,带着儿子奔走在各种课后补习班和兴趣班,弹钢琴、练游泳、打网球,每天一种。

  奥利弗到现在还开着2000年买的一辆丰田凯美瑞。为了儿子上学,两口子挑了一个好的学区,买下一栋两室一厅三卫的公寓,还在远郊贷款投资了两处房产。

  说起美国中产家庭,大概普遍能得到这样的画面:住在郊区,一幢有两间至四间卧室的房子(分期付款),两三个孩子,一只狗,两部汽车(分期付款)……

  照此,奥利弗一家算是比较典型的美国中产阶层家庭了。在美国这样一个橄榄型社会,中产阶层属于最多的中间层。不过,要找一个标准却不容易,如果 非要找一个划分标准,在美国百科全书上有这样一个标准:上层中产(占15%),主要是律师、医生、会计师、作家、编辑、工程师等,年收入10万美元(约合 61万元人民币)以上,至少是大学学历;下层中产(占32%),半职业、手工艺人和其它有一定自主权的工作人员,年收入3.5万美元(约合21万元人民 币)以上,受过一些教育。

  在美国,即使年薪有10万美元,生活也并不是件非常轻松的事情。拿10万美元年薪来说,要扣除35%的联邦税,房贷或房租加上车的费用(保险、 汽油或买车分期付款还的贷款)又要花费30%至40%,剩下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每月两三千美元。这要应付一家人的吃、穿、行和孩子的教育费用,再加上日常生 活中其他税照缴,实在是不宽裕。年轻月光族,甚至是负债族屡见不鲜。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美国,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送他去美国,因为那里是地狱。对于老人和儿童,美国的确是天堂。而对于大多数中产阶层来说,在美国生活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英国中产:收入非最重要指标

  要定义什么是英国中产阶层,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的参照标准很多很细,不仅事关职业、收入,还关系到个人兴趣、文化品位以及家庭背景。有人开玩笑说,英国中产阶层的定义跟其中产的人数一样多。

  不久前,一个英国迄今最大的有关社会阶层的调查,访问了16万人,依据经济资产、社会资产(社会地位、影响力等)和文化资产(兴趣取向等)把英国社会划分成了七个阶层,从分层来看,中产圈子至少可以包含第二到第四这三个层级的人群。

  第二层级是世家中产阶层,即财富仅次于精英阶层,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均相当雄厚。这也是各阶层中社交层面最广泛的。占人口的25%,平均年龄 46岁。第三层级是技术型中产阶层,即一个规模不大却特色明显的新兴类型。这一阶层社交层面相对有局限并对文化生活追求有限。占人口的6%,平均年龄56 岁。第四层级是新型富有工作者,即一个年轻和社会、文化上活跃的新阶层,拥有中等收入和经济资本水平。占人口的15%,平均年龄44岁。

  今年3月一项涉及2000个样本的调查结果被英国各大主流媒体广泛引用。根据这个调查,英国的一个全职中产人士年收入是24744英镑(约合 23万元人民币),如果妻子或伴侣的收入差不多,那么这样一个家庭的年收入是43592英镑(约合41万元人民币);拥有一套价值近28万英镑(约合 260万元人民币)、有三个卧室的独栋房子;有一到两辆汽车,通常是福特、范克斯霍尔(美国通用收购的一个原英国本土品牌)或者丰田;家里有约26000 英镑的存款或投资品。

  不过,对于英国人来说,经济收入还真不是最重要的指标。英国人会说,即使你挣得比我多得多,可以炫耀你的房子、车子,可你毕业的学校没啥名气, 你的口音一听就是外乡人,更别说你还喜欢橄榄球这种“傻粗”的运动项目,就凭这些,你就别往自己身上贴什么中产的标签。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毕业于著名的 伊顿公学,仅此一项按英国传统标准就被公认是中产阶层出身,但他称自己属于“较低的中上阶层”,因为其经济收入比很多阶层更低的人还少。

  那些调查结果在英国人当中引发了热烈讨论,但大家还是记不住这么繁琐的分层法,也对其各执己见吐槽不断。但可以公认的是,衡量英国社会的结构,仅仅用收入这把尺子是绝对不够的。

  德国中产:很看重生活品质

  德国姑娘米兰妮和父母以及弟弟一家四口居住在距离法兰克福市50公里左右的一个宁静的小镇上。如果不算地下室,米兰妮家的三层别墅总面积也超过300平方米了,屋子前面的小院种满了各种鲜花,出门左转溜达三五分钟就可以望见成片的森林。

  在米兰妮所在的小区里面,他们居住的房子并不算突出。在类似法兰克福的大城市中心工作,同时城外买个大房子,周围绿草如茵,绿树环绕,这是很多德国中产阶层都向往的一种生活。

  在德国,中产阶层被视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然而,人们对于德国中产阶层的定义却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去年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试着从收入 上对中产阶层进行简单的划分:如果一个德国人的工资水平在全国平均工资的70%到150%之间,那么他(她)就是德国中产阶层中的一员。以一个拥有两个小 孩的四口之家为例,月收入在2400欧元(约合2万元人民币)到5000欧元(约合4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都是中产阶层。

  贝塔斯曼的研究认为,德国中产阶层的构成显得十分复杂,并没有明确的职业界限,其中囊括了律师、建筑师、公务员、艺术家、老师、音乐家、记者甚至政治家等多个种类,德国中产阶层占总人口的58%左右。

  按照这个标准,米兰妮一家是典型的德国中产家庭。如果拿米兰妮一家的生活作为样板,大概可以管窥德国中产阶层的一些生活共性。与世界上一些国家 的中产阶层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不同,德国中产阶层大多不过分追求名牌消费,却格外看重生活品质。他们基本不买顶级国际品牌服饰,但也看不上低档商品。在他们 眼中,最低端的服饰往往意味着价格低廉,做工粗糙。因此,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款式一定要入时,做工一定要相对精细。

  他们对食物要求不高,日常吃饭相对简单,同时也会时常去尝试城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餐馆。在夏天来临之际,全家人一起在户外烧烤,喝喝酒恐怕要算他们最喜爱的“节目”之一。因此,他们不惜重金购买名牌烧烤架。

  他们对居住环境十分在意。虽不讲究奢华,却也不肯将就去宜家选购家具。米兰妮一家都坚信:床是每天晚上伴随自己的必需品,十分重要,因而也值得重点投资。而床垫更是重中之重,三四年之后软硬度会发生变化,是一定要更换的。

