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投资理财 > 正文
 

(经济年鉴)宏观力量(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10:07 新京报
  “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所伏”,2003年年中之后,当大多数国人还因为“中国拉高世界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新闻报道而暗中自豪时,并未想到日后的粮价突然上涨,以及由此接踵而来的物价全面上涨及物资短缺。

  所以,当今年国家通过激烈手段,迫使众多建设项目下马,一些企业因此横遭变故的时候,也应该想一想上面那句中国成语。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有时更需要的不是经济理论,而是智慧。

  2004经济数据(截至11月)GDP(前三季度):93144亿元,同比增长9.5%工业增加值:48911.08亿元,同比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188亿元,同比增长38.8%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9274.32亿,同比增长28.9%CPI上涨幅度: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5.9%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宏观调控“点刹”中国经济

  政治谋略纾解过热难题,中国经济巨轮换挡前行

  当2004年头两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以53%的速率飙升时,一些极富警觉性的政经界人士开始回忆1992年的那场全面经济过热留下的阴霾;但更多的企业家、商业投机者以及拼政绩而热情高涨的地方政府官员则懒得去回忆什么过去,在一片大干快上的磅礴激情鼓舞下,整个中国似乎又陷入了短缺经济的泥潭里:煤炭告急、拉闸限电、粮油食品价格飞涨……

  当激情演变为狂热,而狂热又在美好愿望中隐藏时,中国这艘GDP超万亿美元的巨轮需要的不是改变航向,而是航速。2004年的4月,铁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点刹”经济的第一个祭品。

  如果说铁本事件只是宏观调控开始时的敲山镇虎的话,接下来的一连串“落子”则从各个方面强化了“镇虎”的真义:严控金融机构信贷增长、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发改委发布关于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9年来首次加息、定调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2005年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这些后续力配合中,加息的争议最大,但一切争议都在“配合宏观调控”的大旗下安然平息,此轮中央换挡驾驭经济巨轮前行的决心可见一斑。

  2004年的宏观调控面临着如此深刻而又充满太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从输出通缩到输出通胀、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原油期货价格屡创新高、CPI与负利率、信贷放量、三农问题、就业压力、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局部冷热不均……

  在这一系列关键词所构成的中国政经大棋局中,在发展中调控还是在调控中发展,语词逻辑的背后凸显的是“先手”与“后手”的运用,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理性,更为重要的则是驾驭全局的政治谋略。

  精湛的技术穿透不了经济混沌的灰幕,谁又能真正预估这场21世纪刚开头的宏观调控将给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的中国经济带来什么。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问题。
(经济年鉴)宏观力量(图)
  2004年8月,遭受宏观调控打击的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一片破败、萧条的景象。全国有此遭遇的企业并非铁本一家。资料图片

  清理固投建设项目纷纷下马

  今年4月,自有资金仅为3亿元的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因违规上马一个投资100多亿元、占地9000多亩、规模相当于首钢的大型钢铁项目,受到国务院的直接查处,随后,便有了“铁本事件”这个被视为宏观调控制开始强力出击信号的称谓。

  “铁本事件”同时也暴露出某些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失职违规、越权审批等行为造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急剧膨胀的一系列典型问题,也使“盲目投资”和“GDP神话”受到当头棒喝———为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国家决定不再姑息。

  实际上,国家发改委早在2003年8月就“警惕经济运行中的盲目重复建设问题”答记者问时指出了各地存在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无序建设现象,并指出不少地方开发区过多过滥。

  面对国家的宏观调控禁令,一些地方仍坚持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致使地方项目投资增长进一步发展,今年一季度,中央项目投资增长4.8%,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竟达60.2%,其中尤其以钢铁、有色金属、汽车、水泥等热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为甚。事情已到了非下重手不可的程度。

  借“铁本事件”的契机,4月27日,国务院下达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1个半月内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与此同时,中国银监会也发出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及没有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得发放新的贷款,已发生贷款的要采取适当方式予以纠正。

  自此,国家将行政手段及土地、信贷政策综合运用,双管齐下,以确保宏观调控的落实。地方建设项目纷纷下马。

  至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不到5个月,全国共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06万个,总规模17.2744万亿元。其中,停建、取消立项项目和暂停建设、限期整改的4150个,占全部清理项目数的5.9%,总投资规模8441亿元,占全部清理项目总投资的4.9%.这一投资规模相当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1月至9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的约22%.至此,政府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稳健财政政策正式登场

