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局面
2004年12月8日,在联想刚刚庆祝完公司成立20周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联想向外界公布了让业界出乎意外又早有准备的消息,以17.5亿美元的成本代价整体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联想对IBMPC业务的收购无疑是改变中关村历史的一件事情,在越来越国际化的一体化市场上,中外厂商的关系经过多年的磨合后,已经彻底“打乱”了彼此的关系。即使是没有联想的这一事件显露的本土企业国际化趋势,仅仅是国际企业本土化日渐成型,本土企业再一次迫切需要转型这一点,已足以被视为中关村和中国IT界的又一个拐点。杨元庆
1964年11月12日出生;
198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取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应聘来到联想集团;
33岁就坐上联想集团副总裁和PC部总经理位置的杨元庆,加盟联想之初,自己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杨元庆领导的联想PC在1996年名列第一,一举打破了国内PC市场多年以来被国外品牌霸居第一的局面,树立了中国品牌PC主导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决心。而1989年初,杨元庆投奔联想只是因为从中国科大研究生毕业之后必须要找一个工作,而自己在研究所做论文的经历又使他不太喜欢在研究所里搞研究,碰巧,适逢联想第一次公开向社会招聘员工,于是,杨元庆来到了联想,并成为联想20周年后的新旗帜。
此次收购消息一出,更多的评论是关注交易本身的价值和交易所带来的未来预期。但是如果放在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济进程上考量,放在中国IT业从起步到现在短暂的20年发展历程上观察,这决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收购。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言,“与IBM的交易使联想登上国际舞台。”而《纽约时报》的标题似乎更加切中要害,“架起中美公司间和中美文化间的桥梁。”这是一次中国本土IT企业向世界市场延伸的尝试,是中国IT企业与世界级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寻求融合的尝试。
实际上,在中关村的历史上,本土企业与国际厂商的关系就绝不仅仅是“对抗”那么简单。国外品牌一直是本土公司获取利润的来源。
从张旋龙靠为IBM做“代理的代理”在中关村起家,到始终在中关村生长的联想收购IBM的PC,虽然是截然不同的情景,但其实是同一件事物的两面。同样,联想昨天努力将IBM挤出市场,今天又与其联姻,也并不矛盾。
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得最多的概念之一就是世界工厂,IBM、惠普、戴尔肯定是这一流行概念的支持者,因为他们都把工厂设到了中国,同样拥有了低成本的优势,开始从根本上削弱中关村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时候,本土企业再不取长补短,就不免再次陷入上世纪90年代初的窘境。
“以牙还牙”
今年第一季度,联想的亚洲第一大PC品牌的概念受到了挑战。戴尔以高于市场平均出货量增长率3倍的速度赶超联想。
1998年,戴尔将电脑直销模式带进中国。数据显示,戴尔目前在中国PC市场占有率仅次于联想,而更为要命的是,联想的一些政府买家渐渐转投了戴尔。
入世三年,所有需要开放的领域,都在入世框架协议的压力下不断开放,减少外资的进入门槛,IT业同样不能独立于此。
几年来,国际厂商在中国不断布局,从研发中心到销售中心,都纷纷落户中国。
外资企业的强大在中关村内部表现得更为明显,2003年的数据显示,虽然外资企业数目只占中关村园区企业总数的11.8%,但他们创造了50.4%的工业总产值,43.3%的总收入,上缴的税费总额占总量的44.6%,出口创汇占78.6%。在总收入最多的10个企业中,7个是外资企业,最主要的是,这些外资企业全部属于IT业,外资IT企业已经是中关村的中坚力量。
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投资空间,足以让他们对一个刚刚开放20多年、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不敢忽视。惠普为了占领中国市场,已经启动了其庞大的“五年计划”工程。2004年对惠普来说无疑极其重要,因为这是惠普“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关乎“五年计划”开端是否成败的一年。
而就在前几天,惠普首次推出的低于4000元的PC,显然是对低价市场的一种强势介入,挑战国内品牌的意味不言自明。同样,戴尔依靠自身独特的直销模式在中国的PC销量也节节攀升,在整个亚洲和中国市场,都对联想的霸主地位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而微软的强势力量,更让尚未发育健全的中国本土软件企业无法抗衡。如果不是政府采购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本土企业更是会集体完败在这个巨无霸面前。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中国IT产业的标志,联想的收购更显得意味深长。从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一行动可以理解为是在外国厂商重压下的“以牙还牙”,而带来的结果之一则是自己也摇身为“国际企业”。
不分彼此
IT业评论人士方兴东认为,经过一段低潮之后,中国的市场容量和潜力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外资企业的发力不可避免。
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国内的IT企业只有在细分市场上努力,并保住自己的份额。以前是以市场换技术,现在国内企业要保证在技术没有多大差距的情况下,努力拼市场。国内的企业其实在价格上是有优势的,只要在细分市场下功夫,还是可以守住一定份额的。
他认为,联想的收购会对国内IT业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但真正走出去的也就只会有四五家企业,但这样的效应足以振奋起国内的IT企业,也是世界承认中国IT业强大的时候。
如今,全球IT业正在复兴,而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是拉动复兴的最强大的动力,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国际企业,都需要在这个市场抢得先机。
同样,国内的其他企业同样甚至面临比联想更加严峻的形式,如何面对强手,让自己生存并强大起来,是国内IT企业都将直面的话题。
是打垮强手还是被强手打垮,2004年这个问题已经是最关键的时刻。随着曾经入选中关村十大电脑品牌的“恒生”商标被法院拍卖,今年,有近30家中关村中小电脑品牌淡出市场,足以说明,有个品牌就能生存的时代已经过去,要知道与自己同台竞技的是有品牌、有技术又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国际强者,如果自己生长的不够强大,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
当然,和国际巨头同场竞技,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遭受损失,至少,有强者的参与,在经验和方法上都有值得效仿的对象。经过十几年竞争,国内企业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联想学会了不单只是卖电脑,更学会了如何去做好服务,如何去领悟戴尔直销试式的真谛。国际巨头在试水中国的时间,也是国内学徒们壮大自己的机遇。
2004年是中国IT业的新拐点。因为,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他们对中国市场、对竞争对手都有了进一步清醒的认识,它们“磨刀霍霍”的日子已到。
本报记者乔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