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骗局打私募旗号 监管与教育当齐头并进

2013年06月20日 09:22  大众证券报 微博

  随着私募在6月1日之后正式纳入监管,私募基金也变得越来越规范。不过,在私募基金野蛮生长的那些年里,一些打着私募旗号的非法事件也不时发生。今后,“私募”两字的出现频率将会越来越高,防范各种以“私募”为名义的非法事件也变得尤为重要。《大众证券报》对这一系列案件进行了汇总归纳。

  骗术一:普遍撒网后的重点捕捞

  案例一:投资者张某接到电话,对方称自己是国内某知名私募基金公司,资金实力雄厚,有内幕消息,正在跟实力机构一起坐庄,愿意带客户一起发财,公司网站有以往操盘战绩,建议张某去看看。张某随即上网浏览了该公司网站,看见网站上有大量股票研究报告和行情分析,觉得该公司很“专业”。随后该公司以短信不断给张某推荐股票。张某跟踪数日,发现公司推荐“屡荐屡中”,便同意接受该公司的咨询服务,缴纳了8000元服务费。之后,公司推荐给张某的股票却少有上涨,多数套牢。张某损失惨重,发现上当。张某多次跟公司交涉,电话逐渐无人接听,网站再也登不上了,他后悔不已。

  案例二:现在QQ群成为一些私募诈骗最常用的工具,经常有人推荐“金股”,号称必涨的股票,甚至还贴出了交易记录截图。一些所推荐的股票,往往在第二天会高开或者直接涨停,投资者很难因此获益,若想前一天获知就需要交纳一定的会员费。而缴纳会员费之后,却再难获益。

  手法分析:不法分子往往打着“私募基金”名义,声称有“内幕消息”和资金支持,有所谓的历史业绩展示和“屡荐屡中”战绩,骗取小股民的信任。实质上,这些机构往往将同一股票向不同投资者做“涨”、“跌”反向推荐。总会有一些人得到的荐股信息是“屡荐屡中”的,不法分子随即对这类人群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心理战。还有不法分子利用少数股票交投不活跃的特点,在开盘或收盘的几分钟内瞬间拉抬股价,甚至达到涨停板,造成荐股准确的假象。因为该股交投不活跃,投资者根本买不到或成为不法分子的出货对象。网站上的“专业报告”,也往往是免费收集或者盗版文章,甚至是杜撰的小道消息。

  骗术二:传销式假私募

  案例:2010年5月的一天,白某在一个饭局上认识了王玉明,后者在闲谈之间告诉他一个快速发财致富的好消息,就是投资一个叫“PE”的项目。前景好、风险小、回报高,而且投资期限很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3个月、6个月或1年作为投资期限。

  王玉明告诉白某,这个赚钱的“PE”项目名为“SIQO环球创富基金”,其系英国SIQO资产管理公司旗下产品,而SIQO资产管理公司是德国 TKT资产管理集团的全资子公司。“SIQO环球创富组合基金投资”包含6只子基金,投资者购买1份基金,最低需要缴纳1000欧元的费用,期限为90 天、180天、360天,回报率分别为20%、70%、260%。直观地说,假如一次性投入1万元,90天可以一次性取回1.2万元,180天可以一次性取回1.7万元,12个月可以一次性取回3.6万元。王玉明还说,投资人购买基金时,需先进入SIQO基金网站下载QOME网银账户,将资金转换成欧元后从网上购买,再通过SIQO网站确认。推荐其他投资人加入的,推荐人可获得被推荐人投资额7%的管理费,并可逐级推荐到第五代会员,可分别获得2%至7 %不等的管理费用。

  在王玉明多次劝告下,刚开始还犹豫不定的白某,相信了其他投资者都已拿到了高额回报的谎话,陆续将自己的几十万元钱交给王玉明。购买基金后,白某在公司的会员系统上成功注册,通过个人的用户名和密码,随时查询自己的账户。然而,就在一年投资期即将届满时,白某发现,公司网站打不开了。白某不但没有拿到那份高额的回报,几十万元本金也不知去向。

  手法分析:白某意识到被骗后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而公安机关调查发现,在国际化的公司、专业的公司网站、成功的投资典型背后,是一个披着伪私募外衣的网上传销王国。相关案卷记载,2010年5月以来,王玉明经人介绍认识了柳春京和谭德智,此二人通过互联网以“SIQO资产管理公司名义销售PE私募股权基金”为名,将王玉明发展为下线,王玉明又将申某、马某发展为下线。王玉明、申某、马某在西宁市以“SIQO资产管理公司青海地区西宁总代理”的名义,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返利依据,继续拉人头发展下线。王玉明交代称,所谓“PE私募股权基金”有动态和静态两种模式,动态模式是投资分90天、180天、360天三种封闭期,各封闭期有与投资额相应的月复利比例,各封闭期到期后有连本带利的返利。静态模式是发展人员,根据发展人员的数量可得到各种比例的提成。投资申购开始后,他和申某将其发展人员的投资统一到自己的账户,再将这些投资转入谭德智、柳春京的账户。马某则协助其负责网上申购报单,帮助投资人员申购。