  米兰妮一家四口各自都有轿车,父亲和弟弟还各有两辆。作为德国人,米兰妮一家都购买的是德国生产的品牌相对高端的轿车,但父母的宝马开了不少年,虽然老旧却依然能用,也就一直没换。

  日本中产:精打细算过日子

  早在30多年前,日本就流传着“一亿总中流”的说法,意思是日本几乎90%的国民都自认为是中产阶层。这是否意味着,日本的中产阶层几乎可以与所有日本国民划等号,可查阅资料后记者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日本厚生劳动省2012年《劳动经济分析》报告显示,日本中产阶层的参考标准是,单身人士年收入在300万日元(约合19万元人民币)至600 万日元(约合38万元人民币)之间,两人以上家庭者年收入在500万(约合30万元人民币)至1000万日元(约合60万元人民币)之间。根据这个标准, 日本低收入者占所有人口比重为34.1%,中产阶层占48.1%,高收入者占17.8%。并且目前的趋势是,高收入人群和中产阶层在减少,低收入人群则在 增加。

  日本中产阶层的年龄通常在三四十岁。日本企业现在几乎仍在按职工年龄发工资,年轻者收入较低,年龄越高,收入也越高。年轻男女由于收入不高,通常要奋斗好多年才敢结婚、生孩子。这也是日本少子化的一个主因。

  日本中产阶层从事的职业比较广泛,既有大企业的职员或底层管理人员,甚至也包括有些从事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高收入者。

  日本中产阶层家庭通常有一两个孩子,妻子生完孩子后,基本做起专职家庭主妇,家里只有丈夫一人工作。这些男人为了养家糊口,拼命工作,通常都要 加班至很晚。而妻子则专职伺候孩子吃穿,丈夫把钱交给她后,必须勤俭持家,安排好饮食起居和一切用度。不过,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景气,丈夫工资缩 水,越来越多的妻子,在安排好孩子学习情况下,也打打零工补贴家用。

  住房方面,日本中产阶层有些选择在郊区买房,有些选择在城市内买房。在郊区居住者,多是利用分期付款,购买一个独门独户且带院子的房子,由于交 通不太便利,家里通常备有1~2辆车。而居住在城市者,大多只能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普通公寓,通常利用方便的城市交通上下班,为了节省昂贵的养车费和停车 费,家中大多不买车。

  日本中产阶层家庭最大的支出有两项,一个是房贷,另一个便是子女教育。

  日本也是一个学历社会,父母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他们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投入大量精力、物力和财力。日本从小学到高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公立 学校花倒费不多,但由于不以升学为目的,无法与私立学校在升学方面进行竞争。因此,日本但凡有钱的家庭,要么直接花大量钱财,供孩子上私立学校,要么在公 立学校之余,花大笔钱上私塾。

  在解决完上述两大花销以及一切家庭开销后,日本中产阶层开始分配丈夫、妻子和孩子的零花钱。近年来,丈夫的零花钱越来越少,原本用来工作外交际的喝酒钱也越来越少。过去经济好的时候,常见公司上司带着一帮下属串馆子,如今这些人大多一下班,便急着往家赶。

  日本中产阶层大多不会出入高档商场购物,也很少购买奢侈品,过日子也是精打细算,逛着廉价超市,翻看打折或促销信息。如果生活允许,他们一年也会选择进行一次或两次国内旅游。

  印度中产:往往没车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印度经济近年来的表现有目共睹,世界银行[微博]和一些国际组织也十分看好印度,经济崛起的过程,也产生数量可观的中产阶层。根据咨 询机构麦肯锡的报告,家庭年收入在20万卢比(约合2.5万元人民币)到100万卢比(约合12.5万元人民币)的即成为中产阶层,印度的中产阶层人数达 到2.5亿人,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印度的中产阶层数量是3亿多人。

  许多人和机构并不认同这一标准。根据《环球》杂志记者的观察,一般印度人认为,个人月收入在3万卢比(约合3750元人民币)至5万卢比(约合6250元人民币),会英文,就可算得上是中产。

  印度中产阶层来源广泛,既有在大城市依靠房屋买卖和租金赚取收益的本地人(得益于印度的高房价),也有外地来打拼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一般都在大公司就职,最常见的职业就是金融从业者和IT工程师。

  尽管发展很快,但是印度还处于起步阶段,贫富差距很大,中产阶层也不是我们普遍想像的有房或者有车。根据印度国内知名媒体今年5月份做的一项调 查,印度全国仅有4.7%的人拥有汽车,仅有9.5%的人拥有台式或笔记本电脑,有21%的人拥有摩托车,有47.2%的人拥有电视机。所以,印度的中产 阶层,很少有人有车,如果不是本地人,高昂的房价也迫使他们只能租房子住。

  31岁的索娜是印度最大的集团塔塔集团塔塔通讯有限公司的一名营销主管,每个月的收入在8万卢比(约合1万元人民币)左右,是典型的中产阶层。 来自加尔各答的她7年前来到孟买,与传统印度女性不一样的是,她至今未婚,在离市中心很近的班德拉区与人合租两室一厅的房子住,每个月支付2.5万卢比 (约合3000元人民币)的租金。

  索娜穿着的衣服不是国际品牌,但是很得体。由于印度零售市场的封闭,国际品牌的服装很难进入而且价格很贵,像索娜这样的年轻人会选择我们看来的 二线品牌。尽管工作很忙,她也尽可能地享受生活,每周去一两次班德拉区的西餐厅吃饭,其他时间则是在家吃饭。下班之余,她会跟同事或者好友去酒吧,缓解一 天的压力,并且不定期参加一些派对。由于孟买的消费水平很高,索娜也基本上是月光族,她花很多钱在衣服和娱乐上,而且每天乘坐当地的突突车(类似国内的三 蹦子)或者出租车上班,不过她对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

  中国中产:要有新“三大件”

  “一个绿意葱葱的小区,漂亮又宽敞的洋房门前,停着一辆裎亮的中级轿车。漂亮的女主人和优雅的男主人相互拥着笑看前方,可爱的孩子和小狗正在草地上嬉笑玩闹,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梢空隙,星星点点洒在他们身上……”

  在《焦虑的中产》——中国首部关注中国中产阶层生存现状的小说序言中,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个中产家庭的场景。

  在中国,中产阶层这个词是近些年才流行开来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几十年前人们对于小康生活的一种描述,这或许可以视为早期的中国中产阶层标准。到底哪些人可以算做中产阶层?

