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百亿治污资金止损新思路:两部委首次联手环境审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00:21 新京报

  环保总局联合审计署督办14家“问题”污水处理厂,5.73亿元国债资金有望率先“盘活”

  本报记者 范军利 北京报道

  山西省临汾污水处理厂是一件花费高达1.06亿元的“摆设”:每天,约6万吨来自市
内的污水汇集在这里,又几乎原封不动地排到城外的汾河。

  这件昂贵的“摆设”被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列为14家“问题较为突出”的污水处理厂之一。近日,临汾污水处理厂开始半负荷运行。

  “再不运行过不去了,这次压力太大了”,9月12日,临汾市污水处理厂办公室郭主任说,“上面下来两个部门,从建设工艺到财务情况,查得很深入。”

  9月5日,环保总局宣布将联合

审计署对部分污水处理厂进行环境审计。

  「联手」

  内在需求与强势化信号

  “这是我们第一次联合审计部门对污水处理厂进行环境审计。希望这次行动能成为有益的探索。”9月9日,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告诉记者。

  “今年早些时候,解振华局长和李金华审计长曾就合作一事进行过详细探讨。”一位知情人士介绍,促成此次两部委联合执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双方高层在环保审计问题上达成的共识。

  从7月起,两部委的司局级领导开始就合作方案进行交流。“部委领导就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和审计工作的配合,如何在整体环境审计、联合执法问题上协作等问题做过探讨后,我们就开始做进一步的落实工作。”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9月起,双方合作进入实际运作阶段。

  9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对包括临汾市污水处理厂在内的14家问题污水处理厂挂牌督办,同时,环保总局将联合

审计署对部分污水处理厂进行环境审计。

  次日,环保总局、审计署相关人士兵分3路,进驻山西、河南、安徽等地污水厂实地调研,重点督办。

  “从9月6日开始,4天时间内,我们与审计署郑州特派办人员重点对河南开封、安徽亳州两家问题污水处理厂进行联合执法。”9月11日,刚从安徽返回北京的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阎景军处长向记者介绍了此次双方合作的情况。

  阎景军所在的行动组主要负责河南、安徽两地的联合行动。

  阎的一位同事、环保总局监察局王处长此次则带队开赴山西,与山西省审计厅人士会合,共同对临汾市污水处理厂进行联合环境审计。“他们在山西是直接审计,因为过去没有对污水处理这块进行审计过。”阎说。

  据阎介绍,接下来,他们将与审计署环境保护司司长合作,一起赴内蒙古进行环境审计。

  环保、审计部门官员将此次合作视为双方工作的内在需求。

  “与审计部门一起下去工作,我们能够多了解到一些线索,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污水处理厂停运背后一些深层次的原因。”阎告诉记者。

  “在环境审计过程中,我们比较注重资金的使用运行问题,而环保总局注重的是环保工程的实际效果,这种合作对双方工作都是促进。”审计署农业与环保审计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

  人们更愿意把此次合作视为弱势部委逐渐做强的信号。

  “在众多部委中,环保总局一向处于弱势,而联合其他部委一起开展工作,力度自然要大些。”江苏某市环保局周姓高级工程师说。他认为,在当前体制下,中国环保部门要做好工作,必须寻求各种方式扩充实力,尽到应尽的职责。

  「背后」

  百亿治污国债资金闲置

  “可以将这次环保审计联合行动理解为弱势部委做强的信号,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这种行动背后反映出的问题。”9月12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说。

  王认为,环保总局公布对14家污水处理厂挂牌督办,在业内已属于非常严厉的措施,而审计部门的介入,意味着要对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初始情况、工程决算等问题进行审计。“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国债资金损失等问题将浮出水面。”

  根据公开资料,山西临汾市污水处理厂建成于2001年11月16日,占地10万平方米,日处理污水达7万余吨,投资额1.06亿元,其中使用国债资金7200万元。

  临汾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直处于半负荷运行状态。今年4月,该厂全面停止运行。据临汾市环境监理所一位人士介绍,临汾市区共有5个污水收集暗涵,由于临汾污水处理厂亏损严重,现在只有2个暗涵的污水进入处理厂处理,其余3个暗涵的污水则直排汾河。临汾市区一天的污水产生量是8万-9万吨,但现在每天只能处理3万吨。

  “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一般比例都在30%左右。”陆新元说。

  据他介绍,在9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的14家问题污水处理厂中,有12家使用了国债资金,总额达到5.73亿元。“这些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行,根本无法体现国债资金投放效益。”

  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2002年期间,国家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其中650亿元投资于967个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我国已建成的709座污水处理厂中,正常运行的只有三分之一,低负荷运行的约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处于根本不运行状态。

