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二:“如何寻找投资新方向”实录

2013年03月23日 11:48  新浪财经 微博
为探讨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局与未来的方向,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私募排排网定于2013年3月21日-23日在深圳举办“第七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图为PE主题对话二:“经济转型之惑 如何寻找投资新方向”全景。。   为探讨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局与未来的方向,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私募排排网定于2013年3月21日-23日在深圳举办“第七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图为PE主题对话二:“经济转型之惑 如何寻找投资新方向”全景。。

  新浪财经讯 为探讨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局与未来的方向,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私募排排网定于2013年3月21日-23日在深圳举办“第七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下图为PE主题对话二:“经济转型之惑 如何寻找投资新方向”实录。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有请第二组圆桌论坛对话嘉宾,他们是:

  深圳市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 王勇先生

  青云创投董事总经理 林霆先生

  深圳天图资本管理中心投资总监 冯卫东先生

  硅谷天堂资产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韩惠源先生

  歌斐资产管理合伙人 曾纯先生

  这次讨论的议题是经济转型之惑,如何寻找投资新方式。目前什么是投资的新方向?整个行业的展望会是什么?对刚才的问题,各位还有没有补充?对新《基金法》大家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冯卫东:对新《基金法》拆除围墙我觉得是进步,同时对于PE没有纳入新《基金法》监管是更大的进步,各个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其实是非常有眼光的,在政府环境很大的大政府市场下,任何所谓的监管最后都可能发展成管制,以至于可以随心所欲的关注一个数万亿的市场带来极大的困扰。当然我们也看到这一届政府好的做法,我觉得拆除政府监管非常有希望。

  王 勇:新《基金法》是个好事,这个法律的出台对行业的影响考虑的不是太多,这个市场是比较市场化的私募市场,好与坏和监管这块的关联度不是很大,因为我担心监管搞不好,干脆别管了,但是私募这次没有纳入管理,是认为这个业务的监管存在难度和障碍,我个人欢迎行业内自律的组织和自律的方案能够逐步的完善,也看到在座更多是年轻的朋友愿意加入到这个行业来,我觉得这是大的趋势,这是中国的趋势,我认为未来不管是政策变化也好,还是市场的发展也好,这个趋势无法改变,未来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谈一个焦点问题,做一个焦点问题的焦点访谈,我们知道在三天前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在2013年伊始陷入了困境,我们知道无锡尚德是全球四大光伏企业之一,尚德的破产,当初光伏产业是风光无限的,当时投光伏产业成为行业的标杆,这么快转换成这样的结果,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对PE产业的启示也是非常大的?有什么样的想法?

  林 霆:我们是专业投资环保的专业基金,我们在太阳能行业赚了很多钱,无锡尚德这样的现象我们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从PE的角度或者从任何一个投资的角度,进入和退出的时间是非常关键的,任何行业都有它的周期性,特别是在中国,只要一个行业显示出有盈利的很大前景,就会有很多资本和人蜂拥而入,一定会产生从供需关系变化、产能过剩和行业的洗牌,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什么事都能干,包括上一场讨论的PE想去二级,二级想干PE,什么事情都会出现,尚德的老板可能也是犯了觉得自己太聪明的缘故。我们经常给被投资的企业一些指导或者建议的时候,经常会劝他们要谨慎的做扩展计划,一定要把行业的周期充分考虑进去。

  冯卫东:从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代替市场做判断,认为产业应该扶持,应该大力发展,结果光伏产业泡沫破裂,消费领域是竞争成熟,而且我们在消费领域的投资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政府的扶持政策导致中国企业家的才能有一半落在猜测政策和怎么把各种各样优惠政策用足的事情上,在商言商,要更多的思考市场的本质,从市场角度选择专业化的投资。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认为政府在干预的力度、方式方法上要做考量,做合理的安排。

  冯卫东:政府不要下场踢球,即使有什么优惠政策,尽量整齐划一,不要琐碎化,不要让企业家想尽办法去拿到这个政策。

  主持人:刚才林霆先生也谈到对行业进入,对行业揣摩的精妙程度,要知道这个行业的发展是怎么样的,周期性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选择什么时候介入、什么时候走人,这个力度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把握?对于新产业我们还没有看清楚,它就到了一定的周期,这时候怎么把握机会?力度怎么把握?能不能谈具体一些?

