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生钱”也是艺术?

2014年08月01日 10:35  《钱生钱》  收藏本文     

  近年来,中国艺术收藏之热堪比夏日,引人深思。中国艺术品市场,到底火爆到什么程度?

  姐给你举个例子,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微博]拍卖会上,一只“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8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25亿元)的天价。在1999年,这只杯子的卖出价仅仅为2,917万港元(约合人民币2,334万元)。这意味着这只神杯在15年间,获得了864%的投资回报率!

  额滴神,这让咱家A股情何以堪啊?在姐不太宽泛的投资理财意识流中,只有大象理财网(www.1001.cn)的牛叉操盘手才能与之媲美啊!

  一份有关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最新报告则称,欧洲艺术基金会估计,2013年通过拍卖行和画廊等出售的艺术品的市场规模达到了474亿英镑(约合人民币5,015亿元),美国和中国在这一全球市场上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别占38%和24%的市场份额。这就是说,咱们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人民币1,204亿元。

  当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什么呢?会被钱盯上呗,说得文雅财经一点儿,就是艺术品金融化。

  所谓艺术品金融化,说的是资本介入艺术品市场,而艺术品市场则借助金融工具和手段,全方位发展自己。比如,艺术银行来了,艺术基金与信托投资诞生了,艺术品按揭与抵押出现了,艺术品产权交易建立了……“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艺术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走来!

  2014年上半年,艺术品信托的规模达到人民币24.7亿元,与2013年全年的5.58亿相比,增长了4倍。与此同时,一大批主要从事艺术品投资的私募基金也正在崛起,增长幅度惊人。据业内人士估计,2014年公开发行的艺术基金规模很可能增长20亿元左右,2015年则可能达到50-70亿元的规模。姐只能感慨,金融客们的投资嗅觉实在是太敏感啦!

  No1:艺术银行与信托

  话说“艺术银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而是一种非营利性艺术机构。政府或者非政府文化艺术机构先给它钱,它用这笔钱先购买各种艺术作品,然后再租给或者卖给政府机关/企业/个人,从而获得自身运转所需的资金。这样,咱们普通的投资者就有地方去买艺术作品了。

  所谓的艺术信托呢,就是艺术公司+信托公司+银行三者合作推出的信托理财计划。姐给你举个例子哦,6月18日,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携手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共同推出的国内首款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国投信托·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产品计划募集资金人民币4,650万元,期限18个月,主要用于购买数位著名画家知名画作的收益权,年化收益率高达10%以上,起购点还都在人民币100万元以上。不过,据姐所知,这些苛刻的门槛阻挡不了投资者的满腔热情,一款艺术品信托产品只需要三四天左右就销售一空!

  No2:艺术基金

  顾名思义,艺术基金呢,也是一种投资基金,它把众多投资人的资金汇聚一堂,由基金经理进行运作,通过多种艺术品类组合的投资,实现收益。

  姐给你举一个案例,2005年,西安“蓝马克”艺术基金以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10万元)收购刘小东的《十八罗汉》组画。2008年,这幅画的成交价是6,193万港元(约合人民币4,947万元)。3年涨了15倍,年化收益率500%。亲说,牛不牛?

  当然,还有艺术品按揭与抵押和艺术品产权交易。姐清晰地感到,藏富于民后,投资者手里的钱越来越多,金融手段的威力越有用武之地,艺术品金融化仅仅是个开始!(文/刘芳 图/网络供图)

文章关键词: 理财资讯理财规划赚钱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独家图解:青年小明未来落户四种可能
  • 体育李娜宣布因伤退出美网 5年首缺席大满贯
  • 娱乐张默与两人吸毒被抓视频曝光 当场认错
  • 财经一图看清取消限购城市 10城官方明确宣布
  • 科技剖析转基因: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 博客为什么中国人好赌 安倍下台或已进倒计时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70到90后三代毕业生第一份工资如何花
  • 齐俊杰:摩天大楼压垮中国经济
  • 慕容散:A股时代郭敬明进去姚明出来
  • 罗天昊:户籍改革还差最后一步
  • 郎咸平:逆城镇化发生是最可怕的悲剧
  • 老怪:热钱密谋推高中国股市套利
  • 徐斌:未来经济过热伏笔被埋下
  • 许一力:外企被集中被查为了网络安全
  • 叶檀:银行坏帐上升埋下巨大隐患
  • 凯恩斯:股市还能再涨2000点
  • 李光斗:从《小时代》看90后品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