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回访《财富》全球论坛中国首席代表吉米个人简介
吉米:菲律宾人,1971年来华,在中国生活了34年,持有中国“绿卡”,讲一口流利的中文,CNN北京分社社长,是西方记者中的中国通。
北京《财富》全球论坛盛会空前,但热闹终归于平静。论坛主办方对会议的盘点会是如何?昨天,记者就此回访了《财富》全球论坛中国首席代表吉米。
中方代表表现很突出
《新京报》:会议昨天结束了,您能否对会议做一个总体评价?
吉米:我们很满意也很高兴,觉得会议很成功。论坛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主要是在内容方面,它比前两次在中国举办的效果都好。全球商业领袖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了深入、坦率地交流。同时就我个人来看,中方的很多代表表现很突出,首先是参会人数比往年多得多,我估计至少有100多人参加,很多是私营企业主,这是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另外和前两次相比,他们对会议的参与程度在加深,在会上会下都能和外国同行自信地交流,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家在逐步走向成熟,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收获。
此次论坛已经盈利
《新京报》:您觉得举办这样的会议,给《财富》杂志本身带来了多少益处?
吉米:作为组织者,从公司利益角度来说,达到了我们杂志在中国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公司形象的作用,这对我们进入中国传媒市场是很有帮助的。这方面的成功可能比盈利本身更重要。这次会议我们虽然已经盈利,但这对我们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够通过论坛和我们平常杂志的出版形成一个呼应,这是对我们杂志作为纸质媒体出版物的一大补充,这是我们和全世界的高端领袖们继续沟通的良好方式。
不鼓励与会代表对着讲稿发言
《新京报》:您觉得会议组织过程中有遗憾吗?
吉米:不足的地方也是有的,主要是在一些后勤的环节,包括交通管理,对媒体的管理等。安全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来了很多中国重要的官员和全世界知名的企业家,但是过分强调安全工作就缺乏灵活性,使得一些人觉得不愉快,这有时候是很难把握的。对媒体管理我们也有不足的地方,因为场地限制我们基本没有让媒体进入会场。他们希望不要因为过多媒体在现场而影响交流。
其实为企业界高层人士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和坦率的交流环境,而不要过多受到媒体干扰也是《财富》论坛成功的因素之一。
《新京报》:有媒体好像对会议的媒体组织工作有些微词?
吉米:昨天有记者跟我抱怨说,我们几乎不提供与会代表的讲稿,在这里我想澄清一下,除了个别的致辞,我们基本上不鼓励与会代表对着讲稿发言,这样他们的发言会更自发更坦率,也更有价值。我们的参会者基本都参照《财富》论坛这样的惯例。如果都是拿稿子读的话,不会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如果是他讲他的,我讲我的,那论坛的价值就不大,不如发传真算了。
中国还会有一个大城市有足够理由让我们回来
《新京报》:在论坛的闭幕式上,时代华纳集团全球公共政策部高级副总裁彼得·沃尔夫这么说,“我们四年后可能会回到亚洲,愿意再回到中国,中国绝对在我们候选名单上很高的位置。”如果4年后论坛再回到亚洲,您能否展望一下4年以后的中国?
吉米:我们原则上是隔一次在亚洲,然后到北美,然后到欧洲。如果这么计算的话,最早也是4年后再回到亚洲。中国早晚还会有一个大城市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考虑回来,当然这个也是看那时候的经济发展,全球的经济热点在哪里,我想中国也许还会出现经济的热点,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4年后,不难想象中国肯定能保持起码6%左右的发展速度,也会比现在还要发达,中国在世界上更加争气。现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惯性很大,不太会出现停顿。如果中国能保持相对高的发展速度的话,量变会到质变。4年后的中国会比今天更有吸引力。
《新京报》:随着论坛在北京落幕,你们在北京的办公室也将解体,您接下来在工作上有什么打算?
吉米:对,论坛结束之后,我们就会搬走,这个办公室也要解体。我会回到CNN继续做北京分社社长,继续关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本报记者吕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