  林 霆:我想分享青云创投自己的感悟,其实还是要有经验,青云创投从2000年成立开始只专注投资环保行业,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大家都开始谈空气的治理、大气的治理,就是因为有北京雾霾事件的爆发,大家觉得大气要治理了,如果你现在才开始追大气治理的项目,现在才开始追大气治理的公司,其实已经开始晚了,我知道除了我们青云创投,有一些在节能环保行业钻的比较深的其他同行创投,其实我们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无论是电厂的尾气治理还是汽车的尾气治理,最近才关注,要么价格高,要么追了跟风的企业,肯定会成为失败者。

  主持人:一定要做先知先觉者,做潜伏已久的成功者。

  林 霆:对,这是基于你长期对这个行业有跟踪和研究,如果泛泛的做,我很难想象你会有这种感觉。

  主持人:韩惠源先生,对于经济转型和投资新的行业选择、机会选择方面你有什么看法?

  韩惠源:大家好!我是硅谷天堂的韩惠源,连续几次参加这个论坛,每次参加都感觉非常荣幸和惶恐,今天的主题是新格局与新挑战,晓芳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感觉每次过来都很惶恐?我们硅谷天堂对于自身如何转型也做了很多年的探讨,不仅仅是业务的转型,包括自身定位的转型,因为我们自己从来不给自己贴标签,也没有给自己贴过标签,我们虽然是PV起家的,但是我们现在PV业务比重已经占的比较小,谈到转型,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跟大家一起交流。很多问题讲到吃猪肉的问题,一定要是猪养的好,不是猪杀的好。作为我们硅谷天堂,更多看准新时期的新机会在哪里?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以前更多是从数量和速度上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到今天,更多的企业,不管是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都处在如何做好质量的阶段,要找到更多的机会,要从两个维度看,一是能够为我们的投资公司做主动性投资,而不是做被动性投资,也就是这个企业如果在它的行业里有更多上升的空间,不管它在哪个行业,都存在很好的投资机会;二是今天靳会长已经讲过,要做的精,还是要研究国家的政策,主要从这两个选择方向。

  主持人:实际这次尚德的破产让太阳能行业反思的同时,我们对于过分依赖海外市场,依赖欧美经济的模式这个困境,可能很多人会想我是企业家,我不太需要关心政治上的事情或者政府一些政策上的问题,但是如果说你的产品过于依赖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市场,不得不关注它的倾向和政策问题,这次破产可能更多是综合因素的使然,很多时候需要投资家的智慧。接下来,大家对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退出渠道的多元化谈谈自己的看法,私募债、新三板、一二级市场融资、中概股私有化、海外并购等,这些模式看起来眼花缭乱,它的机会和风险在什么地方?大家有没有做好相应的调整和准备?

  王 勇:PE最大的商业模式就是通道和循环,目前IPO堰塞湖问题明显摆在这里,现在我们也在探讨新三板、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现在我们在算一个账,如果说这些东西不考虑,那是假的,但是考虑到什么程度?其中重要的一条,目前这些新市场的探索,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案例或者实例使给现实作出选择,现在手上上百家项目,现在我们在琢磨如何由其他更专业的机构帮我们打理,问题是存量项目未来的出路,新三板只是一个说法,我虽然研究不多,但是感觉到它有它一定的掌握,但是还是有一定希望,希望是说如果PE投资的基金股权比例不大,三五个点,通过挂牌的方式进行展示或者可能的交易,这只是一个通道而已,但它未来的收益,我个人是不期待的,别人怎么可能拿一个比较好的估值,一两三个点在三板上进行交易,我对三板市场是谨慎乐观的态度。