  其实,在目前官方的话语体系中,中产阶层这个说法并不常见,更常见的是“中等收入群体”。目前,诸多的中国中产阶层标准也多以收入为依据。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2004)将现阶段家庭财产达到45万元当作为划分中产阶层的重要标准。

  2010年,《福布斯》中文专栏作家也为中国中产阶层下了一个定义:生活在城里,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拥有大学学位,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年收入在1万美元(约合6万元人民币)到6万美元(约合36万元人民币)……

  亚洲开发银行在2010年也曾发布了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0年关键指标》的报告,根据该报告对中产阶层的定义,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 为8.17亿,标准是每天消费2~20美元(12~122元人民币)的人群。亚行将这部分中产阶层又划作“底层”、“中层”、“高层”三类。

  中国社科院的2011版《城市蓝皮书》则称,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其中北京、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分别达到了46%和38%。而书中对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确定为1.63万元至3.73万元之间。

  标准之多令人眼花,也反映出定义之难。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茂福认为中国的中产阶层主要有三个特征:首先是脑力劳动者,其次是受过高等教育,其三是一定的经济收入。

  王茂福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特征,比如他们喜欢旅游和一些健身运动,而且他们对于社会事件和问题会有一些话语权。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集体意识尚不是很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相对于复杂的标准,中国老百姓对于中产阶层有一个更为简单的描述,那就是新“三大件”——房子、车子和票子。

  综合这些标准,中国中产阶层须具备以下条件:年收入在6万至50万元之间,至少有一套房和一辆车。

  不过,目前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被中产”了。

  今年29岁的刘星在北京工作,是一家银行的会计主管,在外人眼里,月入过万,在北京有车有房,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按哪个标准都属于中产。

  但刘星自己并不认可。他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刨去房贷、车贷和养孩子的费用,自己的月均可支配收入就降到了不足2000元,“连件新衣服都不敢买,这能算中产么?”刘星戏谑说属于“中惨阶层”倒是真的。

  中产们的一天

  去年全家一起去埃及休假,没曾想到旅行社安排他们住到了船上,空间小不说,卫生条件还不好,米兰妮一家一怒之下毅然自费搬到了条件更好的酒店。本来休假就是图个高兴和痛快,怎么能将就呢?

  《环球》杂志记者/柳丝(发自洛杉矶)

  《环球》杂志记者/李晓明(发自伦敦)

  《环球》杂志记者/饶博(发自法兰克福)

  《环球》杂志记者/张诚(发自东京)

  《环球》杂志记者/汪平(发自孟买)

  《环球》杂志记者/郭朝飞(发自北京)

  傍晚时分,在美国洛杉矶比弗利山市,忙碌了一天的法新社女记者罗宾收工了,她在酒吧约了几个朋友,要了啤酒,大家侃侃而谈。

  罗宾就住在附近,那是一栋四居室的大房子,后院有片自留地,她在地里种了各种蔬菜水果。她对《环球》杂志记者说,几年都不需要买什么菜,有机栽 培,没有农药,自给自足。一到瓜果成熟时,她还会召集一帮圈内好友来尝鲜。她没有孩子,一个人过得舒适惬意。到了周末,她还会结伴到洛杉矶郊外的山里骑 车。

  这是一个美国中产阶层的生活。在各国,中产阶层是如何安排工作和生活的?他们的一天会如何度过?

  喜欢动手的美国摄影师

  “洛杉矶西部文图拉县发生山火,中午前消防直升机要去灭火。”刚吃过早饭,还睡眼惺忪的林戈就接到急讯。

  背上摄影包,一肩挂一部相机,拎着梯子,系着镜头腰包,抄起一身防火服,抓起安全帽,不到10分钟,收拾妥当,林戈急匆匆从家里出发,开上越野车,一路狂奔向离家130公里开外的文图拉县山区。

  到了半山腰警方封锁线外,林戈在路边停好车,装备好全身行头,和几个摄影师同行攀谈几句,一同向火场靠近。

  远处黑烟滚滚,火苗簌簌。这场大火在25小时内,过火面积就从10英亩(约合60亩)增加到10000英亩,约4000户居民的生活受到威胁。

  林戈向上攀爬,找好一处稍微平坦的拍摄点,支好独脚架,架起超过5斤重的400mm镜头,开始取景拍摄。两小时后,直升飞机低空呼啸飞过,喷洒 灭火剂。能拍摄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已经连续拍过多年山火等突发事件的林戈胸有成竹,在心中构好图,手中迅速调焦按快门,终于拍到了自己想要的照片。

  “必须能挑出五张让我满意的照片才算是完成任务。”林戈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林戈是《洛杉矶时报》的签约摄影师,一个月至少有8000美元(约合5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妻子苏基在一家船舶公司做催款职员,月薪也在5000美元(约合3万元人民币)上下。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13岁,一个7岁。

  一家四口住在洛杉矶东郊天普市一栋三居室近200平米的独立屋,林戈还把车库改造成了工作室,这样家里又多了一间房。房前屋后都是草坪,后院还 有一个大游泳池,儿童秋千、滑梯排列在泳池边的草坪上,躺椅、摇椅、烧烤炉、餐桌围着泳池摆了半圈。林戈还种了不少果树,牛油果、柠檬、金橘,一年下来, 各个季节供应不断。

  林戈家的房子所在的天普市学区属于比较优质的学区,2006年买下来的时候要40万美元(约合240万元人民币),林戈向银行贷了30万美元 (约合180万元人民币)。家里有三部车,夫妻上班各开一部,另外一部是2011年贷款买的7座越野车,为了带着全家出游。他告诉记者,还想再买一部房 车,“等以后闲下来了,一家人可以自由地开到哪里住到哪里。”

  林戈一家有着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的生活方式。

  早上,林戈奔赴火灾现场后,苏基把给孩子们准备的午饭放到小饭盒里装好,把两个孩子一一送到学校,然后才去上班。

  林戈完成工作,已经到了午饭时间。吃过午饭,林戈就又开始忙碌了,因为后院的围墙需要修理。后院游泳池边立着一个木头仓库,这是林戈的百宝室,打开库门,割草机、电锯、电钻、梯子应有尽有。

  美国人喜欢动手,大到盖房子、做家具,小到修理电器、装饰花园。林戈也是如此,从粉刷墙壁到铺木地板,从组装家具到修房顶瓦片,无不自己动手,甚至还架着梯子去锯多余的树枝。

  一次,一段树枝砸到头上,在眉梢划了一个三厘米长的口子,直到血滴到墙头,林戈才发现自己受了伤。于是他赶快去医院做了处理,幸好没有缝针留下疤痕。一些朋友劝他雇人来干活,林戈总是笑笑:“我愿意自己做,我看着自己打理的家才开心。”

  为了修理围墙,林戈跑去家装市场买来几条长木板,比着20厘米宽、2米长的形状锯好了几十块。他先把锯好的木板一块块拼起来立在院子边缘,再用钉子和铁丝把每块穿起来固定住。

  林戈指着已经磨出泡的手对记者说,“这样不仅能省下雇人的3000美元,而且自己装的才放心踏实。”

  林戈最为得意的就是家里的大游泳池。只要气温一过25℃,游泳就成了林戈的孩子们放学后最喜欢的运动。孩子们下午3点放学,林戈接回家后就打捞起游泳池水面上飘落的树叶,检测水质。两个孩子还带了几个同学回家,就为了一起游泳。

  林戈说:“我家游泳池又开业了!”

