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投资理财 > 正文
 

银行“贱卖”争论白热化 社保入股成拐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9:09 经济参考报

  关于国有银行股份“贱卖”的争论已达到白热化的状态,11月28日央行行长周小川第一次明确地反驳了“贱卖论”。几乎是在同时,迟迟未能完成引入战略投资者工作的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也站出来反击“贱卖论”。

  中东投资者搁浅入股工行 社保入股或成拐点

  

银行“贱卖”争论白热化社保入股成拐点
记者注意到,两位金融高官是在工行一项引资谈判被推迟和淡马锡入股中行陷入泥沼的背景下发表意见的。“贱卖论”和“威胁论”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已经对银行股改进程产生了影响。

  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工行已暂停与科威特投资局及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商讨入股事宜,并拟将协议安排延至明年。

  工行与上述两家投资局的谈判启动于数周前,两投资局原计划购入价值约10亿美元的工行股份。市场人士认为,计划搁浅可能与近期国有银行是否向外资贱卖资产的激烈争论有关。

  就在同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表示,“贱卖”的说法是片面的,但同时表示不能把战略投资者仅限于国外机构。他说,商业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不要只考虑国外投资者,也可以考虑国内的投资者,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甚至可以是商业银行之间的联合。

  最近传出消息,社保基金有意入股中行和工行,借其股改上市的机会确保基金增值。如果社保基金入股成功,将开创国有银行引入内资先河,也将有可能成为我国银行改革的一个拐点。

  淡马锡欲以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的股份,早在10月中旬中行就已对外宣布和淡马锡的战略合作项目已正式启动,然而就在11月初,银监会明确表态外国战略投资者“入股不能超过两家同质银行”,中行也证实淡马锡的入股未获得中央汇金公司批准。此事进展如何,淡马锡入股是否还有戏,至今尚无权威说法。

  淡马锡入股受阻处在建行在香港上市之时。10月27日,建行上市,人们发现建行此前出售给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价格又远低于公开发行价。一些业内人士和部分学者纷纷认为国有银行被“贱卖”了。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国家为建行上市而进行的财务重组花了4600亿元,达到了较好财务状况,却把部分成果让给了别人,“肥水外流”。

  诸多金融高管纷纷反驳“贱卖”

  面对市场的质疑,先是建行与中行董事长出面澄清,接着是央行行长周小川进行反驳。

  11月28日周小川接受记者采访说,建行财务重组的代价与个别人的评论相距甚远。他说,建行这次重组中将可疑类资产剥离并以模拟市场价格出售,道理上不存在政府补助。但由于我国资产处置市场深度不够,定价能力弱,在估值批发与零售中产生的价差应视为本次财务重组的成本。

  对于定价差异,中行和建行都进行了回应。中行董事长肖钢分析说,战略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战略投资者愿意与引资企业长期业务合作,共担风险,往往要承诺较长的股票锁定期,承诺竞争回避。公众投资者更多考虑股票投资收益,可能长期持股,也可能短期投机。因此,战略投资者在IPO前入资的认股价格一般要低于IPO价格;从定价策略看,引入国际知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提高引资企业无形资产,提升引资企业形象和市场价值。因此,在引资定价过程中,按国际通行惯例,通常都要考虑无形资产的价值。

  此前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在回应“贱卖”质疑时表示,战略投资者会改善公司治理,会带来技术支持,会共同面对未来的市场风险,这些都是无形资产性质的收益。仅就转让价格而言,也大大高出账面净资产,特别是考虑两家机构(美国银行和淡马锡)还承诺以公开上市时的价格买入一部分股份,平均算下来,更要高出许多。

  其实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学者也在反驳“贱卖论”。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近日撰文指出,“缺乏对国有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海外上市的低溢价进行抱怨的理由。”他举例说,目前汇丰股价在约120港币,中银香港股价在约14港币,而建设银行股价只有区区2个港币略多,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决定了不同质地的银行,能够获得的市场认同水准差异极大。

  专家指出,定价其实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当前“国有银行股权贱卖”争论和“银行引入外资威胁金融安全”的争论,其实质是金融改革的路径之争。

  周小川表示,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选择“股份制改革和发行上市”的改革路径,是经过一系列慎重研究才选中的,主要是参照了国有工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和公开上市的成功改革经验。

  他说,改革开放还要算大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不是没有付出,且付出的往往是旧体制及其转轨的损失,而换来的是从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到今天的小康社会。

  银行股改上市开弓没有回头箭

  除“贱卖论”之外,对银行引资的“威胁论”也有不少人提出。“威胁论”认为引入外国投资者容易造成

中国经济控制权的丢失,危及国家金融安全。持此观点的人士也呼吁警惕中国经济殖民化、拉美化,并提出这样的疑问——未来谁将掌控中国的金融。

  肖钢认为,如果不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增加、财务信息不真实,连生存都难以为继,这才是真正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最大隐患。

  周小川也说:“只有真正能够把行业、企业做强做健康,使它的竞争力提高,不用国家不停地补贴、赔钱,才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最大利益和安全、稳定。”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明年年底,所有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罗奇说,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不可或缺的现代金融部门,淡马锡入股中行受阻并不能说明中国政府将放缓国有银行改革,“走到这一步已不可能回头”。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