  曾 纯:各位好!我是来自歌斐资产的曾纯,前面几个问题没有发言的原因是和各位不一样,我们的身份更多是LP,我们是针对另类资产做组合感觉的公司,整个规模有20个亿,其中在PE方面大概有30亿规模,之前我们投资过青云,其他三位也都有过接触。刚才的问题,从我们的角度,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现在经济下行,产业机会不清晰,过往退出模式受阻的情况下,感觉到很多PE机构也都在谋求一些转变,能够突破一下重围,不管是私募债、三板、一二级市场联动、私有化,这些都是大家在寻找新方向的尝试,从我们作为LP,在市场上看到很多基金,我觉得刚才提到这几种我都有碰到过,有人已经把它从想法变成基金的形态,但是真正走出这一步,会不会被市场认可,可能还有一段时间。我挑一个谈一下,可能像中概股私有化,我们接触过好几个基金,这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只是说大家现在在国内市场很难找到比较新标的的情况下,海外上市价格比较合理,而且有回归的意愿,由于这些自然的需求产生投资,这些只是小需求,海外整体上市的中概股其实数量有限,从里面选出有投资价值的,而且还要克服海外私有化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投资模式可以作为PE机构的延伸或者能够加宽自己的护城河,我觉得核心还是刚才林霆总谈到的,也是我们很关注的,一个PE机构能长远发展,必定在某些领域深入、专注,能够形成自己独特找项目、判断项目的优势,才能在未来有长远的发展。最后我再提一小点,有些PE机构可以明显看到,他们为了能够穿越或者减少周期的影响,大家都在做资产管理的东西,过去大家很模糊到底是PE还是VC的机构可能存在一个选择,如果往后端走,可能也会走资产管理的平台模式,如果往早期走,需要对行业非常精深。

  冯卫东:我们过去十几个相约,一半是IPO,一半是并购退出的。总体来看,需要多样化的退出渠道。我个人说一下新三板,这块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微博],当然它的估值在早期可能比较低、流动性比较差,这是新兴市场必然存在的,我只是认为它的基因比较健康。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主持人:并购基金在2012年得到快速的发展,有请硅谷天堂的韩总和我们分享一下全球视野下并购基金的机遇与挑战,你怎么看中国产业升级中的并购机会?

  韩惠源:这是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我特别乐意回答和跟大家分享的问题,刚才讲到我们在未来有两个主题,一是做主动性投资,二是在产业方面下更多的工夫。如何做并购基金,实际上我们硅谷天堂已经探索了好几年,而且已经有成功的案例,自己总结的话,已经有好几个模式,大家可以上网看一看,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式,我们最近几年和一个产业的龙头企业共同从纵向和横向做产业延伸和拓展,我们做了非常好。我们做海外并购,这个信息也是公开的,博盈投资,在去年市场上有一些比较好的动静和意向,这块我们有多层次的手段和方法,包括产业基金。我们始终坚持一点,我们做的产业并购绝对远远不是解决PE投资的一个通路问题,如果这样理解,要不就拔高了PE,要不就贬低了兼并和收购,因为这是技术性更强的事情,在这方面,我不作太多展开,欢迎大家上网查一查关于我们硅谷天堂已经做过的成功案例。

  主持人:在并购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08年金融危机时期联想一季度就亏损了很多,并购之后站在了悬崖边上,经过几年之后,他们并购的业务占到整个PC行业很大的额度,并购会遇到风险,会有艰难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管理团队脱胎换骨的办法,管理经验的再造,不能再依循以前的经验,需要整合中西方文化,也需要作出很多变革,这方面你们有没有什么经验跟大家一起分享?

  韩惠源:作为硅谷天堂在业界,很原因跟大家交流,前面做的话会遇到很多困难,刚才讲到联想的问题,晓芳举的例子非常好,但跟我们自己有小小的差异,我自己比喻,联想是养猪的,我们更多是做杀猪的,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但如何把资本和实业结合好,我们在资本上遇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站在我们角度,站在交易和投资的角度,更多的还是两个问题,一是对行业和产业的深刻理解,这需要非常专业的团队,才能够从事这项工作;二是我们整个法律法规环境,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尽管在国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真正鼓励国内企业出去兼并收购,尤其是鼓励民营企业做海外兼并收购的步伐还不是特别大,但不管怎么样,得有人先行先试,政策才跟上,先要有病才能出药。谢谢!

  主持人:伴随着深圳前海更多创新的步伐,可能在一些金融管制方面有突破,如果有这些突破的配合,我想总部在深圳的创投机构会有更多机会做先吃螃蟹的人,树立一些行业标杆和先驱的典范。接下来请问一下松禾资本的王勇先生,我知道你们公司对高成长创新企业特别钟爱,“两会”期间是国家对于节能环保大力扶持的行业,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心得好吗?