  这边孩子们在泳池里嬉戏,那边苏基下了班回家开始和林戈准备起晚上的烧烤大餐。串肉串,包肉卷,腌肉片,洗蘑菇,拌沙拉,夫妻俩忙得不亦乐乎。 天色渐暗,洛杉矶摄影圈的朋友们三三两两拖家带口地到了林戈家,每到聚会,最壮观的不是家里,而是房子外面,街道两旁停满了车,一直排到拐弯的岔路里。

  烤炉燃起,冰啤打开,屋里屋外,草坪旁,泳池边,大家悠闲散坐,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其乐融融。来的小孩子不少,林戈烤完肉又给孩子们扎起气球玩具。

  还是学生的时候,林戈为了攒学费,在圣塔莫妮卡海滩甲板步行街上打工卖气球。虽然早就进了摄影行业,不需要再靠摆摊维持生计,可是林戈的这项手艺却一直没有落下。兔子、小狗、花朵,一个个气球,被林戈随手拧几下,就变成一件件艺术品,逗得孩子们合不拢嘴。

  直到皎月高升,欢乐的朋友们才带着哈欠连天的孩子各自回家。

  林戈又钻进车库改造的工作室,在电脑前工作起来。他说:“明天要去拍一名CEO,我先得查查资料,看明天从哪个角度去拍。”

  爱喝酒的英国咨询顾问

  一早起来,卡罗琳并不忙于化妆、吃早餐,而先做了一个小时瑜伽。由于她住得离公司比较近,所以早上有这个时间做自我保健,但很多人由于考虑交通时间,只能把体育锻炼安排在周末。

  卡罗琳在英国一家较大的公关咨询公司做客户顾问,尚待字闺中,是标准的英国朝九晚五中产阶层。

  早餐对于在伦敦上班的人来说都很简单,卡罗琳会买一杯黑咖啡或者脱脂牛奶(冰凉的),一只牛角面包,再加一杯酸奶,很快就吃完,或者她会在办公室的茶水间里面泡杯咖啡,吃点饼干什么的。

  卡罗琳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也有很多英国人会在早餐时间安排与重要的客户见面,一般是在酒店或好一些的餐厅里,吃得都比较简单。之所以形成如此习惯,可能是大家在早上都神清气爽的缘故吧。

  到了办公室,就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联系客户,为客户答疑解惑。

  午饭一般会在下午一两点,也很简单。公司没有食堂,大家都是自己解决,公司茶水间通常有微波炉,可以自己热些东西,也有自己带沙拉的。赶上夏天,卡罗琳会和英国上班族们一样到户外去,找片草地或者随便什么能坐的地方,一个三明治加一杯咖啡就够了,然后还可以晒晒太阳。

  之后,卡罗琳赶回公司接着上班,但也并非一下子忙到5点下班。下午通常有个茶歇时间,同事们三三两两聚在公共区域喝茶喝咖啡聊天——英国人好社交,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下班之后,单身的卡罗琳也不会就直接回家,而是和同事们找个酒吧喝一杯,特别是周五下午,酒吧非常热闹,很多人会站到外面。不过,酒吧喝一杯是 同事之间的交际行为,从中也能看出英国人的人际关系层次。不过,因为没有公款吃喝一说,大家都自掏腰包,所以英国人一般是只喝不吃,这样成本比较低。但他 们会喝得很慢,一品脱(约合560毫升)喝个1个多小时很正常。如果说中国人的交际掺杂着饮食文化,英国人就是酒精文化了,不过通常酒精度不高。

  对于成家且有孩子的中产家庭,每天的生活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卡罗琳的部门老板就与卡罗琳不同,夫人一周工作4天,会腾出一天照顾家务。他们下 班之后,除了非去不可的应酬,就要回家和孩子们在一起,周末就更不用说了,要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家庭户外活动,这是很重要的事。英国人没有老人带孩子的传 统,如果老人带,他们会认为这剥夺了父母自己生活的权利。

  于是,一对中产小夫妻要独立带孩子,就得牺牲不少个人社交时间。不过,他们通常都会把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很好。

  不凑合的德国业务经理

  作为一个20多岁的女孩,米兰妮的收入让许多德国人艳羡,甚至咋舌,税后月收入将近4000欧元(约合32000元人民币)。这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

  米兰妮出生在法兰克福外围一个小镇上,远离城市的喧嚣。小镇被一座森林包围,镇上是一栋栋各具特色的别墅。除了萧瑟的冬季,小镇上大多数时候是花红柳绿,米兰妮家旁边是一条窄窄的小河,河水常年潺潺流淌。小镇的生活恬淡又舒适。

  事实上,无论从外貌还是学业来说,米兰妮在同龄人中都并不显得十分突出。上学的时候成绩一般,父母倒也并没有强求一定要让她和弟弟考个重点大 学,甚至是读个博士什么的。好在妈妈是做职业咨询相关的行业,相对而言对德国的就业环境更了解,索性根据两个孩子的个性和成绩为他们选择了就业形势较好的 专业。

  在一所并不特别知名的德国大学念完企业管理和物流之后,米兰妮果真如母亲所规划和预期的一样,十分顺利地在一个国际知名的德国汽车零部件公司找到了工作,慢慢成为了公司一名负责物流业务的经理。

  有段时间,米兰妮的同事都觉得她的生活十分奇怪。早晨6点左右,米兰妮自己一个人就坐到了办公室里面。同事天天一早上班就看见她,时间长了忍不住问:你天天晚走早到的,究竟晚上睡不睡觉啊?

