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楼市上涨 五年制造出100万个百万富翁(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 17:26 《外滩画报》 | ||||||||
与此相呼应,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从1998年的426亿快速增长到2004年的1.5万亿,如果再加上房地产开发贷款,这一数字达到2.5万亿人民币,超过了全国居民存款总额12万亿的六分之一。 而在上海,每年新增的贷款有高达76%属于房产贷款。
同时,在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下,大量的国际热钱进入到国内的房地产领域,进一步炒热了整个楼市。作为最有最有活力的大都市,上海还吸引了港澳台3000万同胞以及大量海外华侨前来置业投资。这些因素共同将上海楼市拉到了历史的高位。 “财富效应”:财富从楼市溢出 根据《非理性亢奋》一书作者、耶鲁大学教授Robert Shiller的调查,房屋价格每上升1美元,美国家庭消费便增加4至6美分。 这个原理在金融学家杨鲁邦教授的家里得到了验证。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杨教授的儿子儿媳邀请父母去无锡旅游,四人总共需要花费1700元,每人要出400多元。儿子积极性很高,觉得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但杨教授和夫人却有点心不甘情不愿:“儿子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租给别人住,每个月有大约2000元的额外租金收入,出去玩的花费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可我和老伴不一样,800元是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我们舍不得。” 这就是所谓的楼市“财富效应”,它包括财富扩张效应和财富收缩效应。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累积了大量财富。1990年与1970年相比,香港银行存款增加了81倍,财富的积累使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极其旺盛,房价以每年超过二成的速度飙升。20世纪90年代前7年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一共为香港带来约7万亿港元由通货制造的额外财富,相当于香港在这7年间生产创造出来的本地生产总值的总和。 然而一场金融危机,泡沫应声而破。房地产价格急速回落,社会财富萎缩,香港由此进入财富收缩效应的时期。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年底,5年的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生产创造的本地生产总值还要多,也超过1997年前7年因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上升而增加的财富总量。 “在房价上升过程中,消费者消费的是利润,一旦房价有损失,消费的就是自己。”杨鲁邦教授说。 七年大限 在国内,早在2002年年初,中国银行在其内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根据过往房产周期7年期限,对国内自1998年起步到2002年已达五年的房产上升周期,提出风险警告。 2003年7月,人民银行开始从金融层面上对房产过热进行调控,但由于房地产关乎地方经济等多种原因,这次调控基本没什么效果。2005年是自1998年房价上涨以来的第7年,在银行、房地产主管部门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调控下,上海房产过快增长的势头有所遏制。 不过,杨鲁邦教授认为,房产泡沫已经形成,形势仍然严峻:“如果美元升值,就是国内房产泡沫破裂的导火索。” 他认为:“房地产泡沫不会像股市泡沫那样,一旦破裂而引发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崩盘。原因是房地产属于不能移<!>动的资产,其流动性差。但房地产泡沫会导致货币政策的紧缩,对经济增长有制约作用。当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不仅使消费者负债累累,而且导致金融机构破产,从而爆发金融危机。这对经济的危害程度较之股市泡沫破裂也就更为巨大。” 根据香港的经验,一旦财富收缩效应形成,首当其冲的就是街上密密麻麻比便利店还多的房产中介公司,很多公司会因为没有业务而倒闭。同时很多贷款购房的白领以及中产阶级可能会沦为“负产阶级”,从富翁沦为“负翁”。同样,在财富收缩的情况下,其他行业的发展也将受到明显的制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