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者,富民也。
中国真正的强大,是万千百姓都富裕起来的时候。关于财富,是过去26年,也是将来
更长时间,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打破常规、跳跃发展的时代,媒体往往把重心放于那些叱诧风云的企业英雄和政
经高官身上,因为他们掌握着财富扩张的航向。但是,在他们身后,那些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才是真正的财富之河。
那些工人、农民、政府职员、城市白领、小业主、高校教师,他们和他们的家庭,象大
河一样吸纳、沉淀,稳定着财富总量。其中的先觉者,已经开始尝试用各种可能的方式理财,他们大多默默无闻,但汇聚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财富流动的强大动力——股票、期货、国债、基金、地产、保险、信托、收藏、甚至外汇,支撑起一轮又一轮投资热潮的主体人群,就是他们。
他们是谁?他们在哪?
他们关心什么?他们有什么困惑?
中国人向来怕露富,因特殊背景而暴富者更甚。我们需要找出这样的例子,他们干净地
赚钱,并且乐于和公众分享人生体验。
当我们试着寻找他们,并努力说服他们与公众对话时,却发现其难度之大,超出我们的
想象。首先是找,我们接触了国内五大类金融机构中的近百家,其中的绝大多数无法提供任何案例——因为他们的客户不同意。其次是说服他们接受采访,在我们找到的112位采访目标中,愿意公开身份并接受采访的不足五分之一。
有趣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头一天同意采访,第二天就变卦了。有人刚刚采访完,立刻给记者打电话,坚决不同意发表——因为她的先生从椅子里跳起来了。还有一位侠客,操作外盘期货,九千美元在一个月时间内翻到了五十四万美元,其操作之迅速和准确震惊了华尔街。他向记者详细展示了他的交易记录,同时坚定地说:交个朋友行,就不要写出来了。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要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地感受
到这条沉默的大河流域之广阔、力量之丰沛。他们中的一小部分敞开的心扉,是为公众打开的一扇窗口,让我们去感知这26年财富的流向,去感叹这26年民生之变迁。
最初确定的选择标准,一是没有特殊背景的普通人,二是较纯粹地采取投资理财的方式致富,而非创业致富,三是个人(家庭)金融资产(含可流动房产)不低于300万。最终选择的10位人物,都是男性。其投资领域包括:股票、地产、期货、邮票、纪念币、字画;其地域分布包括:北京、上海、长沙、深圳,其中7人集中在上海。在他们10位中,金融资产超过1000万者6人,超过500万者3人,超过300万者1人。投资理财的时间跨度最长者二十年,最短者两年。
需要说明的是,资产总额并不是最重要的标准。在我们接触的采访对象当中,有两位资产过亿者,但无法归为普通人一列。
我们对地域也没有偏见,最终入选者有7人集中在上海,恰恰说明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自然选择。从一般的角度看,上海的民间投资市场最发达,人们的心态最开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最终报道他们,不仅因为他们跌宕起伏的理财生涯反映了过去26年的历史,更因为他们所参悟出的对财富和人生的平和认识——发现财富的过程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对欲望和风险的控制,不仅决定财富的安全,往往决定人生的幸福。
2004年,中国金融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对私有财产尊重及保护的内容写入宪法,二是中资金融机构全面向外资开放。前者确立了中国居民投资理财的法律前提,后者确立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生存逻辑。
随着金融业开放和居民储蓄规模的扩张,中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投资理财的需求会进一步上升。如果说过去26年中财富之河是默默无声地流动和膨胀,在今后的岁月里它将变得越来越声势浩大。同时,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中国人对投资产品的选择权会越来越大,面临的投资风险也将越加诡秘——当直接面对国际金融市场,面对那个暗流奔腾的大海的时候,有多少人能感知暗流的流向?
尽管如此,采访中我们还是不断听到关于金融开放和金融民主的呼声。在这个至关紧要的领域,我们反对一味狂热的鼓噪,强烈关注民间投资个体已经开始的默默实践。河与海的对接,必将带来振颤和返潮。民间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更广大民众的投资行为提供范本。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站在那颗发财树下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已经进行了14年,一部分人已经富起来。12年后的今天,更多的人希望富起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大多数人对金钱的基本属性仍然缺乏认识,大多数人的投资理财启蒙仍然没有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仍然要摸着石头过河。
希望读者能从这10位普通人的故事中找到过河的石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