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奶业遭遇复原乳 > 正文
 

禁鲜令出台 消费者一致叫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 20:58 北京晚报

  本报讯(记者王军华)无论你走进哪个超市,“鲜”奶、“鲜”果汁、“鲜”肉等“鲜”类食品比比皆是,“鲜”也成为消费者在购买同类商品时的主要衡量标准。可明年10月1日以后,市面上这些“鲜”类商品可能就要“消失”了!“这下好了,终于可以明明白白喝果汁、喝牛奶了”。在北京天客隆超市,一位消费者这样评价近期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的牛奶“禁鲜令”。

  不久前,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外颁布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04)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GB13432-2004),规定明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与之配套出版了《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指南》中明确指出“凡是加工食品就不存在‘鲜’”,并要求凡是加热过的食品,其标签上一律禁止使用“鲜”字,以防止企业利用标签进行商业炒作。“禁鲜令”的出台在牛奶生产企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久前一些企业对此加以质疑。消费者究竟如何看待“禁鲜令”?

  昨天记者到天客隆超市,发现“禁鲜令”的出台在消费者中也已经引起波动,绝大部分消费者都认为消费者有权利明白消费,有权利知道自己到底买了什么样的牛奶。一位小姐说:“食品标签越明确清晰越让人放心,喝奶要喝个明白,不能稀里糊涂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消费者觉得“禁鲜令”最大的好处,就是引发了媒体对“鲜奶”的大讨论,这也让消费者重视到以前这个常被忽视的问题。对于“禁鲜令”,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北方企业纷纷表示,他们非常欢迎“禁鲜令”的出台,对于占据奶源优势的企业,他们有足够的实力让消费者放心选购,而对那些以奶粉来生产还原奶的企业,今后就不可能再利用“鲜奶”来欺骗消费者了。

  一些专家也指出,在牛奶生产问题上片面的争论“鲜”不“鲜”问题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刚挤出来的“鲜奶”含有很多细菌和致病物资,而且没经过处理很容易变质,并不是有益健康的。要想真正喝上有益健康的牛奶,关键是有没有优质的奶源,有没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严密的质量控制。

  一位乳业协会的专家向记者指出,消费者需要诚信,乳业竞争也要以诚信为本,产品能够胜出,靠的是原料、工艺和科学的质量管理,不是靠虚假的宣传。如果用“鲜奶”这个不实的口号垄断特权,这对于大量依法办事的乳业企业是不公平的,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奶农也是不公平的。企业应该有勇气放弃虚假的标识,靠真刀实枪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来吸引消费者,在一个消费者知道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的市场里,只有真正优质的产品才会脱颖而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