  王 勇:节能环保行业,我讲一句话,讲真话、讲实话,我们现在的团队更多是工科背景,对物理化学的基础研究包括熟悉程度,比其他以金融为主的投资机构偏重一些,我们99年成立到现在为止,做的很多都是实业和制造业,包括制造、环保、化工。节能环保这块,我想是今年每一个人都关心重视的,在投资方向上不成问题,大家都说这个好,都说好的时候你再强调,没有什么意义,其中我们要找到有一定代表性,并且能够做强做大的企业。现在环保行业很多,包括我们在深圳最早投资的达实,包括投了一个生物质动力的,在广州的节能环保项目,我想更多的经验是我们的沉淀和积累。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一个创投机构核心的DNA是团队自身具备的,也要我们更多创新和学习,包括刚才韩总讲的购并这个事情,我现在开始接触到一些购并的机会,但是我跟他的观点不一样,柳传志能把联想带为成功的案例,现在国内首富非常反对购并。现阶段不敢讲未来好还是坏,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购并必然是一个方向,同类的东西一个就好了,在国外很难说一个行业做得好,我要开第二个。这个过程可能比预想的长一点,国内的文化,包括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文化需要调整,另外还有一些手段的调整,等到那时候,一些购并可能会有实际的发展。

  主持人:对于国际并购先谈到这儿,接下来谈谈大家非常关注的房地产行业,大家对前景很不确定,我们看到一些数字,住宅面积增长55.2%,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是7361亿元,同比增长77%,整个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小川行长说要进行差异化的贷款政策,房地产在整个投资行业是动一发而牵全身的行业,你对此有什么新理解和解读?

  冯卫东:我们并不专注这个领域,但我个人有一些看法,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关乎城市化进程的大事情,我个人对于过去10年打压房价的方向和手法完全是违背经济学理论的,不是从供求端解决问题,而是从需求端解决问题。打压房价,压制需求,又不断超发货币,这个是压不住的,表面上的价格压住了,必然会以各种各样非价格的代价。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管向谁征收,最终都是由供求关系分摊。企业家也需要需求一些突围的办法,更专业化的分工。我看到题目里有房地产的兴起,这是必然的,我们自己不投资房地产领域,也是因为隔行如隔山,我们自己也在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

  主持人:对房地产行业大家有没有什么补充?房地产行业基金的状况,到底是机遇还是地雷?房地产基金目前的运作状况会怎么样?

  曾 纯:歌斐现在管理资产120亿左右,其中有四块业务,一块就是房地产基金,这块我们从去年开始做,到现在已经有大概7、80亿的规模,发展特别快,我简单谈几点,因为这个话题比较大。第一个,作为房地产基金行业,我们还是认为它一定是非常有机会的行业,大家都把2011年定为房地产基金元年,它从零开始起步,未来它的规模有可能会到上万亿,对于想在这个行业成为优秀资产管理人是大有可为的,但是对不同的个体确实是机遇也是挑战,国五条更多是影响房地产基金,但它的标的可以是工业、住宅等,在这个状态下,不同的基金管理人依据自己团队不同的特点往核心的方向去发展和摸索。谈到住宅这块,它可能是最成熟,短期看是体量最大的,我觉得存在几个特点,从房地产行业本身,它已经从过去粗放式的发展到现在强调要有产品运营能力和技术的综合能力,Top50每家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分化,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房地产基金的管理人,核心是选择优秀的房地产开发商合作,要看到不同开发商的特点是什么,有的开发商可能在拿地方面有特点,有的可能是设计环境,有的是大体量的,有的针对刚需,有的可能在成本控制方面等,房地产行业的分化和进化导致了房地产基金这个行业,以住宅投资标的为核心的房地产基金的核心还是选择好的基础资产管理,我们做房地产基金,对我们来说是MOM,真正的资产运营是开发商而不是我们,我觉得未来阶段可能更多规模可以针对出租型的物业,这块的面很广,工业、商业到旅游,这块市场未来会更大,这个市场成熟有赖于各种有需求的机构投资人的发展、深化,也包括可以有专业运营型资产管理者的出现,我觉得整个来说,房地产基金未来的空间特别大,我认为机遇大于挑战。

  主持人:现在很多中国投资者会在海外投资一些房产,目前看到非常热闹的相关报道,比如中国富豪横扫澳洲地产,中国富豪在温哥华买了多少房子,美国纽约的哪栋楼又被中国富豪买了等等。目前,中国地产和海外地产相比,到底有没有一些空间、价值和机会?包括海外的眼光和投资人,他们怎么看待目前中国的楼市?