  米兰妮淡然一笑。在很多人的眼中,米兰妮将来可能成为女强人。尽管工作的年头并不算长,米兰妮对工作却十分认真,要求十分严格。大学里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她,刚好做的又是本专业的工作,平常干起活来自然是干劲十足,如鱼得水。

  不仅对于自己,对其他同事,米兰妮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朋友常常听到米兰妮抱怨:某某同事专业知识十分缺乏。说这话的时候,她表情十分严肃,言语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每次见到米兰妮,总是见她穿着一件职场里男士惯常穿的西装,齐耳短发,显得干练而职业。也许因为身材略胖,米兰妮并不像其他女孩热衷于逛商场购买各式衣装打扮自己。

  一方面由于行业大环境不错,另一方面企业实力雄厚,发展势头也是蒸蒸日上,米兰妮的工作十分顺畅,收入也节节攀升,这让她供养自己的奥迪A4毫无压力。

  米兰妮所在的公司福利不错,中午在公司食堂就能享受到不错的午餐。下午下班之后,如果没有朋友邀约,米兰妮通常就独自开车回家,早早休息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省去不必要的买衣服开支,加上不怎么化妆,米兰妮日常的花销同普通德国女孩相比要少一些。当然,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米兰妮十分大方。在米兰妮的家里存放着好几把各式的吉他。单身的米兰妮没事了就喜欢在家弹弹吉他,在这为数不多的爱好上多投入一些似乎并不过分。

  尽管她和父母以及弟弟的收入都十分可观,但是米兰妮全家一直保持着精打细算的作风。平日里各个超市的促销信息米兰妮都能及时收到。为了吸引顾客,每家超市常常会针对不同种类的商品打折促销,而这些促销信息往往就成为了指引米兰妮全家购物的重要法宝。

  但他们绝不上精明的商家的当。全家人往往事先做好功课,研究好哪家超市买什么商品比较划算,预先规划好了之后直接杀到超市,买完自己合意的商品,再继续到下一家。这样一圈下来,米兰妮一家人为完成一次购物,往往要跑3到4家超市。

  很多德国人都经历过二战后物资匮乏的时代,也因此养成了储备粮食的习惯,米兰妮家就是其中之一。在意大利面或者饮用水打折促销之际,大批量购买回来之后放到地下室再慢慢吃。在平日里,地下室经常储备着足够全家吃一个月的食物。

  虽然收入不菲,但米兰妮甚至没有一个名牌包。每年固定较大项的支出恐怕就要数出国旅游度假了。对于许多德国家庭来说,工作固然重要,但休假更重 要。为了好好利用假期,米兰妮全家常常提前就开始策划出行,不管是欧洲邻国还是非洲国家,酒店最好是条件好一些的,这点钱是一定不能省的。

  去年全家一起去埃及休假,没曾想到旅行社安排他们住到了船上,空间小不说,卫生条件还不好,米兰妮一家一怒之下毅然自费搬到了条件更好的酒店。本来休假就是图个高兴和痛快,怎么能将就呢?

  紧张而繁忙的工作占据了米兰妮平日大多数时间,让下班后和朋友一起喝喝酒都显得十分“奢侈”。周末放松的时候就成了会朋友的好机会,一起出去玩,跳跳舞、聊聊天、喝喝酒就成了周末的主要活动。

  星期天通常是留给家人的。全家一起骑上自行车,一直骑到附近的城市,然后在城里喝杯咖啡,吃个冰淇淋,再一起骑车回家,看似简单的活动却能锻炼 身体,又能放松身心。凭着德国人严谨认真的作风,骑车也要做到十分专业,装备就一定要像个样子。名牌自行车,自行车服、头盔和鞋子都一定是必备的。

  每天开车往返于家和法兰克福之间,米兰妮常常也感到疲惫,羡慕在法兰克福城中心居住的人们。但租金又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权衡一下后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米兰妮的生活又将发生一个变化。她平静地向《环球》杂志记者表示,自己马上就要去菲律宾工作了,为期一年。常常有机会出国出差,米兰妮已经完全 习惯了这种生活,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毫不犹豫就接受了。而出国工作之后,她的收入将有更大的改善,每月将近5000欧元(约合4万元人民币)了。

  习惯加班的日本课长

  由于住在日本东京的郊区,沟口一家人每天都起得很早,通常6点半就起床。7点多,一家人一起吃早饭,然后沟口先生乘坐电车去上班,两个孩子去上学,而沟口太太则在家做两个小时的家务,10点至15点,去附近超市做临时售货员。

  沟口是日本东京一家医药公司销售部的课长,今年38岁,年收入约600万日元(约合38万元人民币),一家4口在郊区贷款买了一套院落住宅,有一辆家用汽车。妻子兼职每月收入约10万日元(约合6000元人民币),两个孩子,姐姐上小学四年级,弟弟上小学二年级。

  从家到公司大约要乘坐1个小时的电车,沟口先生通常要利用这个时间补充一下睡眠,或是拿出小说来看看。到了公司,沟口先要参加部门会议,听取工作安排。然后再将会议安排布置下去。

  沟口的公司近两年来通过开拓中国等海外市场,业务量和效益有了很大提升。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管理和分析业务员的业务数据,同时兼做海外市场业务分析工作。

  沟口的午饭,主要是妻子为其精心准备的便当,偶尔也会和同事或部下去公司外面小酒馆要份午餐套餐。公司规定下午6点就可以下班,然而,到了6点 多,公司却没有人行动。在日本的公司,加班似乎是惯例,即使业务干完了,通常也不会提前走。职员不想被领导认为工作不认真,均表现得比较敬业,而各领导更 是要做个好的表率。沟口深知这个规则,他通常要到晚上8点多才下班,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回到家后,沟口开始享用妻子早已准备好的晚饭,然后去看 看已经熟睡的孩子们。他的孩子们下午4点放学,通常6点就和妈妈享用晚餐,9点多睡觉。

  由于妻子也有工作,沟口一家日子过得能稍微宽裕一些。但沟口一家是典型的日本中产阶级家庭,他们仍旧坚持省吃俭用。

  沟口给《环球》杂志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一家人每个月收入约有50万日元(约合3万元人民币),其中有十多万来缴纳所得税、居民税、健康保险、 养老金、生命保险、失业保险等。如此一来,每月净收入只有不到40万日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而这其中,房屋月供、教育费、伙食费、水电煤气费、通 讯费、交际费、外出用餐开支、交通费、汽车保养和停车费、一家人零用钱等等,一起算下来,每月结余也不过8万日元(约合500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算上 每年两次奖金,沟口一家能有近200万日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的存款。而攒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还房贷,另一个是子女教育。因此,沟口认为节俭是 必要的。

