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填中航油40亿元窟窿
中石化、中石油无意挽救中航油;分析人士称,中航油债务很可能由政府承担 2004年12月10日,上海一股民在证券交易所的大盘下看“中航油”巨亏事件新闻报道。南山摄
已经被媒体关注数日的中航油事件,仍然处于悬念之中。国资委是否出手拯救、如何拯救成为这一事件重要关注点。此前,有分析称,中石化和中石油应该最有可能出资挽救中航油。但记者昨天与上述两部门联系,对方均予以否认。
国家发改委国外资金利用司的一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国家发改委也介入了这一事件的解决方案中,但因为中航油属于国资委管辖范围,具体情况主要由国资委来负责,至于中石油和中石化是否会介入收购,也将由国资委来操作。国资委新闻办一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指出相关处理事宜还在进展中。
中石化中石油“冷看”中航油事件
中石化不会采取资本手段参股中航油的海外控股子公司新加坡公司,帮其填补逾40亿元的窟窿,也不会贸然高价介入中航油,宁愿等待国家行政划分打破垄断再直接进入航油市场。昨日,中石化董秘局一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中石油办公厅相关负责人也告诉本报记者,公司暂时没有这种意向。
此前,国资委新闻发言人杜源泉曾透露,目前新加坡公司正在寻求战略投资者,拟进行债务重组,这是尽量减少各方损失、解决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案。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国内只有中石油、中石化有望成为国资委所透露的战略投资者。
12月10日,杜源泉表示,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展的指数期货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该业务严重违反决策执行程序,经营决策严重失误,形成巨额亏损。国资委正密切关注中航油事件的发展,待事件妥善解决后,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通报各中央企业认真吸取教训,建立和完善境外企业监管和经营风险监控的机制。他同时指出,新加坡公司石油指数期货业务发生的经营亏损,应当按照新加坡上市公司处理损失的商业化规则运作。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鸡肋?
中石化董秘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出现这样的事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其欠下5亿多美元巨债,其次该公司已经声名狼藉,已经不是一个好的资产,像新加坡公司这样的贸易公司,在香港一元钱就可以注册一家,中石化没有必要花费巨额资金填补这个窟窿。他说中石化无意高价介入中航油,因为随着中国入世,非贸易壁垒逐渐被打破,航油市场的垄断随时会随着国家行政划分框架的改变而被打破,中石化没有必要为着急进入这个市场投入高价。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认为,新加坡公司作为国外的上市公司,并没有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因为这个市场的垄断,新加坡公司在以往的套期保值业务中买贵了有国内的航空公司来帮其消化,买赚了就是自己盈利了,所以才让这个公司逐渐发展壮大了。他指出,全面考虑这一事件,根本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放开燃油市场,并加快民营企业的进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程秀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燃料油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战略产品,与石油安全相联系,从国家整体战略来讲,作为一种特殊产品或者一个特殊领域,具有一种特殊的优先权的适当介入,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可以理解。同时国资委对中航油事件的全面介入应该也是基于此考虑,如果这一国有资产流入国外应该无益。从大局来看,国有大企业的监管问题的解决是势在必行的,国资委作为产权代表,应当对处在不同位置上的管理人员一定的授权合理性,用一定的监管制度防止负责人“赌一把”的可能性;同时国有企业应该全面认识到一些衍生的金融工具的使用风险问题,金融工具不是不能用,在什么情况下用要有详细的规范进行约束。
国资委急需引入战略投资者
韩晓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加坡公司是在新加坡注册的,是在新加坡政府和新加坡交易所等相关机构的监管范围之内,该企业竟然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可见“中航油事件”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责任应在新加坡监管机构。新加坡公司没有按照国家要求操作,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后,其总经理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高风险金融赌注行为———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韩认为,国资委如果不能帮其找到合适的战略投资者,中航油又没有能力偿还债务,很可能将由国家承担,所以找到战略投资者应该是解决让国资委两难的“中航油事件”最有效的方案。
从管理上来看,母公司中航油也具有相当的责任。
但中航油属于中国民航总局管辖范围内,中国民航本身并非能源管理机构,风险控制和监管不足的问题难免存在。对于国资委来说,因为新加坡公司并非在其管辖下出的问题,本来不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的影响很大,如果我国政府置之不理难免会损伤股民的信心,这也是使国资委陷入两难的主要原因。
本报记者王冰凝
链接
中航油集团“纵容”陈久霖
财经》杂志披露,中航油集团若及时制止违规行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亏损本可控制在1.8亿美元
12月13日出版的《财经》杂志以《成败陈久霖》为题发表长篇调查报道,刊登了此次中国航油(新加坡)期市翻船事件的始末。据《财经》报道,多年在海外打拼、如今在期货市场上铸成大错的陈久霖,对于石油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其实缺乏最起码的常识。
中航油(新加坡)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始于2003年下半年,年底公司的盘位是空头200万桶,而且赚了钱。这显示该公司当时已明显违背《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涉身险地,从事投机性交易。
随着2004年石油价格一路上涨,到3月28日,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陈遂决定以展期掩盖账面亏损,致使交易盘位放大。至6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万美元。到2004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三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耗尽。
10月10日以后,陈向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写出报告请求救助。中国航油集团本应立即对此违规操作进行制止,强令其择机斩仓。恰恰相反,集团领导竟不顾国内监管部门有关风险控制的规定,决定对此疯狂的赌徒行为施行救助。10月20日,中国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亿美元,立即交给中航油(新加坡)补仓。此举愈发使上市公司深陷泥淖。
《财经》披露的事实显示,从10月10日,中国航油集团管理层的纵容、犹豫和对法律法规的漠视,其实是此次中航油(新加坡)的亏损后期被加倍放大,高达5.5亿美元的主要原因。
分析
陈久霖缘何处于“监管之外”
5.5亿美元灰飞烟灭。谁负直接责任,谁负监管责任?
报道表明,中航油事件的有关责任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有关责任人”肯定包括陈久霖,陈所经营的是国有资产,那么陈如何就能处于国资委的监管之外?
据新华社称,中航油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监控机制形同虚设,陈久霖违规操作一年多无人知晓。
记者调查了解到,新加坡公司从事以上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直到保证金支付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难以为继时,新加坡公司才向集团公司紧急报告,但仍没有说明实情。
对此,新华社的报道中解释说,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控制”不了陈久霖。陈久霖在中国航油集团公司重组、与民航总局脱钩前是一名普通干部。脱钩后,上级管理部门提出要提拔陈久霖担任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绝大多数人不同意。但上级主管单位领导说:“这是上级已经做出的决定。”
即便陈久霖这样走上了领导岗位,如果有完善的机制约束,也许还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可惜的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形同虚设。
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陈久霖一人的“天下”。今年6月,新加坡公司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
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公司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
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和新加坡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新加坡公司成立有风险委员会,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手册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但陈久霖从来不报,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今年6月,陈久霖还在新加坡公开表示,新加坡公司只负责帮助客户采购,佣金收入相对稳定,风险很低,不会受到油价高低的影响。在具体期货操作上,在新加坡公司严格的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控制下,不存在较大风险。
综合新华社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