  曾 纯:针对性的问题可能比较难回答,因为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我们再往上走一点,很多中国的开发商也到海外开发地产,包括像万科等,这个趋势是很明显的,这说明什么?我们和很多开发商聊过,他们之所以要走出去,第一,中国人房地产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其实是领先的,至少是在前面的,可以生产出很好的产品,过去只是需求不够旺盛,结合你谈到的很多中国人到海外去,其实中国人想到国外买楼,很多中国开发商的定点就是供给给中国的客户,从这点来看,核心还是供需关系,包括价格,都是跟这个有关,海外怎么看国内,我觉得他不一定理解,因为他理解不了我们的供需,核心在供给,从地的供给、产品的供给、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主持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对于土地的感情、房子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传承的方式可能也是不同的,你觉得这是一个多元的方程式,它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

  曾 纯:对,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对房子特别有感情,我觉得这是因为第一有传统观念,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的意识、观念转变还需要时间;第二,持有物业,成本是很低的,这可能也让很多人愿意持有,但未来格局可能会改变。

  主持人:对于房地产的话题先谈到这儿,说到PE投资,有人做了一个形容,说它跟房地产的收益状况很快,过去可能是黄金十年,但是接下来我们可能就告别了甜蜜期,告别了疯狂生长的黄金十年,接下来肯定不是萧条,可能有白银十年,各位准备好了吗?你们觉得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说它是白银十年的机会在哪儿?

  王 勇: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收入也在提高。未来资产规律性的发展,推动着现在我们的投资机构不断在前行,我们的存在就像美国大的金融机构上百年的存在一样,一定会有它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不管其中的波浪多么大,将来洗牌也好,这个需求是有的。回到机构怎么办的时候,现在我们在密切关注未来影响中国发展的几个重大方向,包括我们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包括现代农业,未来在五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会影响每个人生活的行业,我觉得都存在投资机会,而且现在不乏80、90后的年轻创业者拥有激情、更好的条件,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容易创业,给他们提供资金和宝贵的经验包括经营管理等有效的帮助,我们的行业有时候讲越老越值钱,作为老兵的我们,现在头发白了,不一定适合,但是不妨碍我们跟年轻人的交流,他们对市场和服务的理解让我们惊讶,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会站出来给他们提供帮助,不管是白银时代还是黄金时代,我觉得中国还是有机会,因为中国现在的差距还是蛮大的,虽然我们现在每个人的生活比过去2、30年好了,但还是有成长空间。我这边只是个人看法,年轻的人在这个行业里面未来的机会确实很大,不只是我这么认为,我们这代人很多的家长不是从事金融行业的,都让子女学这个行业,未来金融这块的业务是高端的业务,希望年轻人能快速成长,弥补差距。

  主持人:松禾资本的王勇先生说90年代的人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已经看出了青出於蓝胜於蓝。冯卫东先生呢?

  冯卫东:说到白银时代,我不这么看,从现在看,下一个时代永远是黄金十年,我是这么看的。PE是资产管理的一种方式,按照我们的理解,每个时代大的投资机会和黄金机会事后来看都是被人先知先觉发现的趋势,但是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先知先觉,但是已经明朗,消费升级第一个可能就是品牌化,以前买地摊货的,现在可能不再光顾地摊了,还有一些B2C企业都上网了是明显的趋势。第二个是便捷化,也是跟城市化和老龄化相关,现在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家庭结构是倒金字塔,对一些便捷的服务都是需求很大的,我们认准了这样的趋势,所以也聚焦在这方面,这不算先知先觉,但需要取舍的勇气,我们过去一些成功的高科技投资回报也很好,但是我们必须放弃,这是竞争激烈之后的必然结果,当初遍地是黄金的时候大家弯腰就能捡到,现在不行了,只有聚焦才能专业化。

  主持人:高端、高敏度的探测仪来寻找未来的机会,卫东说的非常好。韩惠源先生?