  沟口最享受的是周末,他可以饱饱地睡个懒觉,起床后陪孩子们一起去附近公园玩耍,享受一家人的快乐时光。

  忙碌的孟买房地产中介

  尽管印度人有晚起的习惯,但拉维·谢蒂每天早上8点半就起床了,在家门口的路边摊买一杯马沙拉茶和几个萨摩萨(印度素食煎饺)作为早点,然后开着他那辆本田250cc摩托车就上班了。

  拉维是孟买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经纪人,每周几乎天天上班,全年无休,他的日程也总是安排得满满的。

  今年36岁的他还是单身,月入10万卢比(约合1万元人民币)以上,在孟买绝对算得上是中产阶层。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孟买,想靠自己的收入买房 子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拉维每个月花2万卢比(约合2000元人民币)租了一间带厨卫的一居室,里面空调和电视等电器一应俱全,生活上倒也方便。从事房 地产12年之后,拉维已经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但是他并没有购买经济型的小轿车,而是买了两辆摩托车。

  和中国的地产经纪人类似,拉维每天首先要到办公室计划好一天的行程与安排,10点之后开始给客户逐一打电话安排看房。

  拉维联系好租房的客户和房主11点半见面后,提前10分钟到达楼下,等待客户,由于之前已经看过房子,当天主要是客户与房主之间的谈判。一阵寒 暄之后,拉维带着客户来到房主家,这是在孟买南部富人区的一户两室一厅的房子,面积大约有90平方米,房主开出每月12万卢比(约合1.2万元人民币)的 价格,而客户认为太贵,谈判陷入了僵局,最后拉维靠着耐心和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房主,以10万卢比成交。

  交易的达成,都归功于拉维敏锐的嗅觉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房主是个60多岁居住在海外的老人,拉维十分尊重老人,耐心地向老人说明租给那个客户的 好处,并承诺帮助老人离开印度后的一切善后工作,在客户交完定金之后,他们约定好签合同和付款时间,总算达成交易,自己也获得相当于一个月房租的不菲佣 金。

  带着客户离开这间房子,已经是中午12点30分,拉维又迅速赶到临近的一栋较新的楼,接待另一位租房的客户。现在的拉维,很少亲自带人看房子,一般都是他的助手带客户看,除非是有把握成交的,他才会亲自领着客户过去,因此他把自己其中一辆摩托车借给助手使用。

  看完房子,大概是下午1点,拉维带着助手来到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简单地点了两个菜,他们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除了一点鸡肉,其他都是素食,因为开摩托车,也不喝酒。

  拉维下午的日程,主要就是带着已经达成协议的租房双方去税务局,注册备案以及上缴相关税收,客户和房主只需要坐在税务局提供的座椅上填表和签 字,拉维则协助税务局的工作人员完成表格的打印、审核以及解释。拉维十分熟练,里面有很多熟人,他也以最快的速度排队,预约好办理人员。大概用了一个半小 时,完成所有税收手续,与双方握手道别。之后的时间,拉维也一直在忙碌,带客户看房,谈判,期间他的手机也是响个不停。

  下班后,拉维一般会先到附近的精品超市购买鸡肉羊肉和洋葱等,然后回家做饭。晚饭后,他会上网观看在线电影,然后听听来自家乡的音乐。印度人天 生喜好热闹,周末的时候,他会约上三五好友,去附近的酒吧或者夜店消遣,喝得酩酊大醉后才回家。拉维说,和大多数印度人一样,他最喜欢的酒是威士忌。

  作为中产一族,拉维每年都有国外旅游的计划。今年5月,在完成两个大单之后,为了犒赏自己,拉维选择到泰国旅游,他去了曼谷、芭提雅和普吉岛。 和许多印度旅行者一样,拉维比较实际,没有大肆购物,而是享受当地提供的美食和良好的服务。拉维得意地告诉《环球》杂志记者,由于精打细算,两周时间,他 才花了10万多卢比。

  拉维告诉记者,在南印,人们结婚普遍比北印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30岁之后结婚。对于自己婚姻的问题,拉维也是很乐观:“因为我来自班加罗 尔的乡下,我的婚姻还是会听从父母的安排,爸妈给我安排好了相亲计划,下个月我就会回家两个星期,见见我的相亲对象,她们都在20岁左右。”

  拉维打算在在结婚之前先把房子买了,他看好了孟买中部靠近码头的老居民区一套一居室,总价约800万卢比(约合80万元人民币)。“我会申请房 贷,首付款可以随时支付,还款也没压力。”拉维说,“为了生计,我19岁高中毕业来孟买打拼,因缘际会,我成为广大中产阶层中的一员,我感恩上天对我的安 排,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人生很短,要学会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讨厌出差的中国公关总监

  “今天想要和大家说的是宽容,宽容别人即是宽容自己……”

  早上8点,在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办公室,史万臣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出了当天的微信内容,说的是最近发生的在北京的“摔童案”。

  史万臣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公关总监,年薪约50万元。一家三口住在北京城东部的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女儿今年三岁。说起房子,史万 臣觉得自己很走运,2008年“咬着牙”买了房子,之后北京的房价就出现了大幅上涨,至今仍在上涨。“如果当时没买,拖到现在恐怕就买不起了。”

  每天早上6点,女儿还在睡梦中时,史万臣就出了家门。半个小时后,他迈入公司的大门,这时距离上班还有一个半小时。

  那么早就去上班,可能所有人听了都会惊奇,认为一定是工作狂,史万臣的回答是“怕堵车”。

  “其实这个城市醒得很早,只是我们起得太晚。”史万臣带有几分自嘲地说,“如果想想两个小时之后,很多人可能会被堵在路上,是不是可以窃喜一下。”

  早到的时间不会被浪费掉。每天到公司之后,史万臣会换上运动装,和公司附近晨练的老人一起踢毽子,直到离上班十分钟时才会停下来。

  发完微信,史万臣就开始工作了。打开文件夹,查看当天要联系的人和完成的事,用笔在每件事旁做一番勾画,列出计划和进展。然后,他提起办公桌上 的电话开始“联络感情”。因为他每天要和不少企业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即使没事,也要进行必要的情感沟通。除了电话,当然还有QQ、微博、微信等。

  “这几天终于不太忙了,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史万臣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而原因是他刚刚出差了一个多月,去了国内的十几个城市,这期间没有回家。出差要和客户搞关系、要谈判,吃饭喝酒肯定是少不了的,时间很紧张。他向记者直言自己讨厌出差。

  每到陌生的环境,史万臣总是会出现失眠,这次出差时间较长,妻子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创造一种熟悉的环境。

