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好战略性安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 02:33  上海金融报

  今年6月,央行宣布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并且,进一步扩大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范围。这些新举措使人民币国际化再次成为金融市场上的热门话题。那么,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哪些难题需要攻克,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日前,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第三届《中国金融评论》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需要国家的政策推动以及多种资源的支持,才能最终成为“国际货币”

  《上海金融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出已经两年了,您怎么评价目前运行的情况?

  连平:2009年七月份,央行正式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推出后的一段时间里,真正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企业不多,上海只有寥寥几家,广东稍微多一点,总的算下来,全国范围内100亿的业务量都不到。但在今年的一季度以后,这项业务出现了迅速扩张,各家银行都出现了一个几何级数的增长,包括一些大的银行,这块业务的量与日俱增。所以总体来讲,人民币国际化顺利地起步了。

  当然,顺利起步不是简单指人民币跨境贸易的使用,而是从“人民币走向国际”的角度来看。因为无论哪种国际货币,只有在贸易和金融投资中被用来进行投资和交易,在官方储备中被用作储备,才算是发挥效应了。而在这三项基本功能中,只有在跨境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才是最基础的。

  有人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国际货币无所谓在贸易中使用,在官方储备中使用也完全可以。但这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说在最基本的经济贸易活动当中都不能用人民币的话,哪来投资需求以及政府作为储备这种功能的需求呢?

  去年,我国跟一批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的协定。就是给他们一些人民币,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和我国进行支付。但是迄今为止,即使是再困难,也没有一个国家政府使用这种支付功能。只有前苏联的某一个国家,把它象征性地充作政府的货币储备,象征性地放在那里。所以,在目前国际市场基本无法使用人民币的情况下,希望别国把人民币拿来作为储备货币的想法是有些不切实际的。

  截至目前,已有数百亿元人民币被用作结算功能,其中90%是在进口当中使用。为什么进口中人民币需求迅速扩大,而出口却没有得到发展?因为中国目前的出口企业名单是受限制的,要经过很多部门的审批才能下来。到现在为止,使用人民币进行出口支付结算的第二批名单还没有下来,但进口的使用就不需要审批。另外,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这也从一方面带动了进口。

  《上海金融报》: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需要持续多久?是否可以借鉴日本与美国的经验?

  连平:虽然是顺利地起步,但是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我想少则20年,多则30年,可能才会走到一个真正称之为“国际货币”的地位。

  现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这些具有国际货币竞争力的国家,境外金融资产的规模都很大,尤其是英国和美国。作为中国来讲,在这方面将来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要认清一点,经济规模大或是对外经济交易规模大,并不等于说,该国的货币就会自发地成为国际货币。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是有许多特殊原因的。比如说日本,它的经济规模在国际上占比很大,但是日元占的比重就跟它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还有美国,他的经济规模占到全球的1/4,但是美元在各领域中的使用,都在50%以上,高的甚至有70%。所以,要实现货币的国际化,还需要有一系列战略性的安排,以及许多的资源投入。

  人民币国际化会不会走美国和英国走过的路?我想这是不可能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当年英国,作为一个“日不落”的帝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时候,它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大量的黄金聚集在伦敦,再加上它的全球殖民体系,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当时全球经济才以英镑为中心。后来美国逐步取代英国的地位,两次世界大战后,虽然美国的经济规模没有英国当时那么大,但是在政治、军事方面,它的地位可以说比当时的英国还来得显赫,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国际组织都是在美国的操控下建立起来的。像这种模式,中国是没办法复制的。

  总的来说,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肯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全球比较通行的商业原则来逐步地加以推行。作为我们的政府来说,在这方面需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性安排,需要一个政策推动。政策推动中间需要有很多的资源来加以支持。

  未来主要跟人民币竞争的,既不会是日元,也不会是欧元,主要是美元。从日本目前经济的状态、货币国际化的程度以及日元所覆盖的领域来看,再过一段时间,中国就可以超出它的范围;欧元虽然现在比重不小,但是仔细观察一下,欧元主要使用范围是在欧盟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一旦超出欧盟,在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非洲,欧元的规模就忽略不计了。目前,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北美地区,都是美元的天下。而这些地区又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区,因此可以预见,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必须要过美元这道坎。

  《上海金融报》: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哪些难题需要攻克?

  连平: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很长的趋势,在这个推进过程当中,我觉得应该在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第一,就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基本开放,在这方面需要加以突破。未来,境外持有人民币或者说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不会满足于只用来进行贸易的支付结算。除了这些基本使用需求以外,还需要有投资功能、保值增值,和必要的投资场所。比如,外国投资者可以拥有有限投资渠道,包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债券,继而有限开立证券账户购买股票等,逐步开放人民币理财市场。

  第二,是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个有深度的,非常活跃的,有相当规模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持,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也是走不远的,同时也是有风险的。全球使用美元的很多,一方面这是货币体系的惯性,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规模巨大、很有深度、产品众多的市场,所以拿到美元以后,投资者可以在美国的市场进行投资,选择各种各样的投资。

  第三,在资本和金融账户下实现基本的自由兑换。

  第四,在海外的金融市场,要开展人民币产品的创新。未来在境外的人民币市场,交易的产品主要是两大类:一个是银行体系,第二个是债券市场。将来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有突破。在债券市场,要有人民币债券产品的持续创新,此外,人民币的各种金融产品市场也需要不断地发展起来。

  链接:

  货币互换助推人民币资金“走出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7月23日的公告,人民银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于当日在北京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该协议互换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约300亿新加坡元)。公告称,协议实施有效期为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这是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第二次与他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也是截至目前人民银行与他国签署的第八份本币互换协议。

  此前,人民银行曾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35亿元人民币的七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包括: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央行签署的1800亿元框架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香港金管局签署的2000亿元正式协议,2月8日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的800亿元正式协议,3月11日与白俄罗斯央行签署的200亿元正式协议,3月23日与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的1000亿元正式协议,4月2日与阿根廷央行签署的700亿元正式协议以及2010年6月与冰岛央行签署的35亿元正式协议。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货币互换的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