  “国家投资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上的650亿元国债资金,至少有一半以上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仅以300亿元的三分之一来计算的话,你可以看出污水处理厂闲置、浪费的国债资金有多少。”王家廉说。

  陆新元介绍,此次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的14家污水处理厂中,有10家污水处理厂不能运行,4家处理量极低。“例如,安徽亳州市污水处理厂建成两年多后一直处于停运状态;江西井冈山市污水处理厂建成三年,至今不能运行;湖北省十堰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时开时停;陕西省城固县城东

化工小区污水处理厂擅自停运,偷排偷放。”

  除了上述4家处理量极低的污水处理厂,环保总局还披露以下案例。

  湖北省荆州市斥资1.4亿元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工程自2004年6月验收以来,基本没有启动过,而地方政府为该厂支付的建设贷款利息已达1200万元。

  四川省已建成的31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209万吨,实际日处理量只有约100万吨;

  重庆市总投资1.13亿元的武隆污水处理厂,设计最大日处理污水能力2.3万吨,自2003年8月投入试运行以来,反应池、沉淀池等污水处理设备长期闲置,日处理污水量只有2000吨左右,不到设计处理能力的十分之一;

  山东省已建成的80多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总计470多万吨,实际日处理污水仅为280多万吨,不到设计处理能力的60%;

  陆新元呼吁,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的监管,保障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和使用,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使得污水处理设施真正发挥出效益。

  「症结」

  污水处理运营遭遇体制瓶颈

  “我们也不想关,可现在连水电费都交不了,污水处理厂开一天,就得赔几万。”临汾市污水处理厂厂长李亚晖对记者说。

  据记者采访获悉,导致污水处理厂非正常运行的原因较多且复杂。其中,运行经费紧缺、收集系统(管网)建设滞后以及建设工艺本身有缺陷是目前发现的较普遍的原因。

  “污水处理厂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运行费用高,一般部门很难承受得起。”淮安市环保局周姓高级工程师说。据周介绍,一般来说,处理一吨污水至少要花1块钱,一个污水处理厂一年的运行经费至少要1000万元以上。

  贵州遵义市的高桥和颜村两个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8万吨。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加上还贷资金,每年需要的运行经费约1400万元。按照当地污水处理费每吨0.3元的标准,全市一年实际收到的污水处理费为600多万元,资金缺口达800多万元。

  目前,全国各地生活污水费开征缓慢,起点低,远不能维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四川省已建成的31个污水处理厂,平均处理成本约为每吨0.6元,全省征收的污水费,平均每吨不到0.4元,按平均每吨缺口0.2元计,一年的运行资金总缺口达1.5亿多元。目前,全国约有一半城市未开征污水处理费。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投资和融资,已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不管是列入计划的,还是自发进行的,中国现在有数百座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在等待资金建设。”王家廉说。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补助资金、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和国内外银行贷款等几方面。虽然中央政府逐年扩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计划,也不断增加了中央补助资金的投入,但即使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筹集自有资金和申请银行贷款也有相当的困难。

  “现在很多污水处理厂都由政府投资,同时要承担运行,难度很大。”周工说。

  专家估计,中国70%以上的环保投资属国家和政府行为,这与国外60%左右的环保支出由企业和居民支付的情况正好相反。

  王家廉认为,在国外,污水处理多为企业行为,企业投资建设,政府保证企业收益。而在国内,很多地方污水处理厂被作为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大包大揽,从建设、借贷、管理到收费,将污水处理厂当作事业单位来运作。缺乏企业化、市场化的机制,才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的发生。

  “在现行投资建设管理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争取上项目,出政绩,往往千方百计,采取一切手段获取上级部门的审批,而在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是否正常运营的问题根本不予考虑。”王家廉说。

  此外,污水处理厂的政府背景也令环保局在环境监管执法上陷入同级监管的尴尬境地。王认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染排放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可是一个政府部门管辖的污水厂,由另一个政府部门去执法监督,如何保证严格控制?”

  根据《环保法》,污水处理厂是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目前我国80%左右的污水处理及配套系统是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大多为政府收费,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

  “我们的环保系统不是垂直管理,环保局属于政府部门,官员都由政府任命,你哪能去罚政府的款?”周工说。他认为,应尽快推进环保产业市场化,把污水处理厂都变成企业,不光能解决投融资问题,一个独立的企业也便于政府部门监管。

  王家廉表示,污水处理厂所体现出的深层次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仍然是中国在国家项目建设管理上,既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

  王表示:“更确切地说,在城市污水处理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在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进程上、在金融体制改革和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具体实施方面、在相关法律的立法及引进资金的鼓励政策上都出现相对滞后的现实,对这些问题缺少研究。这些都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且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瓶颈问题。”

  = 《新京报》服务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