  “妻子说,她和女儿不可能陪我一起去,屋子带不走,带床带被子都不现实,那就带枕头吧。”史万臣听从了妻子的建议,真的带着枕头去出差了。“不知什么原因,或许是一种心理暗示,失眠还真的得到了一些改善。”史万臣说着,露出了笑容。

  长达一个多月的出差让史万臣身心俱疲,不停在飞机、高铁间转换,从一家酒店换到另一家酒店。这次出差有一件事触痛了他。出差的最后一站是武汉, 正值当地梅雨季节,他和同事到武汉东湖走了走。“满眼都是湖水,水面和堤岸几乎持平了,空气非常好。静静地站在那里,心里会特别安静。”第二天他坐高铁回 北京了,在北京南站下车后直接坐地铁回家。“一下车心理落差就非常大,地铁站到处都是人,你挤我,我推他,感觉空气很糟糕,整个人立刻变得烦躁起来。”这 种环境差异让史万臣感触良多。

  再过几天,史万臣又要出一趟差,所以不用加班。下午5点,他没有约饭局,也没安排其他娱乐活动,直接开车回家了。

  “我想早点回去看看女儿,一整天了跟孩子都没有什么接触。”说起女儿,史万臣五味陈杂。

  “白天我和妻子都上班,孩子在幼儿园,也只有晚上这一点时间可以陪她玩玩。”史万臣告诉记者,由于没人看孩子,女儿在一岁多时就被送到了小区幼儿园,那时候走路还不稳当,常常扶着墙走。由于太小,她都没有像其他大些的孩子那样哭闹要回家,只要有人陪着玩就行。

  吃完晚饭,史万臣带着女儿在小区走了走,回家之后陪她捏橡皮泥。史万臣会和很多家长一样,按照图纸的样式,教女儿捏各种样式。但女儿却有自己的 想法,觉得图纸的样式不好,按自己的想法来捏,捏出来可能奇形怪状,但她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周末,史万臣会带着女儿到足球场,他踢球,女儿在旁边加 油。他还经常带女儿去国家图书馆、美术馆看看,虽然可能看不懂,但可以感受一下氛围。

  目前,女儿上幼儿园一年花费约两万元,史万臣觉得还承担得起,但上小学就面临一个学区房的问题。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在好点的学校就读,所以好点的学校周边学区房的价格都被炒了起来,一般的每平方米都在四万左右,贵的可能在六七万,当然还有更贵的。

  “我们在为学区房努力,但压力确实很大,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想太多也没用。”史万臣无奈地说。

  关于女儿是否要报什么学习班史万臣与妻子产生了分歧,妻子主张多选几个,孩子不能落于人后,但他不同意学得太多,那样孩子会很累。他觉得,孩子在童年要自由快乐一些,但目前家长和孩子们已经“被绑架”了,只能随波逐流。

  晚上9点,史万臣轻轻地关上了女儿的房门,刚刚哄女儿睡着。不过,睡觉之前,他还有一件事要做——“经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

  “有人可能会说,你也不是明星大腕还搞什么微信公众账号啊?”史万臣向记者解释说,直接促使自己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去年,由于 工作压力大,他患上了神经性耳鸣,无法根治,只能通过调节进行改善。看病也是一件麻烦事,挂号需要排队,耗时不少。他想找个专家看看,但根本预约不上。最后他还是找门路、托关系,才约了一个专家。

  “我经常会去踢足球,一直对自己身体很自信。但耳鸣让我意识到,为了生活我们可能忽视了很多东西。我想通过微信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健康,我想 跟大家分享我的这次经历。另外,现在被称为‘自媒体时代’,我们接受了海量信息,但可能很多是无用的。比如我们收听了某个明星的微信,他经常会发一些,今 天和谁吃饭了,明天又见哪个明星了,这种生活和一般人的距离太远了,只能八卦一下。所以我想在我的微博公众账号和大家分享一些‘接地气’的东西。”

  6月初,史万臣萌生了申请微信公共账号的想法,之后在线提交了身份证号等资料,8天之后,通过了审核。真正开始操作,史万臣才知道有多麻烦。

  他发的每一条微信,首先要上传至微信平台素材库接受审核,而且为了防止垃圾信息,每天只能发一次。可以发图文,也可以是声音、视频,他以语音为 主。一条录音最长只能是59秒,多一秒就无法上传,每条微信都需要录七八遍,这一过程最快也得40多分钟。不过,这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寻找话题。

  “如今资讯太发达,我说的别人都知道,有一天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我都打算放弃了。”史万臣还是没有放弃,原因是偶尔会有人给他回复,和他进行交流互动,这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窗外,星星点点的灯光越来越少,马路上不时有车驶过。史万臣已经将微信上传至微信平台素材库,待第二天早上8点在公司准时发送。

  社会消费基层的变化,导致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呈现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必将引发世界贸易结构和投资导向的新变化。

  刘军红

  2008年雷曼公司破产冲击后,世界经济的增长结构发生了时代性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萎缩的同时,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新兴国家快速成长, 呈现新兴与发达的结构转换。随之而来的是,支撑经济社会成长的中坚力量“中产阶层”呈现历史性的“世代交替”。而这种反映人口结构的中产阶层的推陈出新与 结构转换,犹如岩浆涌动,推动国际社会的治理体系板块漂移。

  世界在走过21世纪第一个10年之际,全球秩序开始走向以往的历史经验无法预知的方向。

  亚洲中产阶层崛起

  根据国际相关机构的定义,这里所说的“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层、中间所得层),是指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快速步入经济发展主流,并扮演经济发展 主要力量的阶层,从人均收入上看,一般是指年收入在5000美元(约合3万元人民币)到35000美元(约合21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群。

  2009年版的《日本通商白皮书》估计,2008年不包括日本的亚洲“中产阶层”(中间所得层)已达8.8亿人。其中,中国约4.4亿人、印度 约2.1亿人,东盟5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约1.9亿人,东亚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约4000万人。与 2000年比,中国约扩大6倍,印度约5倍,东盟5国约2倍。《通商白皮书》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中印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低所得和贫困层的收入急速 增加,形成了“中间所得层”快速扩大的局面,由此也推升亚洲经济增长结构巨变。

  日本前任经济企划厅长官、70年代大阪世博会的筹办者堺屋太一就曾指出,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中间所得层”的形成,必将与大阪世博会推动日本经济走向内需主导型增长结构一样,也会促进中国经济步入个人消费主导的内需增长轨道。