  韩惠源:PE投资和房地产是类似的地方,过去黄金十年,我感觉PE投资和房地产的确有相通的地方,至少有两个,第一个,这两个行业有完整的经营模式、商业模式,从进、管、退。第二个,没有任何其他行业能像这两个行业一样对其他行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甚至是拉动,我想也只有投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有一点我不太认可,我认为黄金十年还没有过去,至少在中国还没有过去。站在投资的角度,我们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是资产配置,从个人、家庭到管理公司,都讲求资产配置;第二是超额收益、保底防通胀,从这个角度,我不认为黄金十年过去了,还不用涉及到现在讲的城市化人口问题、城镇化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房地产黄金十年没有过去。从投资来说、从PE来说,我更不认为我们的黄金十年过去了,但我还是觉得刚才靳会长讲的非常中肯,我们更多要考虑的问题是专业和做精,这两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从这个角度,我们机构如何往下走,第一还是非常有信心,对房地产有信心,对我们机构有信心,但我们没有给自己贴任何标签,这个行业在国外发展比我们远远长得多,我们真正找到规律,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也就是最近几年刚刚开始,我期待,我们的黄金十年还在后边。

  主持人:韩惠源先生认为我们的黄金十年还在后面,只要不随大流,精耕细作,可能会出现钻石十年。林霆先生呢?

  林 霆:青云创投成立13年了,从成立第一天到现在,不管行业怎么变化,我们都没有变过,不管每年的热点是什么,我们都没有被这些诱惑所牵动,我们一直专注在节能环保行业,即使在刚开始的头两三年,节能环保行业在中国还没有得到重视的时候,我们过的非常辛苦、非常艰苦的时候,我们也还在坚持,最后收获了。我们为什么一直比较看好这个行业呢?因为从根本商来说,我们觉得这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生存的行业,仔细想想,如果你不去节省资源,不去节省资源,不去做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最后人类是无法可持续生存下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觉得至少节能环保这个行业不会有衰退的一天,它会在将来的10年、20年甚至50年、100年持续的兴旺下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13年一直坚持在这个行业做,并且得到广大投资人和业界认可的原因。

  主持人:专注就是竞争力,感谢林霆。接下来是曾纯。

  曾 纯:刚才前面几位讲了很多,相比他们,我们更不希望是白银十年的机构,不然FOF就没法做了。我们作为FOF,有时候可能比他们对寻找哪些是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和方向来说,我们更轻松一点,我们看到他们做的现状,就形成我们对未来投资机会的判断,我们是站在智者的肩膀上,对未来的投资方向,不管是王博士讲的他们的DNA是技术创新,也不管是冯总讲的他们专注消费,还是林总讲的专注在节能环保,我认为未来还是会有持续的机会,作为LP,我们看到的是可能过去十年遍地是黄金,过去十年捡黄金的人很多,有能力捡黄金的人也很多,未来十年有可能不是遍地黄金或者黄金不是那么明显,但是捡的人更成熟,有可能对他们来说会有个体的黄金十年,我觉得每一家专注不同行业、不同团队的黄金十年不一样。回头说FOF,我觉得接下十年对FOF一定是黄金十年。

  主持人:感谢各位的精彩演讲!不管大家的说法是怎样的,在座的几位一致认同未来的十年还是黄金十年,PE的新格局、新挑战、展现的新机会值得我们去挖掘,在座的金手指们,希望你们继续努力,用你们金灿灿的成绩回报投资者的厚爱,感谢你们!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克强:政府要说到做到不能“放空炮”
  • 体育亚预赛-于大宝93分钟绝杀 国足1-0伊拉克
  • 娱乐我是歌手周晓鸥逆袭夺冠 沙宝亮淘汰
  • 财经十堰4500套商品房半价售给公务员惹争议
  • 科技汉王进退维谷:电纸书成苦涩“鸡肋”
  • 博客李银河:我们还能吃什么 德国混合桑拿浴
  • 读书高饶事件诱因:毛泽东对周恩来工作不满
  • 教育铁腕外教遭全班学生弹劾皆因不让抄作业
  • 育儿无语凝噎:那些襁褓中被弃的婴儿
  • 梅新育:铁道部改革应始终坚持发展导向
  • 杨涛:税收增速下滑可能是好事
  • 李迅雷:如何让房价软着陆
  • 章玉贵:东亚经济一体化切勿掉入美国陷阱
  • 谢百三:我反对楼市国五条
  • 不是不好:电改重启的谣言为何又复燃
  • 郑风田:嘉兴死猪投江案的六点反思
  • 温晓东:尚德破产映照新能源发展困境
  • 罗天昊:警惕权贵阶层霸占中国梦
  • 沈晓杰:是谁在决定和操控中国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