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2日10:31 《钱生钱》

  跳出海外支付陷阱

  随着社会平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出国已经变成稀松平常的事儿。在哪儿都离不开消费,国外也不例外。我们先给大家展示三个出国消费的场景。

  场景一:一位游客在境外旅游,急需一定的现金,因国内某银行发行的双币种信用卡境外提现免手续费,便使用该信用卡在欧洲某银行的ATM机上取现,但还是被国外的ATM装机行收取了一笔取现手续费。

  场景二:一位游客在欧洲购物时,使用国内某银行发行的用美元记账、免货币转换费的全币种信用卡,在当地商户的POS机上进行了多笔刷卡消费。当时的人民币对美元处于升值状态,应该是越晚购汇还款越划算。但该客户回国购汇还款时发现,有的购物消费比当地标价要贵5%。

  场景三:某国内企业员工去英国出差,酒店、路费等一系列公务开支需要在POS机刷信用卡消费。为避免回国报销时承担因汇率变动产生的差额,该员工选择了以人民币记账的动态货币转换卡进行消费,而不是以当地货币英镑来记账。结果,消费金额比标价高出5%。

  从这些境外消费经常可能遭遇的“陷阱”可以看出,国内居民对境外支付用汇的了解与境外消费的热度显然不成正比。《钱生钱》自然要在这个节骨眼上一马当先,为大家答疑解惑。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民币加入SDR后,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国际货币”,人民币用于贸易结算将更加便利,各国也会把人民币看作可行的本国外汇储备货币。直观地说,如今带着人民币去很多国家,在当地会有较多的银行或货币兑换服务商愿意承接人民币兑换业务。比如东南亚很多国家,拿着人民币就可以在当地商家直接消费。

  不过,在绝大多数国家,人民币并不是当地的流通货币,仍需要兑换成当地货币才能在当地消费。这就好比拿着已是国际硬通货的美元去英国,仍然要兑换成英镑才能使用。所以人民币在结算中的使用仍然“路漫漫而修远兮”。国内目前发行的国际信用卡多数是用美元记账,以人民币记账的较少,境内和境外的换汇成本仍然存在差别。受离岸人民币管理成本的影响,境外用人民币兑换当地货币的成本,在理论上不会优于出国前在中国境内的兑换汇率。

  场景一涉及用银行卡在境外ATM机提取当地货币现钞。用国内银行卡在境外ATM取现的最大好处是能直接使用国内银行较为低廉的外汇牌价,但发卡行和ATM装机行会各收取一定的提现手续费。因此,提现的成本相对较高,一般在确实需要用到现钞而现钞又不足的情况下才使用这个办法。

  个人如果在国内兑换外币现钞携带出境,不仅受到各国海关对于随身携带现金的限制,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遗失盗抢不能挂失、找零后回国难以结汇换回人民币等诸多不便。因此用银行卡在境外POS机刷卡最为方便,但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持卡人在境外消费发生刷卡货币和入账货币不一致的情况时,将会产生货币兑换手续费,通常为交易金额的1.5%—2%。

  但是使用号称“免货币转换费”的全币种卡,为何还会出现额外的汇兑成本呢?其原因是该卡以美元记账,也就是说在欧洲消费时按照国际发卡组织欧元/美元的汇率记账,还款时则按照国内发卡银行的美元汇率还款。比如在消费刷卡当天,欧元对美元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升值幅度大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也大于欧元对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这就造成持卡人实际汇率成本大于直接拿人民币兑换为欧元的成本。

  可见,各种“免手续费”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大家在境外消费时一定要细心,否则很多“陷阱”是跳不过去的。(文/博闻 图/网络供图)

责任编辑:孔瑞敏 SF167

相关阅读

离开廉价劳动力怎么发展制造业

很多人将中国制造竞争力下跌归咎于劳动力成本走高。如果这个逻辑正确,那德国和瑞士这种劳动力成本奇高的国家早就不应该有大规模工业生产了,这两个国家劳动力成本比美国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们在制造业的金字塔顶端游刃有余。

营改增后银行业税负降了吗

“营改增”的实施对于银行业系统和流程改造带来较大挑战,给银行业的财力、人力等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后续相关政策应对于银行业加以一定扶持,并给予适当优惠。

股市大方向:选股不选市的一年

这是选股不选市的一年。今年以来的A股几乎又是“熊冠全球”,目前的沪深300指数基本上已经接近花旗对于今年沪深300的目标价格,下半年上涨的空间还是非常有限的。

以泡沫攻泡沫方能解房价困局

如此纠结的困局究竟该怎么破?去除房地产的抵押物属性是治本之策,即大力发展信用融资逐步置换房地产抵押贷款。不过,这是个长期政策,需缓缓图之。短期内想破局,可能要再制造一个泡沫,资金自然会离开房地产领域。下一个泡沫也许是股权市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