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投资理财 > 正文
 

“封转开”风声再起 各方利益博弈显露玄机(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08:55 经济参考报
  3月29日,三家基金公司的18只基金公布了其2004年年报,其中有9只为封闭式基金。而在股市走低、股票型基金净值损失严重、货币市场基金表现平稳的情况下,封闭式基金的分红情况却相当可观。

  这9只封闭式基金中有6只宣布分红,而且分红比例相当高。6只基金合计分红约为3.48亿元,其中博时基金公司4只基金合计分红超过3亿元。单位分红比例最高的是基金裕泽,此次分配方案为每10份基金单位派发现金收益1.20元。博时旗下另3只封闭式基金的分红比例也相当可观。

  3月25日,国内首只“封转开”(由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基金的消息不胫而走,消息的主角——基金兴华当天开盘交易活跃,大涨了6.09%。当日,两市基金指数逆市上升2%左右,封闭式基金成交金额放大约两倍。

  “封转开”问题悬而未决,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带来对市场的影响。尽管,国内首只基金“封转开”已经被证实是假消息。但有专家认为,如果封闭基金“封转开”一旦实施,以目前折价率过高的封闭式基金,将可能带动起上涨行情,因此投资者不可不对此关注。

  各方博弈暗中角力

  被传为国内首只“封转开”基金的消息,被基金兴华的东家——华夏基金的否认。华夏基金新闻发言人称,并没有向证监会递交“封转开”申请。25日证监会有关人士透露,《证券投资基金法》早已明确封闭式基金转成开放式基金的法律程序,目前没有任何消息表明证监会已收到哪家基金公司正式提交的“封转开”方案。

  “‘封转开’的风声很可能是由保险势力在暗中放出,意在向基金公司施压,很可能就是保险公司在‘封转开’问题上与基金公司的一个博弈战术,并同时预期政策出台。”一位基金界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而“封转开”的理由似乎与以往相比显得更加充分。去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出台以后,“封转开”的法律障碍消除了;现在保险公司有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而且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兴业明年11月就到期了。

  汉唐证券的一位分析师对记者说,折价率不断扩大成为封闭式基金投资者心中的阴影,反映在机构投资者帐面上,便是持续亏损。长期大量持有封闭基金的保险资金却一直没有赚到钱,而且还因高折价率而出现了巨大的账面浮亏。

  相关数据显示,以2002年1月4日为基点,按基金份额加权平均,封闭式基金净值为1.006元,基金价格为0.986元,折价率仅为2.03%。到了2005年3月22日,基金净值为0.998元,基金价格为0.65元,折价率高达34.94%。作为持有份额最多的保险机构来说,“封转开”所带来的利益冲动显而易见。当基金的大幅折价率成为市场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时,多方利益的博弈又使“封转开”问题成为各方焦点。

  据记者了解,自去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后,保险资金一直在大力推动“封转开”,但不少基金公司不论绩效如何都可以提取固定的管理费,一直对“封转开”消极应对。而一家基金公司的有关人士对记者说,实施“封转开”需要监管者、投资者、基金管理人三方共同解决,要想在没政策的情况下就促成此事几乎没有可能。

  “‘封转开’并不是简单的形式转换。相关的利益涉及基金持有人、基金公司、监管层多方。基金的运作权现在还在基金公司手中,保险资金的部分利益直接由封闭式基金的经营决定,而一但实现‘封转开’,这部分基金的主动权就回归到保险公司的手里,这也是利益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位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对记者说。

  “封转开”无疑有利于维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但它会触及基金公司长期形成的收入结构,更会触及由此带来的赎回压力。因此,“封转开”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各方利益的综合平衡,考验的更是参与各方和管理者的智慧。

  其实保险公司也知道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直接“封转开”难度依然很大。近来就有保险公司提议封闭式基金通过LOF的方式进行“封转开”试点,通过给基金公司施加压力,促使基金公司在封闭式基金的运作方式上进行创新。

  谁在下赌“封转开”

  “封转开”风声再起,封闭式基金的走势也随即发生变化,成交额也明显放大至数亿元。同时,基金大宗交易也频繁出现,基金同益、基金久富、基金兴华、基金安信都出现了大宗交易。而自交易所在2002年推出大宗交易方式以来,实际运作中大宗交易并不活跃,尤其关于基金的大宗交易更是不多见。

  “封闭基金的走势近期值得特别关注。这些迹象很可能表明是保险公司为摊低成本进行的低位补仓。而且随着近几年股市的不断下跌,目前市场从长期来看已经进入了低风险区,封闭式基金净值的下跌空间也越来越小。”民生证券的一位人士认为。

