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周报(2012年7月30日-2012年8月3日)
新浪基金研究中心 郭乙臻
导语
据路透社称,银监会对信托公司的“父爱主义”监管思路正在发生着转变。当局表示,允许信托公司暴露风险,并希望利用市场化解兑付危机。此消息一出,意味着信托或许步入了“后刚性兑付”时代。没有了金刚不坏之身的信托,还有出路吗?
刀尖上的舞者
政策重拳的频频干预,屡遭质疑的产品“创新”,饱受争议的人均创收和人均工资,塑造着信托“刀尖上舞者”的凶悍形象。但谁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信托规模每年以百亿元为单位地扩张,截至2012年2季度资产规模5.5万亿,当仁不让地跻身中国第二大金融机构的竞争者队列。
制度红利造就刚性兑付神话
信托业野蛮生长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背后得天独厚的制度红利。长久以来,信托能够享受到完全市场化的资金成本,而贷款范围和商业银行业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利率管制和分业经营,使得同样风险敞口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在不同管制体系和细分市场有着显著的差异。
再加上当局对信托的监管程度远逊于对商业银行的要求,房地产、地方城投这种遭遇政策“紧箍咒”的主体都会找到信托作为自己融资的第二棒。为了迅速得到资金输血,家大业大的借款人们往往不惜以远高于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成本从信托贷款。丰厚的利差空间,和地方政府盘根错节的关系,加上往往低估的抵押物,给了信托“刚性兑付”的底气。
当然,营销渠道的缺失,使得信托或受制于商业银行、或依赖于第三方理财机构,加上信托资质难求,也强化了信托刚性兑付的来促销并保住品牌声誉的意愿。
因此,每逢兑付的暴风雨来临,信托业内均会默默采取包括信托公司自有资金接盘、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信托公司大股东出资接盘等方式在内的手段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刚性兑付催生逆向选择
在信托的需求方,由于刚性兑付的逻辑,信托产品已经成为“类信贷+高息准定存”的金刚不坏之身。并且心照不宣的是,越是禁不起推敲的信托,往往还有更高的投资收益率。本着击鼓传花和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的心态,投资者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只要看收益率够高就打款,造成信托业钱来风的乱象。
在信托的供给方,刚性兑付相当于在产品本身出具的信用增级之外还有个乐意当“干爹”的信托帮着擦屁股。捞到这样既是财神爷又是销售渠道又是“连带担保人”的“干爹”,传统渠道融资困难的公司一共涌而上,乐得接受信托的坐地起价。而相对资质较好的公司如果也想募集到资金,则不得不要接受已经水涨船高的融资成本。
后刚性兑付时代 信托还有出路吗
根据200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也不属于信托公司对受益人的负债,受托人仅以信托财产为限向受益人承担支付信托利益的义务。该《办法》还指出,信托公司依据本信托合同约定管理信托财产所产生的风险,由信托财产承担。信托公司因违背本信托合同、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而造成信托财产损失的,由信托公司以固有财产赔偿;不足赔偿时,由投资者自担。
《办法》明示我们,有别于存款这类金融机构以其全部资产对客户的财产保值增值承担有限责任的金融产品,信托的特性决定了受托人在法理上无需对财产管理的保本和盈利承担担保责任。因此“刚性兑付”一直以来被误读。
在后刚性兑付时代,信托公司会逐渐告别融资通道的错位角色,在发挥功能优势、投融资创新服务水平上做功课,还信托以本来面目。
此外,有消息称北京某券商拟开发信托产品转让的信息和中介平台。此举正好可以让投资者手中信托被重新估值,加强信托的流行性,以此对冲一部分风险。
因此我们说,后刚性兑付时代,信托还将有很多潜力被开发出来,有理由期待信托产业下一个5万亿时代的到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