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吴昊
曾涉猎天使投资
除了二级市场,张超还曾投资于多家公司,比如某家涉及电子商务领域的网站。
今年初,张超曾在上海参加过一次关于某网站业务的会议,据当时参加会议的一位人士回忆:“当时张超作为投资人代表发言,表示对电子商务行业看好。他发言的时候声音低沉,会后有很多人围着他换名片,感觉为人低调谦和。”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是今年2月15日,这是张超今年的最后一次公开亮相。
据了解,这是一家涉及价格比较的网站,由互联网资深人士陈先生和天使投资人张超创办于2009年,目前陈先生担任该网站总经理一职,而该网站隶属于上海毕佳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据工商注册信息显示,上海毕佳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4月9日,注册资金1500万元,经营范围涉及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计算机软、硬件的销售,公司法人代表正是张超。
记者致电毕佳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对方表示:“张超并不在这里办公,平时很少来,今年以来并没有见到过。”
随后记者拨通了陈先生的手机,陈先生听到后感到很惊讶,表示对张超一事并不知情。陈先生告诉记者:“对张超印象不错,他应该不会出逃。张超只是我们的财务投资者,不涉及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我们这边他不常来。”
陈先生表示:“2009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项目,效果不错,介绍人只是说他是做投资的,当时有五六家风投找我,张超有做信息技术(IT)的经历,跟张超沟通下来观点比较一致,钱也能很快到位,所以选择和他合作。”
据一位已从该网站离职的人士透露,张超在2009年该网站初创的时候就投资了数百万,之后又追加了一次投资,累计投资或在千万级别。
低调但爱打听消息
若不是此次“逃跑”事件,张超不会引起如此的关注。记者从多位私募界人士处了解发现,除了2011年优异的业绩,业内对张超并不熟悉。
一位上海私募人士表示:“只是知道张超去年的业绩不错,但出去调研或者在会议和其他场合,从来没有看到过紫石投资的研究人员,只是知道他们在上海。”
张超是在计算机行业里成长起来的,这为其进行量化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此类投资风格或许也是其不被众人所知的原因。
张超在2011年4月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1995年张超进入天津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但坊间对其否拿到学位证书仍存质疑。
1998年张超开立了第一个股票账户。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张超选择了本行——计算机行业。
“后来张超一直做到这家民营软件公司的首席架构师,后来该公司被金蝶(微博)软件收购。”一位接近张超的人士称。
2003年,张超设计了一项数量化的交易模型,这套交易模型为他带来颇为丰厚的收益。2004年他将积攒下来的30万自有资金投入股市。据他本人透露,通过这套模型,他获得了上百倍的回报。
2007年,上海紫石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在紫石投资自己公布的专户可追溯的投资回报中,2007年到2010年4年收益率分别为357%、-19%、103%、131%。
“用数量化研究做基金投资的目前在国内是很少,这种研究方法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此前张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不过,据接近紫石投资的人士表示,张超有爱打听消息的习惯。
紫石官网上的投研团队一直显示处于“内容更新中”。记者获悉的一份资料显示,除了总经理及投资总监张超,还有两位投资经理分别为陈希和向阳,以及市场总监邓晶,这是紫石投资的核心团队。不过在今年1月份的某次基金经理人年会上,陈希的头衔变成了上海紫石投资的投资总监。
产品业绩冰火两重天
在2011年上半年业绩一炮打响之后,张超连发了两款管理型产品,包括在兴业信托发行的“紫石超越”和在华宝信托发行的 “紫石超盈”,分别成立于2011年6月29日与2011年9月1日,合计规模达到4.5亿元。而紫石投资的第一个结构化产品“紫石一期”于2011年1月1日成立,已于2011年12月到期。
“当时张超名气很大,产品发起来很抢手,我们想做这笔业务,但是没有接下来。”一位券商机构销售人员表示。
但是,新产品发出后却业绩不佳,一路下行。在紫石投资的网站上,紫石超越于今年6月22日公布的最新单位净值为0.7459元,紫石超盈于6月29日公布的最新单位净值为0.706元,其中紫石超盈的净值已经在0.7元附近徘徊1个月左右。
据接近紫石投资的人士表示:“去年11月的时候紫石投资仓位比较重,12月被一波大跌打乱了节奏,有一些客户上门闹事儿,导致紫石投研人员压力比较大。另一个原因是紫石注重量化投资,资金规模扩大,而市场成交量却在萎靡,导致业绩较差。”
不过,也有上海私募人士指出,紫石投资业绩差主要是受调查影响,导致产品无人管理,一方面是监管层对内幕交易、老鼠仓等犯罪的打击越来越严,另一方面私募纳入监管的日程也渐渐临近,监管力度也越来越严。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都表示,紫石张超事件只是孤立的事件,并不能代表私募行业的整体状况,但是,投资者在选择私募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认识投资风险。有关人士强调:“第一,不能依靠单一股东,股权比例过于集中会增大风险;第二,选择具有实力的投研团队,一人兼任董事长、总经理、投资总监等职务,会带来隐形风险。要有多个投资经理,公司的组织架构会更加稳定。”
“投资者要充分认识私募风格,不要盲目追逐热点。一些私募风格很极端,虽然短时间业绩领先,但是这种激进导致的结果一定是净值的波动幅度很大。”有业内人士表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