  机构率先意识到封闭式基金的“钱途”。保险公司早在2003年就将“押”在封闭式基金头上。2003年底,保险公司持有封闭式基金份额约为254.3亿份,占总份额比例为31.13%,高出2002年近8%,其中持有12只30亿份封闭式基金的比例甚至接近这些基金总份额的40%。而QFII从2004年基金年报中分析,保险公司持有封闭式基金的份额应不会低于40%。

  QFII增仓封闭式基金似乎又为这种说法增添了一层可信度。一直都不被市场所关注的封闭式基金,年报一公布才使得投资者恍然大悟。刚刚公布的基金年报显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QFII大举介入封闭式基金。

  据统计,截至3月30日,QFII共在18只基金年报的十大持有人榜中“现身”,占已公布年报的封闭式基金数的43%。其中,有10只基金是QFII在2004年下半年新买入的。截至2004年末,QFII合计持有这些基金3.59亿份,相比2003年末的0.29亿份,同比增持逾十倍。

  QFII大量持有小盘基金,其投资取向明显看重小盘且兼顾流动性。花旗集团持有的10只基金中,有9只是规模在10亿份以下的小盘基金。而瑞银新建仓的5只基金也全部是中小盘基金。

  QFII选中小盘封闭式基金,主要是看中其过高的折价率显现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小盘基金的到期日普遍较近,其如此选择,明显也是想在“封转开”中“淘金”。据了解,不少基金的到期日在2007年或2008年,其中最早的基金兴业在2006年11月。

  多家QFII出现在科讯、金鼎、汉博等业绩良好的封闭式基金中,其中瑞银持有基金科讯的份额比例达到4.05%。年报显示,有多家QFII现身基金汉博、汉盛、金鼎等多只业绩良好的封闭式基金,继花旗集团占据基金开元持有人第三名的位置后,瑞银也已分别持有基金科讯和基金汉博4.05%和3.22%的份额,成为其第四大持有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界人士表示,在中国台湾,封闭式基金在“封转开”的过程中,短期投资者如QFII,就会利用规则中的可乘之机,从中获取了较大收益,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

  另据年报显示,个人投资者已在几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封闭式基金中占据较大份额,如在基金金鼎中,个人投资者已占到61.09%。

  “封转开”收益能有多高?

  自1998年4月第一只封闭式基金上市以来,封闭式基金的市场表现经历了重大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在1998年底及1999年初,封闭型基金普遍表现为溢价交易,溢价率最高的时间是1999年6月,平均溢价率高达19.6%。2001年以来封闭式基金普遍进入折价交易,到2005年3月25日,封闭型基金的平均折价率高达35.52%。

  长期的折价与低流动性互相影响,导致封闭式基金的地位日益下降。尤其是在2001年推出首只开放式基金后,开放式基金迅速成为市场主流地位,封闭式基金地位被显著边缘化。

  “从近两年封闭型基金的折价率及市场表现来看,基金的到期日期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民生证券的一位有关人士说。

  明年,国内的确将有首只封闭式基金到期。成立于1991年11月的基金兴业在15年运作期后,将于2006年11月到期,该基金主要持有人是包括人保、太保在内的保险公司。根据有关资料,该基金份额仅有5亿份,而且基金折价也并不太高。

  “如果‘封转开’顺利实施,持有该基金的投资者将因此而得到40%左右的套利收益。”一位专家估计。

  封闭式基金在募集后规模固定,交易价格完全受二级市场波动影响,与基金净值有40%至50%的价差。而一旦转为开放式基金,其价格就完全按照净值交易。因此,原来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将会有40%至50%的套利空间。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胡立峰曾表示,“封转开可能带来‘242亿’的金矿”。近两年来,以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封闭式基金持有人,已进行了好几次推动“封转开”的努力。

  “无论是否实施‘封转开’,高折价率的封闭式基金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投资价值,尤其是部分即将在未来2、3年内到期的小盘基金。由于到期之后折价率就会消失,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绝对的投资价值。从近来QFII大举进入封闭式基金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说。
“封转开”风声再起各方利益博弈显露玄机(图)
  基金“封转开”,除我国台湾地区曾以行政手段迫使封闭式基金在折价达到一定程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必须转开放外,封闭转开放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并不是一种惯常的选择。原因是封闭转开放使得基金的清盘风险很大,基金管理公司通常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

  刘昱莲 绘(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