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少杰
“私募界又出事了。”上周,紫石投资张超“潜逃”传闻犹如旋风一般,引起市场不小的波澜。2011年,张超掌管的“紫石一期”曾以全年35.98%的业绩惊艳业界,然而仅仅过了半年,这匹私募“黑马”却离奇失踪。据坊间传闻,张超涉及内幕交易,其本人已逃往美国,警方已带走他的妻子;也有人说,张超并未出国,仍藏匿于民间,并在出事前已与妻子离婚。
不管张超目前人在何处,紫石投资及其系列产品很可能已经被张超画了个句号。只是,张超事件的意义并不在于紫石之存亡,而在于对整个私募界甚至整个投资界(微博)的影响和反思。一位阳光私募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时代,阳光私募死掉一部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坏事。
近年来,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此前的郑拓和李旭利已经身陷囹圄,国贸盛乾的周卫军被调查,三羊投资的林少立也已失踪数年;去年底,深圳某新锐私募被传因涉及深康佳内幕交易而一度被限制出境;今年四月,深圳黑鹰投资、原炼金术培训机构关联人宋文彪据传也被扯进这个漩涡……从这些人出事的原因来看,多少都与内幕交易、操纵股价沾边。
一样的模式 一样的结局
张超“出逃”的消息震动私募界。有消息称,张超于去年下半年被证监会调查,今年3月已被监控,目前滞留美国数月不归。尽管紫石投资方面公开予以否认,称公司正常运营,未被调查,监管部门打电话是正常沟通,但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确实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张超了。
2010年12月31日,张超正式成立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紫石一期”。这只规模为1.5亿元的结构化产品在短短半年间就异军突起,业绩大放光彩,2011年上半年以43.48%的成绩领衔私募排行榜。尽管至去年下半年到期清盘时绝对收益降至35.98%,但在大盘跌跌不休的背景下,与同行相比堪称“鹤立鸡群”。正是因为紫石一期业绩出众,不少投资人士猜疑张超搞内幕交易。
据业内流传的一种版本,张超涉及西藏发展的内幕交易。在西藏发展买矿的过程当中,有人将相关信息透露给张超,张超介入之后,又有一家机构资金介入拉升,此后西藏发展成为当年最牛的股票之一。将信息透露给张超的人事发之后,张超就预感此事会波及到他,于是做了一些铺垫,在信息知情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后,张超非常害怕,遂滞美不归。当然,也有人说,张超并未出国,而是隐藏在国内某个地方。
对投资者来说,张超人在何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模式的覆灭。从此前被调查的一些私募来看,涉事私募大多涉及一种较为高明的内幕交易,即“上市公司+资金方+机构”。一位民间私募告诉中国证券报(微博)记者:“据说,近几年最为流行的操盘模式就是找上市公司及信息知情人要消息,私募介入之后,再将消息传给机构,机构资金拉升完毕,私募出货后再与机构负责人和信息知情人分红。这种情况只涉及三个环节,若不调查通话记录之类的,以前是没法查这种事的,除非三方有出现‘窝里反’的现象。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股票异动会查之前六个月的交易记录,而且听说,交易所对交易相关度比较高的账户监控很严,这样就没法掩饰。”
当然,上述模式也并非内幕交易的唯一模式,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内幕交易,这些人都未能逃脱法网。“成功的对冲基金往往昙花一现,不仅因为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而且因为成功和财富会把出色的投资家的头脑冲昏,或是促使他们提前退休。”诚如美国对冲基金大佬巴顿·比格斯在其名作《对冲基金风云录》中写下的这一段话,在中国私募界也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涉事私募大多涉及一种较为高明的内幕交易,即“上市公司+资金方+机构”。一位民间私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据说,近几年最为流行的操盘模式就是找上市公司及信息知情人要消息,私募介入之后,再将消息传给机构,机构资金拉升完毕,私募出货后再与机构负责人和信息知情人分红。这种情况只涉及三个环节,若不调查通话记录之类的,以前是没法查这种事的,除非三方有出现‘窝里反’的现象。”
非正常死亡
这些人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累于事件驱动,买一只股票往往不是问它业绩多少,而是看它的故事有多吸引人。“有人说某某股票业绩大增,基本上没多少人相信;有人说某公司将注入一座矿山时,却往往能吸引很多人。因为之前的最牛基金经理制造了一种示范效应,他买的牛股大部分是重组股。”某券商研究员说。
