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保龄球运动风靡大江南北,最初投资的球馆,年营业额甚至超过1000万元。
●然而由于球馆越建越多,消费需求却没有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最后导致价格战白热化。
●不少靠大幅度降价吸引顾客的中低档球馆最后倒闭得更快,两年内,市内倒闭的球馆超过了15家。
本报讯 (记者井楠摄影报道)由于消费需求没有显著增长,保龄球馆却越建越多,导致竞争白热化,到去年年末为止的两年内,市内的保龄球馆倒闭了一大半。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保龄球业,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广州市地税局将该行业的营业税从20%大幅度调低了到5%。
两年内15家球馆倒闭
记者从市商业协会了解到,仅去年一年城区倒闭的保龄球馆就有7家,两年内合计倒闭的超过了15家,如今只剩约12家,经营状态也并不理想。倒闭的球馆中有很多都曾为市民所熟悉,如机场路的欣欣球馆以及老城区的德保球馆,都因为入不敷出而关门大吉。
龙先生一年前刚刚关闭了天河棠下某球馆,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这种生意不管在哪里做,日常开支都是相当大的,铺租不算,仅每月的设备保养费就至少要2万元,加上人工水电与固定税费约1万元,每月的固定开支就是3万元。只有每天保证2500元以上的收入,才能收支平衡。原来打一局球的收费是20~50元,每天只要保证顾客打满100局就差不多了;但后来,球馆多了,顾客自然分流。为了吸引顾客,一些中低档球馆率先降价,将价格定在了10元左右,即使我们能够保证原来的客源,每日收入也只有1000元。而所有的支出并不能减小,自然是支撑不下去了。”
需求未增长球馆却越开越多
罗先生曾当过已倒闭的某知名球馆的经理,他认为:“竞争太强是众多球场倒闭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从第一次降价风刮起来之后,也就是每局价格降到15元左右后,市民对该项娱乐的总需求并没有显著增长,而球馆却越开越多。”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保龄球业的起步阶段,最初投资的几位老板都收益颇丰,年营业额一度超过了1000万元,南方保龄球馆就曾经拥有2000多个固定会员。其他投资者难免看着眼热,争先建馆,乃至到2000年左右,市内建成球馆数量达到了27家。
而建立一个六球道或七球道的球馆,前期投入不到100万元几乎是不可能的,光机械设备就需要40万元左右,另外加上电脑软件,房租装修,和一部分的流动资金,前期投入非常大,所以所有投资者一旦开馆就不会轻易言败。
大幅度降价也无法稳定顾客
竞争加剧后,球馆推出了各种促销手段。除了直接降价,还有针对消费群或分日期打折的诸多名目,刚开始时还有些效果,长期来看却收效甚微。罗先生说:“其实,即使是8元一局,原来不来的人还是不会来,最多只能吸引附近球馆的老顾客。”实际上,不少靠大幅度降价吸引顾客的中低档球馆最后倒闭得更快,机场路的某球馆曾经打出“13元3局”的促销广告,却还是倒闭了,无力保养球道、娱乐环境太差使其无法稳定住顾客。
据悉,市内余下的球馆生意都相当清淡,半数以上仅仅处在收支平衡的状态。南方保龄球馆的周经理认为,球馆经营也有诀窍:硬件方面要方便停车,标志要明显。在软件服务方面,需要留心为顾客营造一种休闲娱乐的氛围,感觉花这个钱很值得。诸如将卫生做好,服务员注意与顾客交流,或是陪伴打球,或是端茶送水,或是耐心讲解,要尽量让顾客放松。一些顾客到有些保龄球馆去,打球时很少有服务员理睬,顾客自然不能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