  从去年底开始,东北税改的出台就“呼之欲出”,但时间从今年2月到5月,再到7月,真正的出台日期却一再被媒体猜错。而9月份,其最终出台时,也几乎悄无声息。如果不是某些媒体的“警惕”,很可能就成为一条被遗漏的新闻了。

  即使是出台之后,各方发现,这个以增值税改革为内容的税改政策,与最初设想的版本相比,已被大打折扣,甚至引起部分曾对其热盼的东北地区企业的不满。

  去年还是轰轰烈烈,今年为何草草收场?对此,一种说法是国家和地方对承担因税改而减少的税收仍有犹豫,但这种说法在税收以两位数增长的现实下显然牵强。后来,通过一些专家的解读,这一“谜团”才逐渐清晰:有关方面担心,税改会促发行业过热,与宏观调控相悖。

  在东北税改以及宏观调控都大局已定之后,时值2004年的最后一个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引人注目。每年按例召开的这一会议都要总结一年来经济方面的得失,并明确下一年度的方向,由于宏观调控,2004年尤其显得不平凡。

  出乎意料却又理所当然的是,在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会议上,中央不但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而且财政政策方面也进行了重大调整:会议提出,从明年起,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随着2003年中国国民经济终于走过由相对低迷向稳定高涨的拐点,GDP增长速度跨入9%以上的区间,并在今年一季度攀到9.7%的高位,对投资过旺、经济偏热的关注已迅速上升,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转型也就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了。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解读新财政政策时提出了“16字方针”: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他同时认为,稳健财政政策,绝不等于财政政策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不作为或无所作为。相反,财政政策要在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巩固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这正与宏观控调并非一味控制经济增长的初衷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显然,在经历了宏观控调之后,新的经济发展观已经在中国确定地位。与这一变革的意义相比,诸如东北税改横遭拖延的损失,已经并不重要了。

  宏观调控影响将向未来延伸

  对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并非是时过境迁的事情,它不仅造成了对中国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也有许多值得深思与反省的地方。

  2004年的宏观调控肇始于过热的投资、超高速增长的银行信贷、钢铁等几大行业产量与价格的暴涨。面对这种形势,政府果断地采取宏观调控措施,遏制了几乎失控的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从而避免一场非常可怕的全面经济过热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冲击。可以说,2004年的宏观调控,不管后继影响如何,但它的必要性与成效性是国内外的一致共识。

  同时,此轮行政化的宏观调控伤害最大的可能是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素质较好的企业。这些企业本来是通过市场方式让自己成长与强大的,但是一刀切的行政宏观调控必然使这些企业的投资项目被迫搁置、下马,企业损失重大。项目投资时地方政府官员的信誓旦旦与承诺,宏观调控后则成了一句空话,由此而引发的矛盾与问题我们决不可低估,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也会很大。

  还有,一方面整个市场投资、信贷全面紧缩,另一方面国家重点加大了对煤炭、电力、石油、运输通讯等基础性行业的巨大投入。当这些基础性行业的价格迅速上涨,对这些行业投资增长会进一步加快。这就意味着为下一轮基础性行业严重的供大于求创造了条件。有人预计,在这一轮投资过热中,市场化产能的扩大和宏观调控后国家新开项目产能的形成,可能会大大超过市场需求的速度,这就意味着两三年后行业的产业结构面临着新一轮调整。最近,政府对电力投资的限制就说明了这一点。

  再就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最核心的经济资源,如资本、电力、能源等仍然由行政权力所控制,此轮宏观调控不仅没有减少政府对这些资源行政权力的控制,反之,这种控制却有所加强。这也表明,尽管政府高层一直表示要淡化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行政手段从宏观调控中淡出是不容易的。反之,在未来的时间,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仍然会频繁出击。

  可以说,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政府对要素资源的垄断,如土地、资金、部分劳动力,使得国内要素市场化的程度很低,要素价格严重扭曲。

  这不仅让整个社会的要素资源不能实现市场的基础性配置,而且使得有些人利用行政权力把社会财富迅速地向少数人聚集,使得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在这方面,政府不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得采取合适的政策来调整这种关系。

  总之,2004年的宏观调控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会不断延伸。我们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易宪容(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所)

  本版撰文(署名除外)本报记者孙存照王冰凝陈光

  “百度”一下“宏观调控”相关网页高达1990000篇。宏观调控成为2004年中国经济主题。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