除了一些阳光私募管理人被抓之外,一些未到期却被清盘的“非正常死亡”也屡屡上演,这些私募虽然未被查出内幕交易行为,但其中一些人却有被内幕消息所伤的嫌疑。
2010年的常士杉风光无限,他掌管的世通1期创造出了96.16%收益率的骄人成绩,顺利登上了私募“一哥”的宝座。当时的他似乎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魔力,他给人推荐晋亿实业时,晋亿实业股价才10元多一点,不久之后,高铁的相关政策推出,这只股票很快就涨到了近30元的水平。当时的他跟人聊天时,总喜欢把投资哲学挂在嘴边。可仅仅在两年前,世通1期的业绩还是一塌糊涂,但他却把责任都推给世通公司一位不知名姓的投资总监身上。业内有一些人当时预测说,常士杉长不了,而有一些人则在私底下议论,常士杉在江苏的投资圈影响力有限,很多时候就是找找消息,跟着别人做股票。
人们的种种预言似乎兑现了。常士杉旗下产品去年以来全线败退,损失惨重,旗下两只产品被强制清仓。常士杉清盘的世通8期和世通9期分别成立于2010年底与2011年初,产品运作初期业绩尚可,但好景不长。2011年7月,“黑天鹅”事件来袭,这两只重仓高铁板块的产品遭遇重创,产品净值一路下跌,直至去年9月方才止住跌势。此后,这两只产品净值便在70元(止损线)上方徘徊,一直挨到今年年初。“3·14”暴跌将这两只产品推向了死亡深渊,到清盘时,两只产品的净值分别只有60.15元和60.74元。世通系其他产品也遭遇巨额亏损,嫦娥奔月和世通5期净值接近腰斩。当反思失败原因时,常士杉说自己“太激进,风控没做好。”然而,一些人认为,常士杉这种说法只是一个托辞。
深圳也有一些与常士杉类似的私募。在刚发产品的时候,有只产品的净值很快就冲到排名榜前面。但随着产品的增加,业绩开始下滑,并面临清盘风险。这些人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累于事件驱动,买一只股票往往不是问他业绩有多少,而是看他的故事有多吸引人。“有人说某某股票业绩大增,基本上没多少人相信;有人说某公司将注入一座矿山时,却往往能吸引很多人。因为之前的最牛基金经理制造了一种示范效应,他买的牛股大部分是重组股。”某券商研究员说。
阳光私募走到十字路口
从遭遇提前清盘的产品来看,其主要原因是投资市场单一,而基金经理本人操作风格过于激进。一位观察人士认为,业内很多私募做投资时,只有一种思维,要么牛市,要么熊市。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其投资行为就近乎赌,而一旦选时出错,就很容易死掉。
从“清盘”到“肢体冲突”,从官司纠纷到内幕交易调查,阳光私募这个行业目前的处境并不乐观。无论是从基金立法,还是从投资模式的反思来看,阳光私募都走到了十字路口。
近年来,被调查的私募大多涉及内幕交易,原因是阳光私募特别需要在短期内靠净值表现打出名声,而内幕交易是净值增长的可靠保证。所以,人们往往会看到,很多阳光私募的第一只产品表现非常出色,但越往后发越不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靠内幕交易发家显然已经要冒更大的风险。
从遭遇提前清盘的产品来看,其主要原因是投资市场单一,而基金经理本人操作风格过于激进。一位观察人士认为,业内很多私募做投资时,只有一种思维,要么牛市,要么熊市。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其投资行为就近乎赌,而一旦选时出错,则很容易死掉。其实很多人赌也是赌消息,一旦消息无法兑现,或者兑现低于预期,而此时偏偏遇上恶劣的市场环境,产品的净值表现就会非常惨淡,私募和投资人的压力也会非常大,最终或因净值太低,或因赎回规模过大,触及清盘线而亡。
种种迹象表明,内幕交易已经不能成为阳光私募的依靠,要盈利就要创新。事实上,部分私募在传统股票市场上折戟沉沙之时,一些私募却开拓出一片新的“蓝海”。陕西创赢崔军瞄准的是对冲基金市场的机遇,瑞安思考岳志斌看到的是大宗交易市场的机会,而博弘数君刘宏则热衷于投资定向增发市场,市场上甚至还出现了并购私募基金、债券型基金等创新品种。
这些创新产品的收益也蔚为可观。融智评级最新报告显示,除传统股票投资之外的另类策略私募产品数量已经达398只,并表现出较强的收益能力,尤其是以定向增发为主的事件驱动策略、宏观策略和债券型产品,在近1个月、近3个月、近6个月和近1年收益中均跑赢股票策略型私募。
一位阳光私募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时代,阳光私募死掉一部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坏事。他们的消亡可以带来行业的整合,也可以促进行业创新和行业规范,更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随着金融创新时代的来临,阳光私募的未来应该不是一片死海,而是一片蓝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