  骗术三:假借名人效应

  案例:借证券公司或明星分析师之名,招摇撞骗,也是一种骗术。一位曾经受骗的投资者讲述了他的受骗过程:一个自称为深圳华夏私募基金经理的人多次给他打电话,声称跟着他们公司炒股,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他以试试看的态度,利用文字传真,与该公司签订了一份客户协议书。对方称,在操作过程中,若能跟着公司操盘手吴欣然老师操作,年内资金翻番不成问题。这位投资者知道,吴欣然是当时证券市场比较有名的分析师,于是便放松警惕,继续跟进,最终在返款的时候,对方所有电话显示关机,音讯全无,他这才知道已经被骗。

  手法分析:这种骗术往往会和前两种骗术混合在一起使用,不过是拉大旗作虎皮而已,但投资者往往会被轻易迷惑。

  共性:都有丰厚利润刺激

  行骗的地下私募善用的招数不尽相同,但是多数是以发布虚假消息,以暴利作为诱饵,而投资者一旦进入这个骗局,便很容易忽略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过程,让骗子的招数很容易凑效。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2011年3月初,山东潍坊一市民向警方报案称,他们被一个叫做“梅隆私募股权”的项目骗钱60多万元。据悉,该私募股权理财方案上说,申购者可一次性申请多股股权,每股为1000美金,折合人民币7000元,60天封闭期内不可赎回;在这60天内,每周收益为7.5%,每个月股权红利为30%。这当然相当诱人。然而,当60天封闭期满,潍坊的这个市民想提现时,该“私募股权”的网站已经不存在,原来存入钱的银行账号也已被注销。

  从上面这个例子看,骗术相当简单,并不复杂。如果不是被高额利润混淆了思维,有多少人会把自己的钱打给一个网站呢?高额回报最易让投资者动心,恰恰又是最应该警惕的地方。但凡涉及到高额回报及保底收益的承诺时,投资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道“天上掉馅饼”的利益来得并不那么容易。又如2010年9月份,一家虚假私募基金承诺让股民在3至5个交易日内盈利7%至10%,或一个月内盈利30%至50%,骗取了3000多股民100至58000元不等的合作定金、会员费等。可以肯定,如果不是看中如此丰厚的盈利,也不会有如此多的股民上当。

  监管与教育当齐头并进

  非法基金利用百姓投资渠道狭窄这一现状,承诺有吸引力的高回报率,对投资者形成了误导。一位来自海外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表示,与欧美等发达市场相比,中国的私募基金刚刚起步,无论是基金管理者还是投资者,都欠缺风险防范意识,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该怎样防范这些诈骗呢?有业内人士认为,监管与教育当齐头并进。

  一方面,我国的私募基金行业刚刚起步,为了防范风险,可以提高投资者和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对于有非法集资倾向的私募基金,必须严厉禁止,从严惩处,加大打击力度。

  另一方面,投资者教育的力度需要加大。证监会下属的中小投资者保护基金,理应想方设法去提醒投资者防范各种风险,并将监管层查获的各种违法案件进行曝光。

  记者 陶炜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河南官员强奸11名幼女被执行死刑
  • 体育曝卡马乔最早年底走人 科比最迟12月复出
  • 娱乐港姐二轮候选佳丽秀彩妆变白富美(组图)
  • 财经再谈刘志军案:原广铁老总行贿换平安脱身
  • 科技传微软收购诺基亚谈判破裂:价格未谈拢
  • 博客70%年轻女性是大叔控 日本邮局送歉条
  • 读书情深不寿:张爱玲情感世界的伤痕
  • 教育704所高校各学科排名 宁夏高考成绩查询
  • 育儿5岁幼儿被遗忘在幼儿园接送车内昏迷死亡
  • 叶檀:中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
  • 徐斌:财政货币化是大趋势
  • 姚树洁:为何许多中国女孩愿意嫁大叔
  • 陈杰:中国城镇住房四大问题如何解决
  • 周彦武:金融危机就在月底
  • 潘英丽:股市变革是金融改革突破口
  • 陶冬:盖茨比曲线与机会的固化
  • 王东京:工业文明的代价已不堪重负
  • 刘泳华:信房价跌半不如信国足赢球
  • 叶檀:不动产登记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