  2010年联合国[微博]预测,到2030年,中、印、东盟5国和亚洲四小龙的总人口将由2010年的31亿增至35亿,随之,中等收入层也将进一步扩 大,成为支撑亚洲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对此,当时的日本民主党政府提出要将亚洲内需与日本内需一并看做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全面汲取亚洲人口,尤其 是中等收入层的增长红利,确保日本经济可持续增长。如今,安倍政府更加重视亚洲的中产阶层,尤其是由此带来的环保诉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乃至生活质量提 升愿望,将其视为促进日本制造复权和服务升级的地缘能量。

  2010年东亚完成了“日本—东盟”、“中国—东盟”、“韩国—东盟”、“澳新—东盟”及“印度—东盟”五组自由贸易协定(FTA),以东盟为 基点,形成了事实上的地区产业圈和消费体系。以地区互联互通为导向的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由此形成的高铁、电力、通信体系,不仅将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更 将成为支持中产阶层大发展的基础。

  新兴国家的力量

  进入2013年,全球性企业的视野不再仅仅盯住亚洲新兴国家的中产阶层,也开始转向包括非洲的全球42亿人的更大规模的新兴国家人群。

  据麦肯锡日本公司预测,到2025年世界消费市场将扩张至60万亿美元(约合360万亿元人民币),约为2012年的2倍。而新兴国家将占30 万亿美元(约合180万亿元人民币),与发达国家平分秋色,其基础消费力量是从底层到中间层的消费人群。该公司认为,中印两国的人口规模是十九世纪英美产 业革命时期的100倍,而中印的经济增速达到当时的10倍,这意味着中印两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正在实现相当于当时产业革命时期1000倍的经济增长态 势,可谓“经济发展大爆炸”。而其基础性动力则来源于新兴国家蓄积的庞大规模的中产阶层,及其所形成的巨大的消费力。其消费能力并不亚于发达国家。

  麦肯锡预测,2025年新兴国家的消费人群将增加18亿人,达42亿人。而到2020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大国。麦当劳[微博]已瞄准新兴消费人群,决定在全球110个国家新增3万家分店。

  事实上,2010年新兴国家GDP已占世界的36%,而全球百强企业在新兴国家的消费市场份额仅占17%,今后,抢占新兴国家巨大商机的空间还 非常巨大,而竞争的焦点,则是对新兴国家中产阶层的追求。一般而言,当家庭年收入超过1万美元(约合6.1万元人民币),开始步入上级中产阶层后,其对汽 车、餐饮、医疗、教育、教养、娱乐等服务的支出随之增加。2009年新兴国家的中产阶层达15亿人,2020年将达30亿人。印度每年新增中产阶层 4000万人,相当于阿根廷全国人口。而中印两国的汽车普及率只有5%,仅相当于日本1961年的水平,潜力巨大。

  发达国家中产缩小

  与新兴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危机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开始缩小,支撑其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及支撑其民主社会的传统基础开始分化。奥巴马在最近的一系列讲话中始终强调“要实现可以回报中产阶层的社会”。其背后所指的事实上就是危机后美国社会分层引起的忧患。

  去年,美国家庭所得的中间值是5万美元(约合30.5万元人民币),刚刚接近1995年的水平,这意味着在最近的十余年里,美国家庭收入实质减 少。而另一方面,占美国人口1%的富裕阶层的收入却达到全国总收入的20%,为过去90年来的最高水平。收入不平等与中间层分化在美国同时发生,纠正“社 会收入失衡”已成为美国的政治课题。而创造就业、追求“美国再制造”事实上成为奥巴马的“新新政”。

  而欧债危机下,南欧各国经济增长动力匮乏,增速持续下滑,高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高失业率,成为欧洲中产阶层分化,甚至低收入化的直接动因。欧 洲社会阶层的分层化,导致“政治大众化”,在欧盟启动、欧元诞生,欧洲社会治理多层化结构下,事实上衍生了欧洲政治基础的分化。社会消费基层的变化,导致 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呈现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必将引发世界贸易结构和投资导向的新变化。

  “50亿人总中流”

  资本和市场历来是社会治理,甚至包括全球治理的两大工具。收入、消费基层的变化,必将从市场厚度和资本流量流向的层面,引发世界经济增长结构的 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治理体系及其权利的转移。冷战结束后,新兴国家依靠贸易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构建了世界性的生产、出口地位,扮演商品供给的角色,发达 国家则形成了资本输出、进口消费的结构。今后,随着中产阶层的规模扩大,新兴国家也将扮演世界的“商品吸收器”、“资本供给源”,甚至“最后放贷人”的角 色。这种角色转换,似乎并不需要等到中国经济赶超美国,形成中美经济规模逆转才会发生。波士顿顾问公司预测,这种角色转换将在2015年发生。

  40年前,日本曾迎来1亿人的中产阶层时代,被称为“1亿总中流”。而冷战结束,新兴国家迎来补课型经济快速增长时代,必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进入长周期,由此,以新兴国家为主导的全球“50亿人总中流”的时代也将不会是幻想。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社会总是分为富裕层、中间层和贫困层,而中间层越大的社会越稳定,这意味着“中产阶层”、“中等收入层”是社会稳 定的基础,也是发达国家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诚然,新兴国家中产阶层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社会差距的变化,也因西亚、北非和巴西的动荡 被认为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但至少目前尚无实证性研究结论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新兴国家中产阶层规模的扩大必然引发社会动荡。

  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的规模消长,将对未来的全球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又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变化,或许是人类历史经验所难以预测的,可谓不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适应社会变化而变,才有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2013年9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蒋洁敏被曝曾建石油项目帮薄提升政绩
  • 体育阿森纳4250万签厄齐尔 卡卡回归AC米兰
  • 娱乐郭富城斥求婚嫩模传闻荒谬:都不想回应
  • 财经传蒋洁敏用石化项目给薄熙来提升政绩
  • 科技魅族MX3手机发布:5.1英寸屏售价2499元
  • 博客李在珂律师:李天一无罪几乎没有可能
  • 读书日本放纵:蒋介石领养戴季陶私生子
  • 教育女生出国习性大变:换男友如换衣
  • 周天勇:中国经济新增长的三个着眼点
  • 洪平凡:中国能否避免亚洲金融危机
  • 叶檀:国际投行的中国式腐败
  • 张明:人民币升值究竟是对是错
  • 金岩石:PMI的V型反转意味着什么
  • 姚树洁:王岐山剑指蒋洁敏意义非凡
  • 安邦智库:中国经济企稳背后有隐忧
  • 池向东:投资和消费的逻辑
  • 叶檀:新区是土地城镇化的缩影
  • 徐斌:中国今后繁荣关键在土地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