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们的价格秘密

2014年08月01日 10:37  《钱生钱》  收藏本文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亲戚朋友出国旅游或者出差,就会让对方帮忙带一些包、化妆品、电子产品之类的东西。在2013年,中国人通过海淘、代购、旅游购物等方式,在境外购买商品的消费金额约合6,000亿元,而2014年这个数字还在上涨。

  中国的消费者都知道同样的奢侈品,国外的便宜,可是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哪些是我们知道的?又有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

  举两个大家熟知的奢侈品的例子。一款香奈儿[微博]的手袋TimelessClassicFlap在法国的零售价为3,100欧元(约合人民币2.6万元),在中国内地却卖到3.7万元,两者相差34%。而一款路易威登[微博]的手提包Speedy30在国内售价是人民币6,100元,而欧洲的售价仅为500欧元(约合人民币4,155元),两者相差36%。

  这其中的差价里隐藏着多少“奥秘”?

  奥秘一:国外打折

  在国外,奢侈品打折卖的现象较为普遍。LV、Gucci[微博]等一些奢侈品牌,每到盛大节日的时候都会搞促销,很多商品以5-7折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在欧洲,300欧元(约合人民币2,494元)左右的Gucci包款式很多,而同类的包在国内要卖5,000元左右,比国外贵了约50%。国外一旦过了季,就会打折促销,而国内则鲜见这些品牌打折。

  奥秘二:不是关税惹的祸

  法国一个著名品牌的化妆品,国内零售价格是800元/瓶,每瓶实际征收的关税只有2.3元;一瓶进口名牌香水,国内零售价格700元,里面所含的关税只有6.2元,还不到价格的1%。就算把关税降到零,这些七八百元一瓶的大牌化妆品,价格最多也就降个三五元。通常奢侈品进口报关价格很低,只有国内市场零售价格的3%-20%左右。也就是说,一瓶零售800多元的化妆品,它的进口报关价格只有二三十元,关税税率按10%征收,也就几元钱。所以奢侈品价格贵,境内外价差大,税收不是决定性的主因。

  奥秘三:税收不止是关税

  除了关税外,奢侈品在国内销售还需要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综合税负较高,从而导致最终零售价格比进口到岸价格高出2/3以上。以雅诗兰黛眼霜为例,其到岸价格为175元,进口关税率为10%,消费税率为30%,加上进口环节费用,进口完税价格为274.5元,比到岸价格高了近100元。在国内流通环节中,其还需缴纳5%的营业税、17%的增值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再加上广告费,其直营店的最终零售价格为540元左右。

  奥秘四:国内消费者趋之若鹜

  这是人尽皆知的“秘密”。一方面部分国外奢侈品厂商知道中国拥有强大的奢侈品市场购买力,故意把进入中国的奢侈品价格往高了抬,并且年年价格都会往上推,以此吸引“装逼人群”的购买欲望,而中国在奢侈品领域缺少应有的话语权,很难采取措施来影响外商的定价。另一方面,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的代理商的利润,以及场租、广告、物流费用等,层层叠加,摊入成本,而这些成本无疑都会加在国内消费者身上。

  大家这下清楚了吧,这些国际品牌,在国内售价高出30%、40%,甚至50%的奥秘。我国繁重的“苛捐杂税”真是猛于虎,税收怪圈不仅出现在这些进口商品身上,很多出口的产品,在经历千辛万苦漂洋过海之后,售价竟然比国内还要低。

  国内投资者的刚需这个我们没有办法控制,毕竟好包包、好化妆品的确质量好,但税收影响的不仅仅是这些进口商品的价格,更是深层次影响我们扩大内需的元凶,有关人士在中国经济进入十字路口的阶段,是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了。(文/博闻 图/网络供图)

文章关键词: 理财资讯理财规划赚钱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独家图解:青年小明未来落户四种可能
  • 体育李娜宣布因伤退出美网 5年首缺席大满贯
  • 娱乐张默与两人吸毒被抓视频曝光 当场认错
  • 财经一图看清取消限购城市 10城官方明确宣布
  • 科技剖析转基因: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 博客为什么中国人好赌 安倍下台或已进倒计时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70到90后三代毕业生第一份工资如何花
  • 齐俊杰:摩天大楼压垮中国经济
  • 慕容散:A股时代郭敬明进去姚明出来
  • 罗天昊:户籍改革还差最后一步
  • 郎咸平:逆城镇化发生是最可怕的悲剧
  • 老怪:热钱密谋推高中国股市套利
  • 徐斌:未来经济过热伏笔被埋下
  • 许一力:外企被集中被查为了网络安全
  • 叶檀:银行坏帐上升埋下巨大隐患
  • 凯恩斯:股市还能再涨2000点
  • 李光斗:从《小时代》看90后品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