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14:52 《理财周刊》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房价会大起大落吗

  中国房地产并非完全市场化运营,行政干预的力量极其强大。缘此,要期待中国楼市发生如日本东京模式之真正意义的崩盘,只能说比登天还难!

  

  楼市高烧不退,房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令许多专家莫不遍地找眼镜:这波延续自去年第二季节节走高的荣景究竟底气何在?

  2016年楼市风云多变

  除此之外,深圳6平方米“精装极小户”以“一口价”88万元(约15万元/平方米)闪电售罄(后续证实为假消息);某原本行将下市的企业因出售两套学区房扭亏为盈,保壳成功;有土豪在成都斥资近亿元一次性购房60套;二“京”——北京与南京再现“千人抢房”奇观。凡此种种,无不令市场咋舌。

  虽然我在去年底、今年初即对2016年楼市作出判断,上半年:乘胜追击,逢高有敌(政策)、当买(卖)不买(卖),后悔莫及。下半年:震荡向好,闻风追高,看似山顶,其实山腰。就现况观之,堪称极其精准,但我仍必须承认,这波涨幅超出我原先预测的涨幅约一成(我年初预测12%~15%)。也就是说我的眼镜就算没全破,至少也碎了半边。而“不幸中的大幸”是,这倒应验了我年初所一再强调的:2016必然是风云多变、会是我长期以来作走势预测最容易出错的一年,因为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变数太多。

  楼市已成各方关注焦点

  就像近期传闻美联储迟迟不加息的原因,竟然是“在等待中国资产泡沫破裂”。此一说法看似夸张但仔细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可谓:说完全正相关大不可能,但说绝对不相关则不大可能!毕竟中国已逐步跻身强国之列,动向举世瞩目实属理所当然。况且中国资产泡沫一旦引爆,必然发生大规模以美国为目的地之资金外逃现象,因此,现在全球目光皆在关注“中国楼市超级大繁荣”最终以什么方式收场,这些观察者中当然包括攸关美国经济、金融兴衰之掌舵手的美联储。那么现在市场到底呈现什么样的热度使得中国楼市成为“地球全人类”焦点?坊间各个研究机构所呈现的数据各不相同,我们就以最“保守”的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数据为准。

  货币政策收紧势在必行

  8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上涨的有64个,降价的4个,2个持平。与7月份相较,环比上涨由51个增加至64个,且环比最高涨幅由4.6%上升至5.6%,是自2010年5月以来总计76个月的最新高。这就难怪不少专家判断,这两年助推房价不遗余力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在资金持续外流及保汇率的情况下被迫收紧,进而使楼市陷入“崩盘”境地。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收紧的问题,我相信乃势在必行。无论如何,今年前8个月住房贷款新增已近4万亿元( 又是这个数字),占全部新增信贷46%,远超过2014年的35%及2015年的29%,说明本轮“泡沫”的生成,“货币现象”功不可没!

  惟因此便认定楼市将进入“崩盘”倒计时,那又恐怕有危言耸听之嫌。

  “崩盘”之路难如上青天

  不能忘记的是,中国房地产并非完全市场化运营,行政干预的力量极其强大,就算在2010~2013年国际金融海啸最艰困时期,乌鲁木齐、鄂尔多斯、温州、杭州、合肥等多地陷入有价无市之销售困境,又有谁听说过那些城市的房价如股价般腰斩再腰斩都乏人问津?反倒是在“去库存”的政策救济之下,部分城市又“起死回生”,生龙活虎地“重整旗鼓”,挥别前期大降三成的灰头土脸,向翻番快速挺进。这是否说明中国房地产与生俱来的顽强生命力?当然不是!

  事实的真相是,地方政府可以允许开发商因财务吃紧或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烂尾,但绝不容许房价无底线地下降。更何况地方政府权柄在手,完全可以透过政策调节供需,如:一手房控制进场时间(预售许可证之发放)及价位、二手房控制出手与买入时间(增值税课征时点变化)。缘此,要期待中国楼市发生如日本东京模式之真正意义的崩盘,只能说比登天还难!

  

责任编辑:王琛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何必对支付结算严苛立法喝倒彩?

不管措施多严,打击力度多大,毕竟都属于一种防范措施,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识,不要被不法之徒得逞,多掌握点支付的防范措施,保护好自己的“皮夹子”、“钱袋子”才是上策,又何必要为这些政策“喝倒彩”呢!

抓住这个机会你可能超越马云

在中国,谁能控制一系列的类似于淘宝的金融交易平台,就将成为比马云的阿里巴巴更加具有影响的机构。中国经济的所有参与者,都应不断审视这一新格局,牢牢把握金融发展的大方向,才能合理应对并立于不败之地。

金砖国家辜负人们的期望了?

金砖国家的成长和发展的潜在障碍是多方面的,包括抗菌素耐药性这类健康威胁,教育方面的挑战,在全球治理机构中代表性不足以及一些短期的周期性问题。而全球政策制定者必须致力于拆除这些壁垒,以令金砖国家最终能发挥出其真正的潜力。

不应长期抑制楼市投资需求

限购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干预,是一种在非常时期、非常情况下的非常规调控手段。如果作为长期手段使用,其负面作用较多。对于房地产市场,长期抵制投资需求,不仅会影响合理的需求,还会减少正常的供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